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不仅为中国和东亚地区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英国学者李约瑟将中国发明的印刷术和造纸术看做西方文明发展的前提:“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刻版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主要有两种: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出现于7世纪左右的唐朝。400年后,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并没有普遍使用,主流的印刷技术仍然是雕版印刷,所以雕版印刷又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何谓雕版印刷?就是将文字反刻在木、铜、或铁质的一块整板上,然后在板上涂以油墨进行刷印。奇怪的是,中国古代自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在青铜器上刻字,形成了钟鼎文(金文),这实际上可以看做雕版印刷技术中所用到的“雕刻版”,但为何过去将近2000年的时间,直到唐朝时期才发明雕版印刷技术呢?对这一研究和论述较为稀少的问题,笔者尝试从技术发展、原材料更替、文化发展和管理等三个角度给出较为明确的解释。

“版印”原理:商周时代确已出现,古代的“玺节”、碑石拓印和印染技术相互融合,为雕版印刷的发明积累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有益启示。

  • 玺节和印章的起源和发展

雕版印刷的原理并不复杂,实际上远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版印”原理。商周时期,古人开始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成为钟鼎文或金文。试想,当把复杂的青铜器铸造成简单的平板状,上面铸刻文字,不就成为“雕刻版”了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果然有惊喜发现。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古代青铜器,上面有凸起纹路

书籍自雕镌板印之法行,而流布始广,亦籍(藉)以永传。然创之者初不必甚难,以自古有符玺可师其意,正无待奇想巧思也。——清代李元复

《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周礼·秋官·职金》中亦有记载,“辨物之微恶其数量,揭而玺之”。事实上,《周礼》中多次出现有关“玺”或“玺节”的记录 。

《周礼》中的“玺”或“玺节”,相当于今天的印章,待货物捆绑好之后在结扎处用泥封起来,把“玺”盖在泥上,作为货物保存完好或者通关的凭证。1998年,河南安阳市水利局院内出土了一枚商代晚期的铜玺,长方形板状,长约1.6厘米,宽约1.5厘米,玺背面有半环形纽,也为《周礼》记录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春秋时期的“王兵戎器”铜玺

这些“玺”或“玺节”,一面刻有凸起或凹陷的文字或图形。刻有凸起文字的“玺”,具备了雕刻版的雏形,可见雕版原理从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及至战国时期,玺印的使用十分常见,而这距离雕版印刷的发明尚有约1200多年。

  • 碑石拓印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石技术起源也很早。据韩愈《石鼓歌》记载,初唐(公元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的北阪,发现刻有文字的10面花岗岩大石,后查证大约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数次出巡,为彰显功德、昭示万代,曾在七处留下刻石,被称为“秦七碑”。此后,西汉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熹平石经》,南北朝时期也有大量的刻有佛教和道教等经义的石碑。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碑石拓印

随着刻石技术发展,碑石拓印技术出现了。碑石拓印就是用一张纸紧紧覆盖在作品上,用沾上油墨的絮包轻打,待干燥后揭下来就成为黑底白字的拓片。南北朝时期,碑石拓印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主要用于拓印民间历本、宗教文字和图形等。

碑帖之打本,其与印刷相差只一间,以此为前导,而后印刷术乃继之而起。——古文字学家徐中舒

碑石拓印与雕版印刷相比,虽然所印出的,一个是黑底白字,一个是白底黑字,但是原理上并无差异。但是由于碑石拓印字体较大、刻石麻烦、工艺也比较复杂,所以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后就没落了。

  • 印染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中国古代纺织印花文物

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还有一项古老技术不得不提,其在原理、工艺上已经与雕版印刷非常接近,这就是古代的印染技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纺织印花,到了西汉时期,凸版的印染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用木板或者其他板材雕刻出凸起的花纹,然后印刷在纺织品上。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印花丝织品,经分析就是用凸版的雕版印制而成的,印染水平已经不亚于宋元以后的雕版印刷品。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凸版雕版印染技术,与雕版印刷书籍相比,在印刷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其印刷技术、纹路和色彩复杂度、精细程度,甚至比唐朝中晚期的雕版文字印刷更胜一筹。由此可见,在西汉初期,中国就成熟掌握了版印原理和技术。从西汉初年至唐朝中期,已有近1000年的时间,为何版印原理迟迟没有用于印刷图书呢?

雕版印刷图书所需要的关键原材料纸张:出现于西汉初期,此后被不断改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此时雕版印刷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均以完备。

雕版印刷图书从制作条件角度讲,需要以下关键要素:成熟的版印原理、熟练的工匠师傅、结实的版印材料,以及成熟的染料和印刷承制材料。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前三项从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人工制墨

至于染料,也就是雕版印刷所用的墨,在中国出现也非常早。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聪明的中国古人就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染色或书写材料,最早的染色行为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

(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述古书法纂》

相传从西周开始,邢夷学会了从煤烟中制取墨,写出来的字如同黑土一样。及至秦汉,开始出现松烟墨,与油墨具有了类似功能。加之古人早已开始用毛笔和墨在甲骨、简牍、缣帛上书写文字,因此可以认为,雕版印刷所需要的染料--墨,在秦汉时期非常成熟可用。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蔡伦造纸铜像

关于纸张问题,与造纸术息息相关。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他成功用树皮、麻头及敝布等廉价、易得的原材料制造纸张。纸张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开始被普遍使用,被公认为现代纸的渊源——“蔡侯纸”。

随着考古的深入,人们发现纸张出现时间,要远早于东汉时期的“蔡侯纸”。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故址曾出土一片麻纸,同时出土的竹简年号为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1957年5月,在西安市灞桥出土的麻纸,经鉴定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古法造纸术展示

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不断革新,草(稻、麦秆)、藤(皮)、麻、楮(皮)等被用于制造纸张。晋代时期,一种加工染色纸染黄纸(又称黄纸、潢纸、黄麻纸)被发明出来,它的两面均可写字,而且具有较强的抗腐蚀防虫噬功能。纸张质量有了长足进步,开始被大量生产。根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的记载,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用于造纸的楮树。

(楮树)自能造纸,其利又多。种三十亩者,岁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齐民要术》

综上分析,有充分理由相信,在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版印刷图书在原理和方法等技术层面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但雕版印刷技术仍然迟迟不肯登场,那么在雕版印制图书发明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社会原因呢?

