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不僅為中國和東亞地區文化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英國學者李約瑟將中國發明的印刷術和造紙術看做西方文明發展的前提:“要是沒有這種貢獻,就不可能有我們西方文明的整個發展歷程。”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刻版

中國古代的印刷術主要有兩種: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出現於7世紀左右的唐朝。400年後,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但並沒有普遍使用,主流的印刷技術仍然是雕版印刷,所以雕版印刷又被稱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何謂雕版印刷?就是將文字反刻在木、銅、或鐵質的一塊整板上,然後在板上塗以油墨進行刷印。奇怪的是,中國古代自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在青銅器上刻字,形成了鐘鼎文(金文),這實際上可以看做雕版印刷技術中所用到的“雕刻版”,但為何過去將近2000年的時間,直到唐朝時期才發明雕版印刷技術呢?對這一研究和論述較為稀少的問題,筆者嘗試從技術發展、原材料更替、文化發展和管理等三個角度給出較為明確的解釋。

“版印”原理:商周時代確已出現,古代的“璽節”、碑石拓印和印染技術相互融合,為雕版印刷的發明積累了技術條件,提供了有益啟示。

  • 璽節和印章的起源和發展

雕版印刷的原理並不複雜,實際上遠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版印”原理。商周時期,古人開始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成為鐘鼎文或金文。試想,當把複雜的青銅器鑄造成簡單的平板狀,上面鑄刻文字,不就成為“雕刻版”了嗎?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查閱了有關歷史資料,果然有驚喜發現。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古代青銅器,上面有凸起紋路

書籍自雕鐫板印之法行,而流佈始廣,亦籍(藉)以永傳。然創之者初不必甚難,以自古有符璽可師其意,正無待奇想巧思也。——清代李元復

《周禮·地官·司市》記載:“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周禮·秋官·職金》中亦有記載,“辨物之微惡其數量,揭而璽之”。事實上,《周禮》中多次出現有關“璽”或“璽節”的記錄 。

《周禮》中的“璽”或“璽節”,相當於今天的印章,待貨物捆綁好之後在結紮處用泥封起來,把“璽”蓋在泥上,作為貨物保存完好或者通關的憑證。1998年,河南安陽市水利局院內出土了一枚商代晚期的銅璽,長方形板狀,長約1.6釐米,寬約1.5釐米,璽背面有半環形紐,也為《周禮》記錄提供了有力支撐。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春秋時期的“王兵戎器”銅璽

這些“璽”或“璽節”,一面刻有凸起或凹陷的文字或圖形。刻有凸起文字的“璽”,具備了雕刻版的雛形,可見雕版原理從商周時期就已出現。及至戰國時期,璽印的使用十分常見,而這距離雕版印刷的發明尚有約1200多年。

  • 碑石拓印技術的起源和發展

石技術起源也很早。據韓愈《石鼓歌》記載,初唐(公元627年)在陝西鳳翔府陳倉山的北阪,發現刻有文字的10面花崗岩大石,後查證大約為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石刻。《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數次出巡,為彰顯功德、昭示萬代,曾在七處留下刻石,被稱為“秦七碑”。此後,西漢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熹平石經》,南北朝時期也有大量的刻有佛教和道教等經義的石碑。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碑石拓印

隨著刻石技術發展,碑石拓印技術出現了。碑石拓印就是用一張紙緊緊覆蓋在作品上,用沾上油墨的絮包輕打,待乾燥後揭下來就成為黑底白字的拓片。南北朝時期,碑石拓印技術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主要用於拓印民間曆本、宗教文字和圖形等。

碑帖之打本,其與印刷相差只一間,以此為前導,而後印刷術乃繼之而起。——古文字學家徐中舒

碑石拓印與雕版印刷相比,雖然所印出的,一個是黑底白字,一個是白底黑字,但是原理上並無差異。但是由於碑石拓印字體較大、刻石麻煩、工藝也比較複雜,所以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後就沒落了。

  • 印染技術的起源和發展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中國古代紡織印花文物

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前,還有一項古老技術不得不提,其在原理、工藝上已經與雕版印刷非常接近,這就是古代的印染技術。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紡織印花,到了西漢時期,凸版的印染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用木板或者其他板材雕刻出凸起的花紋,然後印刷在紡織品上。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相當數量的印花絲織品,經分析就是用凸版的雕版印製而成的,印染水平已經不亞於宋元以後的雕版印刷品。

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凸版雕版印染技術,與雕版印刷書籍相比,在印刷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其印刷技術、紋路和色彩複雜度、精細程度,甚至比唐朝中晚期的雕版文字印刷更勝一籌。由此可見,在西漢初期,中國就成熟掌握了版印原理和技術。從西漢初年至唐朝中期,已有近1000年的時間,為何版印原理遲遲沒有用於印刷圖書呢?

