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軍:關中分區領導下的彬縣革命鬥爭

  彬縣位於陝西省中西部,地處渭北黃土高原,地當陝甘要衝,素為兵家所爭之地。千百年來,爭戰廝拼,遷徙往返,山川幾經滄桑,人民飽受憂患。在“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影響和感召下,廣大彬縣人民為粉碎國民黨固守關中、封鎖和進攻陝甘寧邊區的陰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彬縣這塊土地上與國民黨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1931年劉志丹到彬縣搞兵運至1949年彬縣全境解放,中共陝北特委、關中地委、陝甘寧邊區政府、關中分區專署先後派黨員和游擊隊深入彬縣開展革命鬥爭,發展黨員建立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武裝鬥爭,鞏固老區,開闢新區,不斷打擊和消滅國民黨反動勢力。

  一、傳播革命思想,開展革命鬥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在陝甘邊南區黨委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中共赤水縣委和中共新正縣委先後把黨的活動延伸到和彬縣接壤的三角地帶,在永樂、新民、二十里塬等地區發展黨員,建立組織,創建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使這些地區成為陝甘邊根據地的組成部分,也是邊區政府粉碎國民黨反動派進攻、“圍剿”和開展革命活動的前沿陣地。從1931年7月開始,共產黨員王振喜、左鋒飛、王德功、王套娃等先後在這裡開展黨的地下工作,他們深入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培養積極分子,秘密發展黨員,在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影響。再到1932年劉志丹帶領陝甘游擊隊先後三次在二十里塬一帶打土豪、分糧食,處決民憤極大的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在村莊建農會和政權。雖然劉志丹在彬縣的革命活動時間很短,但影響極為深刻,他的革命事蹟像神話一樣在彬縣地區廣泛流傳著。

  1933年,共產黨員任連俊帶領陝甘邊第十一遊擊支隊在彬縣東後區開始創建革命政權,開闢根據地,摧毀了國民黨的地方政權和反動武裝,收繳了國民黨保公所的槍支彈藥,並組織群眾建立革命武裝,打土豪、分糧食、建政權。同年,陝甘邊區特委派曾在陝甘游擊隊工作過的趙宏鈞等人深入彬縣永樂(北後區)一帶開展革命工作。趙宏鈞以外出做短工為掩護,深入群眾,秘密串聯、交結朋友,宣傳革命思想,物色培養積極分子,單線發展地下黨員。到1935年,趙宏鈞、周存善、秦善秀、李科等帶領游擊隊深入兩區充分發動群眾開展革命鬥爭,先後組織了兩次武裝起義和兩次“交農”鬥爭,成立中國人民抗日紅軍第一軍(團)第一師永樂獨立營,特別是1935年永紅縣成立後,革命活動在東後區和北後區更加活躍,在黨的領導下,革命鬥爭日益高漲,轟轟烈烈地抗糧、抗款、抗壯丁的“交農”鬥爭接連發生,一次次的勝利,鼓舞了廣大群眾的革命鬥志,大大削弱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二、建立組織,發展地下交通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共中央號召全國同胞、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侵略。經過談判,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統一戰線成立,全國掀起抗日熱潮。此時,中共陝西省委在永壽縣成立了中共西路工委,翌年春改為中共西路特委,領導禮泉、乾縣、永壽、麟遊、扶風、彬縣、長武等地黨的工作。為充分利用國民黨陝西省彬州師範這塊陣地,發展壯大黨在彬縣的力量,為成立中共彬縣縣委做準備,中共陝西省委通過統戰關係,先後派中共地下黨員閻贊禹、伍仲秋以教導員和教師身份為掩護,在學生中宣傳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秘密發展黨員,建立中共彬縣特支。彬縣特支建立後,積極向學生宣傳革命思想,經常散發一些進步書籍及革命刊物,同時緊密團結校長劉焱榮,利用他堅決抗戰、反對妥協的思想,建立和發展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彬師分隊,使學校的民主抗日熱潮不斷高漲。

  為了發展壯大黨的力量,打通陝甘兩省地下交通,更好的貫徹黨中央團結抗戰的總方針,奪取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中共四區區委書記楊宗耀、副書記楊安仁、地下黨員白生萬、賈文濤深入彬縣曹家店地區,大力發展黨員,深入開展群眾工作,到1938年正月,曹家店地區共有黨員5名,為了加強領導,壯大地下組織,新正縣委於1938年10月在新民塬成立了新民黨小組。

  1938年,寧縣工委宮河區委按照上級指示,將黨的活動延伸到與其接壤的彬縣北極塬,在這裡秘密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設立交通網點,為開闢陝甘兩省地下交通,掩護來往幹部,蒐集國民黨情報做出了一定貢獻。1938年派地下黨員劉振富、秦德功到北極塬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發展地下黨員,並於1942年在北極塬建立了中共北極、高裡坊支部。支部的主要活動是:發展黨員,壯大革命力量。黨支部給每個黨員佈置了發展地下黨員任務,成熟一個接收一個,到1949年向彬縣移交時共有黨員26名。偵查敵情,蒐集國民黨情報,及時向上級提供情報。建立地下交通,掩護黨的幹部安全過往彬縣;宣傳發動群眾,擴充革命勢力,開闢游擊區;配合游擊隊,開展武裝鬥爭。

