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日本:狹隘的民族、瘋狂背後的悲哀!

我們常用“一衣帶水”這一成語來形容國與國之間的地理關係,而用這一句成語來形容與我們隔海相望的領邦日本,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歷史上的日本:狹隘的民族、瘋狂背後的悲哀!

當中國處於漢唐盛世時,此時的日本還處在彌生時代,他們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在之後的歲月裡,茹毛飲血的日本人開始了向中華文明學習的過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古代中國對日本的影響是深遠的!正是中華文明的曙光讓日本擺脫了愚昧和野蠻,從而走向光明。但是誰又能想到,就是這個彈丸之國,在近代史上悄然崛起,並給中國、給亞洲、給世界都來了巨大的災難!

歷史上的日本:狹隘的民族、瘋狂背後的悲哀!

明治維新後,日本結束了幕府時代,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建立,開始向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學習,國力得到極大增強,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但這些不足以讓日本滿足,日本人開始走上了以武力為基礎、極力向外擴張的道路,軍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開始滲透到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日本窮兵黷武、發動戰爭的根源!

由於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孤懸大海又是個災難頻發的島國,日本人的內心是恐懼的。為了消除恐懼,侵佔別國領土、掠奪別國資源似乎是他們消除恐懼的唯一辦法。所以日本人歷來對侵略和擴張有種病態的迷戀。

歷史上的日本:狹隘的民族、瘋狂背後的悲哀!

而日本統治階層對侵略擴張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16世紀末,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就制定過“豐臣三策”,入侵朝鮮、中國和印度,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是他的思想和政策被後繼統治者繼承了下來。

此時的日本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為了適應侵略戰爭的需要,日本政府開始了“造神”運動。日本是一個單一的島國,本身沒有複雜的民族問題,但是古代日本在統一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強烈的共同體意識,而維繫這種意識的紐帶就是日本傳統的“神道”宗教信仰,而日本天皇被民眾普遍認為具有神威地位,被稱為“國家神道的核心”。日本統治階層甚至毫不知恥的宣稱:“日本是神國,而天皇就是日本的神,天皇治下的神國就應該統治世界”。同時宣稱:愛國與忠君同源,這是上天賦予的使命,並不斷的通過各種宣稱,把這些思想灌輸給國民,從而進一步在思想上給民眾強調忠於天皇,強化軍國主義色彩!而明治憲法也規定:天皇不但是國家元首,而且還是主權所在。就這樣,日本民眾就是在崇拜天皇、神的民族和天皇的國家為內容的長期洗腦下,對天皇有著畸形的崇拜、更對“大和民族優越論”有著狂熱的追捧和自負!

歷史上的日本:狹隘的民族、瘋狂背後的悲哀!

經過明治政府幾十年的精心策劃,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日本先後進行了三次對外戰爭: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三次對外戰爭都讓日本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嚐到了戰爭帶來的甜頭。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日本不僅獲得了高達兩億的戰爭賠款,同時還將臺灣佔為己有,這也是日本獲得的第一塊海外殖民地,而兩億的戰爭賠款又讓日本的工業基礎、教育、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充足的資金,為接下來的進一步擴張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保障,尤其是軍事領域,更是實力倍增。在日俄戰爭中,迫使俄國人承認日本獨佔朝鮮的事實,並取得了在中國東北與俄國人同樣的權力。在一戰結束後,又取得了原本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

得益於當時特殊複雜的國際局勢,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對外戰爭,一次又一次的冒險一搏卻又大多數能夠輕易得手、達到目的,這又反過來刺激了軍國主義份子的野心,使他們更加相信:“武力制勝論”!

時間到了1927年,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制定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提出了“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

1928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長孫,裕仁正式登基,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年號昭和!而正是這位新天皇的登基,也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腥風血雨,在位期間,他親自策劃和指揮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造成數以千萬計無辜平民的死亡。1945年8月15日,走投無路的日本軍國主義選擇向盟國無條件投降,而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裕仁,也不得不放下天皇的威嚴,宣佈接受投降!

歷史上的日本:狹隘的民族、瘋狂背後的悲哀!

多行不義必自斃!當日本軍國主義對外發動瘋狂擴張和戰爭時,其失敗也是必然的。歷史是一面鏡子,戰後的日本並沒有徹底清除軍國主義的罪行,以至於今天的日本軍國主義有妄想捲土重來的勢頭,必須要引起高度警惕!歷史的悲劇絕對不能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