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崇信縣:昔日貧困村華麗變身美麗鄉村

走進崇信縣新窯鎮楊安村,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迷人的鄉村畫卷,樹木鬱鬱蔥蔥,農舍錯落有致,文化牆圖文並茂,寬闊整潔的水泥路延伸到農戶家門前,儼然抹掉了過去“貧困村”的印記,這只是崇信縣近年來脫貧攻堅工作成果的一個縮影。

楊安村地處崇信縣西南土石山區地帶,曾是崇信縣1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以前,由於沒有主導產業,當地群眾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走得很艱難。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在各級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實施異地搬遷45戶145人,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學生,自來水覆蓋率達到100%, 村社道路、入戶道路全部硬化,硬化率達到100%,7個社動力電、電話網絡已全部接通,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媒體聚焦】崇信縣:昔日貧困村華麗變身美麗鄉村

“我們楊安村前幾年條件很差,山大溝深,去街道趕集往返要走四五十里路,這幾年由於政策扶持,我們楊安村真的是村靚了、民富了,產業興旺了,這樣的生活在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談起楊安村的變化,70多歲的村民李滿倉逢人就說。

基礎設施改善了,發展產業是關鍵,面對地勢偏僻、山高坡多的劣勢,楊安村變劣勢為優勢,積極引導群眾養牛、種菜、栽植核桃樹,扶持發展全膜地膜玉米、紫花苜蓿等富民多元產業,經過了幾年的發展,全村人均純收入從以前的2000多元增長到現在的6514元。並探索形成了產業帶動、土地流轉、“三變”改革等多種發展模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級集體經濟也從2016年的0.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3.65萬元,為99戶農戶(貧困戶94戶)戶均分紅226.27元

“目前,全村共有21戶群眾養殖紅牛218頭,其中貧困戶17戶養殖紅牛191頭,年戶均增收約1.5萬元。種植核桃989畝,年產量約1.2萬斤,種植地膜玉米1400畝、紫花苜蓿1050畝。發展露地蔬菜14戶,共享受產業補助0.33萬元。發展“四小產業”4戶,共享受產業補助0.94萬元,村級主導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群眾致富能力進一步增強。” 崇信縣新窯鎮楊安村黨支部書記孫治科說。

【媒體聚焦】崇信縣:昔日貧困村華麗變身美麗鄉村

楊安村通過多元化的產業發展,讓群眾嚐到“甜頭”實現了脫貧夢,2013年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103戶31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8.5%,經動態管理調整,全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3戶279人,通過6年穩定脫貧,2019年3月順利通過省級脫貧退出驗收,實現脫貧摘帽,目前剩餘貧困人口1戶2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38%。

平涼市委組織部信息化管理科副科長、楊安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永恆說:“楊安村駐村工作隊將繼續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嚴格履行駐村工作隊“六大員”職責,堅持吃住在村、工作到戶到人,對全村93戶2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採取反覆“過篩子”的方式,對標對錶,全力補齊教育、醫療、飲水、住房等存在的短板弱項,算好收入賬,落實好各項幫扶措施,以必勝的信心,全力攻堅,堅決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確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新窯鎮堅持把“5+1”專項提升行動作為今年工作的“重頭戲”,精準對接村情實際、戶內現狀和脫貧需求,持續加大資金投入,著力提升脫貧成效。聚焦鄉村振興,全面對接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媒體聚焦】崇信縣:昔日貧困村華麗變身美麗鄉村

崇信縣新窯鎮黨委副書記梁喜軍說:“脫貧攻堅掛牌作戰工作開展以來,新窯鎮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部署,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堅持靶心不變,精力不減,全力推進“3+1”衝刺清零後續行動和“5+1”專項提升行動,組織鎮村幹部對18戶未脫貧戶、11戶脫貧監測戶、43戶邊緣戶和3戶低收入戶對症下猛藥下重藥,緊盯短板弱項逐戶完善“一戶一策”,掛牌作戰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下一步,我鎮將繼續圍繞發展富民產業這個重點,紮實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健全完善長效機制,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媒體聚焦】崇信縣:昔日貧困村華麗變身美麗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