  1937年開始,關中分區保安處、中共赤水縣委派黨員任志恆、孫鳳印等打入國民黨佔領區,開展革命活動,建立地下交通,至1945年發展地下交通員三批,這些地下交通員深入國民黨彬縣地方黨、政、軍內部蒐集瞭解情報,根據平時掌握的情況,配合游擊隊狠狠打擊民憤最大的頑固分子和土豪劣紳。同時利用各種關係,把黨的宣傳品送給比較開明的國民黨地方軍、政要員,找這些人的家屬談話、捎信,從而擴大了革命影響,堅定了人民群眾抗日救國的信心。

  三、全面鬥爭,保衛陝甘邊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妄想獨吞勝利果實,陰謀發動內戰,一面玩弄和談騙局,一面進行軍事部署。國民黨胡宗南部在淳、耀、彬、旬地區和陝甘寧邊區接界的國民黨佔領區調集十八個師和十二個保安團的兵力,謀圖進攻陝甘寧邊區,奪取關中。面對如此嚴峻形勢,1945年中共關中地委發出《保衛關中,制止內戰的緊急指示》,中共西北局於1946年作出《開展蔣管區游擊戰爭活動的指示》,根據上級指示和當時革命形勢,中共關中地委為迅速開展旬邑及彬縣涇河以北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鬥爭,於1946年10月在旬邑縣成立了中共彬旬工委。工委成立後,迅速給彬縣的龍高、香廟派出幹部和遊擊支隊。他們根據革命鬥爭需要,採取有分有合的辦法,首先培養了可靠的地下交通員,然後深入群眾,召開窮苦農民會議,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擴大革命影響,使龍高地區的革命形勢發展很快,成為比較鞏固的游擊區。同時配合關中地方部隊反擊國民黨胡宗南集團軍對陝甘寧邊區的騷擾和進攻。

  1947年初,蔣介石糾集胡宗南集團軍20個旅和馬步芳、馬鴻逵14個旅共23萬兵馬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重點進攻。在國民黨軍隊主力北上,關中後方統治力量單薄的形勢下,關中地委派人帶領彬旬工委三支隊及禮泉支隊於1947年4月14日攻克國民黨彬縣龍高鄉公所駐地龍馬城,摧毀了龍高鄉公所,驅逐了龍高自衛隊,解放了龍高地區,並選派幹部組建了中共龍高區委和區公署。政權建立後,其主要工作是在宣傳教育群眾的基礎上,首先加強黨的建設,舉辦幹部培訓班,僅1947年就發展黨員51名,為建立彬縣各地區的革命政權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幹部。其次是發動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區、鄉幹部積極幫助農民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再就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動員學齡兒童入學,解決教師口糧和生活待遇,同時在各村普遍辦起冬學和農民夜校幫助農民進行掃盲識字。最重要的是搞好土地改革,鬥爭地主和惡霸。這些工作的開展,使全區面貌煥然一新,農業生產蒸蒸日上,到處呈現一派解放後的歡樂景象。

  四、建立政權,迎接彬縣大解放

  隨著革命形勢發展和鬥爭需要,1947年4月,中共關中地委決定撤銷中共彬旬工委,分別組建中共旬邑縣委和中共彬縣縣委,10月,中共邠縣縣委、邠縣縣政府在彬縣龍高梁家村成立,隸屬關中地委、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根據革命鬥爭需要,1948年2月,改由西府工委領導,1948年4月又交關中地委領導,1949年3月再次劃歸西府地委領導,1949年5月,改屬邠縣地委。1950年4月,又劃歸寶雞地委領導。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委領導。1960年12月,改屬咸陽市委領導。1964年9月10日,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由於戰爭環境影響,縣委、縣政府成立後,機關駐龍高。1948年4月西府出擊時,隨大軍駐進彬縣城,後因國民黨復佔彬縣城,又移駐龍高,直到1949年7月彬縣全境解放,才遷駐彬縣縣城。

  1948年4月19日,在西北野戰軍右路兵團第六縱隊掃清旬邑職田、彬縣新民等地國民黨地方武裝後,新正縣委從4月20日起,先後建立了新民區委、新民區公署及北極區委、北極區公署,成立了新民區游擊隊。7月,按照關中地委的決定將新民和北極區委、區公署移交彬縣縣委、縣政府領導。西府出擊之後,革命鬥爭形勢發展很快,為了適應新形勢,更好地開展武裝鬥爭,有效地打擊國民黨彬縣地方反動勢力,建立和鞏固革命政權,迎接彬縣大解放,彬縣縣委根據關中分區指示,從新正縣接管了新民、北極兩個區的游擊隊後,隨即對各區游擊隊進行整訓,在彬縣遊擊支隊的基礎上,宣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陝甘寧第五分區彬縣遊擊大隊,大隊長張效良,隸屬陝甘寧邊區第五(關中)軍分區和彬縣縣委、縣政府領導。此時,彬縣涇河以南地區為西府分區活動區域,彬縣黨、政、軍組織只是活動於彬縣涇河以北的永樂、北極、新民、龍高、香廟地區,直到1949年7月,隨著人民解放軍揮師西進,重新獲得解放。

  廣大彬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彬縣這塊土地上與國民黨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1931年劉志丹到彬縣搞兵運至1949年彬縣全境解放,中共陝北特委、關中地委、陝甘寧邊區政府、關中分區專署先後派黨員和游擊隊深入彬縣開展革命鬥爭,發展黨員,建立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武裝鬥爭,鞏固老區,開闢新區,指導農業生產,統籌經濟發展,對彬縣全面解放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者單位:中共彬縣縣委組織部 楊小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