雕版印刷圖書所需要的關鍵原材料紙張:出現於西漢初期,此後被不斷改進,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熟,此時雕版印刷所需要的技術條件均以完備。

雕版印刷圖書從製作條件角度講,需要以下關鍵要素:成熟的版印原理、熟練的工匠師傅、結實的版印材料,以及成熟的染料和印刷承製材料。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前三項從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人工制墨

至於染料,也就是雕版印刷所用的墨,在中國出現也非常早。在人工制墨髮明之前,聰明的中國古人就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作為染色或書寫材料,最早的染色行為在舊石器晚期已經出現。

(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述古書法纂》

相傳從西周開始,邢夷學會了從煤煙中製取墨,寫出來的字如同黑土一樣。及至秦漢,開始出現松煙墨,與油墨具有了類似功能。加之古人早已開始用毛筆和墨在甲骨、簡牘、縑帛上書寫文字,因此可以認為,雕版印刷所需要的染料--墨,在秦漢時期非常成熟可用。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蔡倫造紙銅像

關於紙張問題,與造紙術息息相關。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他成功用樹皮、麻頭及敝布等廉價、易得的原材料製造紙張。紙張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開始被普遍使用,被公認為現代紙的淵源——“蔡侯紙”。

隨著考古的深入,人們發現紙張出現時間,要遠早於東漢時期的“蔡侯紙”。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亭故址曾出土一片麻紙,同時出土的竹簡年號為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1957年5月,在西安市灞橋出土的麻紙,經鑑定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古法造紙術展示

及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技術不斷革新,草(稻、麥稈)、藤(皮)、麻、楮(皮)等被用於製造紙張。晉代時期,一種加工染色紙染黃紙(又稱黃紙、潢紙、黃麻紙)被髮明出來,它的兩面均可寫字,而且具有較強的抗腐蝕防蟲噬功能。紙張質量有了長足進步,開始被大量生產。根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的記載,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用於造紙的楮樹。

(楮樹)自能造紙,其利又多。種三十畝者,歲斫十畝,三年一遍,歲收絹百匹。——《齊民要術》

綜上分析,有充分理由相信,在不晚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雕版印刷圖書在原理和方法等技術層面的準備工作全部就緒。但雕版印刷技術仍然遲遲不肯登場,那麼在雕版印製圖書發明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社會原因呢?

政治和文化等社會環境與技術進步相互作用,社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技術進步,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與隋唐及以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水平息息相關。

一項技術的發明與運用,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社會需求促進或制約著技術進步,是技術進步的根本動力或反動力,而技術進步又可以反作用於社會需求。在分析雕版印刷技術發明時間問題上,單純其分析原理和方法等技術層面的原因,無法得出雕版印刷技術為何遲遲不肯登場的原因,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分析清楚雕版印刷技術發明背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社會環境,對現代技術的發明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孔子講學圖

從政治和文化角度上看:中國古代在西周時期就已有文字和書籍出現,在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下,書籍是掌握在中央和諸侯官府手中的,“書在官府”和“學在王官”是其顯著的文化管理特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等級制度出現裂縫,書籍和文化知識逐漸流向民間,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發展。

而這一歷史進程,被秦朝制“挾書律”所打斷。西漢武帝時期,“命天下計書”、興辦太學,文化才重又煥發生機,文人和社會開始對書籍產生較大的需求,而市場需求是雕版印刷技術的直接推動力。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古代科舉考場

隋唐以來,隨著科舉制度的出現和完善,大量中下低層出身人士有了進入官場的通道,文化知識和書籍傳播在民間有了強大推動力。此外,教育在這時候也有了飛躍發展,不僅大力發展官學,同時鼓勵私學(社會機構和私人辦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唐玄宗時期全國州縣僅官學人數就一度達到六萬七千人。

