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實戰技法與一般意義的實戰有什麼不同?

首先需要說明,練習太極拳並不是為了爭強鬥狠,也不是為了上臺打擂,更不是為了揚名立萬;那麼為什麼要講太極拳的實戰技法呢?劉成德先生曾經講過,太極拳既然是拳,就具備拳的屬性,就應該能打,並且有實際的技擊作用;太極拳既能養生又能技擊,這是太極拳的功用,這裡且不談太極拳的文化屬性。

有些人練拳會說,我練的太極拳是養生的,不能技擊;另一人說我練的太極拳是技擊的,不能養生;養生好比太極拳的陰,技擊好比太極拳的陽,太極拳講究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陰陽同體。如上般說法,就失去了太極拳陰陽,也失去了太極拳的功用,故此拳非“真”太極拳也!

一般意義的實戰,無論街頭打鬥還是擂臺上的搏擊與散打,大多以力取勝,特別專業的擂臺賽有嚴格的稱重,哪怕有一點的體重偏差都不可以。無論是專業運動員還是愛好者,每天需要大量的訓練和高強度的對抗訓練。

太極拳的實戰技法與一般意義的實戰有什麼不同?

故能使訓練者,短期之內能收穫效果,讓身體能快速的反應達到下意識,並讓身體有一定的抗擊打能力。

太極拳的實戰技擊,是以勁路、聽勁、知己知彼的能力反應出來。太極拳以引化,以化為打,以讓對方空,故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不以單純的力量對抗的勝利,或是身體強壯的勝利。而是在整個太極拳運動中找怎樣去化勁,把對方引空,怎樣做到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練習三年五年的太極拳,真的沒辦法跟練習一年散打的對抗,確實不在一個層次上面,練習的不是一個體系的東西。就如同讓打籃球與踢足球的比個高低,一下子不是很好比。

太極拳的實戰技法與一般意義的實戰有什麼不同?

太極拳以拳為用,以練習腰襠為基礎,以內動帶動外動;用力不是太極拳,動手不是太極拳;可見在太極拳的整個運動體系裡,講究更多是對身體運動的體悟,按照規矩練拳,每個動作符合拳理的要求,時時體現陰陽同體,合即出收即放。這樣的練習中,又能讓身體由內而外的帶動,從而達到養生、益壽延年的效果。

所見大多太極拳的練習中,過多的重視了招數的練習,一般拳友見面會問,你練多少式了,他練多少路拳了,誰誰開始學太極劍了等等如此,而忽視了對於太極功的練習,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只注重招數的練習,越練越沒意思。如上所說,合即出,收即放,怎樣才能做到呢?以腰帶手怎麼用腰帶手呢?要琢磨這個,把這個琢磨透了,練習太極拳才有意思了。

太極拳拳論中說:由招數到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而太極拳的推手訓練就是一個懂勁的訓練過程,推手可以說是雙方摸勁、喂勁、練習聽勁的過程,並非真正的太極拳的實戰技法。

推手訓練中,雙方以引空、引化為主,而非頂牛,以直勁相頂,並非看誰的力大;而是一方要能順著對方的勁路走,在這個過程中,讓對方失勢,讓自己得勢。這是一個聽勁、懂勁的過程,知道自己的勁,並能聽到對方的勁,從而引化對方的勁使自己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縱觀整個太極拳界,懂勁的老師應該大有人在,不乏一些推手的高手。進而階及神明者,是少之又少也。

太極拳的實戰技法與一般意義的實戰有什麼不同?

階及神明,已入隨心所欲之境界,搭手不必聽,即已形成下意識,不需進行判斷這個來勁怎麼化,用什麼招數怎麼打,皆不需判斷,搭手即有,無論強壯瘦弱,皆能引化落空,發人無形中。此境界才是真正體現太極拳的實戰技法,聽聞已先賢前輩,諸多功夫高深莫測者,引人神往,然今,縱大師層出,未見幾人達到如此之化境者,劉成德先生可稱之太極拳之大成也。老先生行走坐臥間,皆已形成下意識。先生講:功夫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只學不練永遠不會有功夫。

故凡練太極拳者,不可急於求成,想練一兩年就能勝人,人有高低胖瘦,不可一概而論,更不可以太極拳對比散打搏擊。功夫技擊技法只是驗證自己所習太極拳,是否符合拳理,而非是爭強鬥狠之工具。

故拳以載道、道以拳顯!


關注獲取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