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环境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技术进步,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与隋唐及以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息息相关。

一项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需求促进或制约着技术进步,是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或反动力,而技术进步又可以反作用于社会需求。在分析雕版印刷技术发明时间问题上,单纯其分析原理和方法等技术层面的原因,无法得出雕版印刷技术为何迟迟不肯登场的原因,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分析清楚雕版印刷技术发明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环境,对现代技术的发明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孔子讲学图

从政治和文化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在西周时期就已有文字和书籍出现,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书籍是掌握在中央和诸侯官府手中的,“书在官府”和“学在王官”是其显著的文化管理特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等级制度出现裂缝,书籍和文化知识逐渐流向民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发展。

而这一历史进程,被秦朝制“挟书律”所打断。西汉武帝时期,“命天下计书”、兴办太学,文化才重又焕发生机,文人和社会开始对书籍产生较大的需求,而市场需求是雕版印刷技术的直接推动力。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古代科举考场

隋唐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完善,大量中下低层出身人士有了进入官场的通道,文化知识和书籍传播在民间有了强大推动力。此外,教育在这时候也有了飞跃发展,不仅大力发展官学,同时鼓励私学(社会机构和私人办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唐玄宗时期全国州县仅官学人数就一度达到六万七千人。

此外,与前朝所不同的,一些不涉及政治的学习项目如医学、律学、算学等,也列入考试科目,并且大力向低层人士(庶民)开放。隋唐时期科学制度、教育体系以及考试项目,将学习内容基本固定下来,由此产生了对书籍的巨大需求,亟需对书籍和文献进行大规模、大批量的复制。

从宗教以及其传播角度上看,对中国影响较大的有儒释道三家。儒家产生自中国,自汉武帝以来便被尊为庙堂之学,上文所讲的官学和私学,基本上都是针对儒家经典而言的。道教也是本土教派,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晋代以后,佛教、道教开始迅速发展。

在宗教尤其是佛教中,教义、画像、画符以及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教化和功德,由此产生了对宗教画像和读物的巨大需求,也亟需进行大规模、大批量、廉价的复制。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古代历本示例

从经济和民生角度看,隋唐以来,虽然仍有些局部战争,但是总体上看,中国进入一个较为长期、持续的相对稳定期,农业、工商业均有了很大进步。唐朝前期轻徭薄赋,注意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大力发展农业,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而且隋朝和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不进行盐铁专卖和征收工商杂税的,工商业有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得以迅速发展,天宝14年(公元755年),人口一度达到5292万,比唐初人口增长了将近4倍。加之文化和知识向庶民和市民阶层普及,历本、字书等日常生活用品需求量也开始出现激增。

唐朝初年,无论从政治和文化、经济和民生,还是从宗教及其传播等社会环境看,都产生了对书籍和画像等纸质印刷品的大批量需求。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雕版印刷图书在技术层面上的准备工作也早就全部完成。历史事件虽然具有偶发性,但是具备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后,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于唐朝就成了可以理解,甚至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韩国佛国寺内藏品

从上文雕版印刷原理的演进可以看出,雕版印刷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研究和改进的,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字记录,现在已经很难明确雕版印刷发明的具体日期。1966年,在韩国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用汉字印刷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考证为武则天时期于东都洛阳刻印的经卷;1906年,吐鲁番发现了用黄麻纸印制而成的《妙法莲华经》,经考证也是武则天时期的刻本。

此外,还有大量文献和实物证明,唐朝中前期,中国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制书籍、画像。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雕刻印版

值得指出的是,雕版印刷技术起于民间,在当时属于新鲜事物。于唐朝统治阶级而言,思想仍较为守旧,且书法自魏晋至唐朝已成为一种人人崇拜的文化盛宴,所以雕版印刷技术并没有引起统治阶级的充分重视,多运用于非官方的民间或宗教场合,印刷的多为佛经、佛像等宗教读物和历本、字书等民间用品。直到五代时期,后唐宰相冯道等人向朝廷提议采用雕版印刷《九经》,出版儒家经典。从此之后,雕版印刷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出版事业。

总结: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既需要基本的技术条件,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因素。

任何一种技术,就像人的生活本身一样,包含着人的群体甚至社会成员之间常规的、经常的合作。——V戈登柴尔德

自商周以来,中国古代就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所用的雕刻版雏形,并已掌握版印原理。到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版印刷图书在原理和方法等技术层面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但是由于那时候还缺乏一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大批量的社会需求,因此仍未应用于版印图书。

深入分析:商朝青铜刻字,为何2000年后雕版印刷图书才在唐朝出现

雕版制作

唐朝中前期,无论从政治和文化、经济和民生,还是从宗教及其传播等社会因素看,都产生了对书籍和画像等纸质印刷品的大批量需求,具备了雕版印刷技术出现的社会环境。

从商周青铜刻字、玺节封印,到唐朝版印图书,历经2000年左右时间,雕版印刷终于应用于书籍复制,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此后,雕版印刷技术远传东亚、欧洲,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