此外,與前朝所不同的,一些不涉及政治的學習項目如醫學、律學、算學等,也列入考試科目,並且大力向低層人士(庶民)開放。隋唐時期科學制度、教育體系以及考試項目,將學習內容基本固定下來,由此產生了對書籍的巨大需求,亟需對書籍和文獻進行大規模、大批量的複製。

從宗教以及其傳播角度上看,對中國影響較大的有儒釋道三家。儒家產生自中國,自漢武帝以來便被尊為廟堂之學,上文所講的官學和私學,基本上都是針對儒家經典而言的。道教也是本土教派,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晉代以後,佛教、道教開始迅速發展。

在宗教尤其是佛教中,教義、畫像、畫符以及傳播本身就是一種教化和功德,由此產生了對宗教畫像和讀物的巨大需求,也亟需進行大規模、大批量、廉價的複製。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古代曆本示例

從經濟和民生角度看,隋唐以來,雖然仍有些局部戰爭,但是總體上看,中國進入一個較為長期、持續的相對穩定期,農業、工商業均有了很大進步。唐朝前期輕徭薄賦,注意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大力發展農業,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而且隋朝和唐朝前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不進行鹽鐵專賣和徵收工商雜稅的,工商業有了較好的發展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人口得以迅速發展,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一度達到5292萬,比唐初人口增長了將近4倍。加之文化和知識向庶民和市民階層普及,曆本、字書等日常生活用品需求量也開始出現激增。

唐朝初年,無論從政治和文化、經濟和民生,還是從宗教及其傳播等社會環境看,都產生了對書籍和畫像等紙質印刷品的大批量需求。而魏晉南北朝時期,雕版印刷圖書在技術層面上的準備工作也早就全部完成。歷史事件雖然具有偶發性,但是具備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後,雕版印刷技術發明於唐朝就成了可以理解,甚至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韓國佛國寺內藏品

從上文雕版印刷原理的演進可以看出,雕版印刷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研究和改進的,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字記錄,現在已經很難明確雕版印刷發明的具體日期。1966年,在韓國佛國寺釋迦塔內,發現用漢字印刷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經考證為武則天時期於東都洛陽刻印的經卷;1906年,吐魯番發現了用黃麻紙印製而成的《妙法蓮華經》,經考證也是武則天時期的刻本。

此外,還有大量文獻和實物證明,唐朝中前期,中國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技術印製書籍、畫像。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雕刻印版

值得指出的是,雕版印刷技術起於民間,在當時屬於新鮮事物。於唐朝統治階級而言,思想仍較為守舊,且書法自魏晉至唐朝已成為一種人人崇拜的文化盛宴,所以雕版印刷技術並沒有引起統治階級的充分重視,多運用於非官方的民間或宗教場合,印刷的多為佛經、佛像等宗教讀物和曆本、字書等民間用品。直到五代時期,後唐宰相馮道等人向朝廷提議採用雕版印刷《九經》,出版儒家經典。從此之後,雕版印刷正式登堂入室,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出版事業。

總結: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既需要基本的技術條件,也需要一定的社會因素。

任何一種技術,就像人的生活本身一樣,包含著人的群體甚至社會成員之間常規的、經常的合作。——V戈登柴爾德

自商周以來,中國古代就出現雕版印刷技術所用的雕刻版雛形,並已掌握版印原理。到不晚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雕版印刷圖書在原理和方法等技術層面的準備工作全部就緒。但是由於那時候還缺乏一定的社會環境,沒有大批量的社會需求,因此仍未應用於版印圖書。

深入分析:商朝青銅刻字,為何2000年後雕版印刷圖書才在唐朝出現

雕版製作

唐朝中前期,無論從政治和文化、經濟和民生,還是從宗教及其傳播等社會因素看,都產生了對書籍和畫像等紙質印刷品的大批量需求,具備了雕版印刷技術出現的社會環境。

從商周青銅刻字、璽節封印,到唐朝版印圖書,歷經2000年左右時間,雕版印刷終於應用於書籍複製,改變了文化的傳播方式。此後,雕版印刷技術遠傳東亞、歐洲,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