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800元的鞋子女孩家暴父母,父親報警求助

最近一則紀錄片裡說17歲的女孩因為父母不給買800元的鞋子而用剪刀扎向父親,父親報警求助。父親說,女孩這樣暴躁的行為至少有兩年了,還把她媽媽的頭髮給扯禿了好幾塊。

為了800元的鞋子女孩家暴父母,父親報警求助

有評論說是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孩子才會如此無法無天。而我認為,這是孩子從小缺少真正的愛,才會用如此偏激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尊重孩子,是愛Ta的基礎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成為一個乖小孩,父母說什麼要聽話才是對的。從父母角度來說,安排好孩子的一切,是愛Ta的表現。

知名嬰幼兒保育和教育先驅艾米·皮克勒和瑪格達·格伯共同撰寫的《嬰幼兒及其照料者》書中提到,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從嬰幼兒開始就要建立,而且只有“尊重的、回應的和互惠或雙向的互動方式才能促進良好關係的建立”。

為了800元的鞋子女孩家暴父母,父親報警求助

新聞裡,女孩就和前來調解的警察黎叔說到,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安排”,去哪兒讀書,跟誰接觸,都要聽父母的。

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17歲都快要成年了,這時候的孩子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曾經那種命令式的管教方式不管用了。何況,嬰幼兒期也不該用這種方式,這會導致將來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父母。

為了800元的鞋子女孩家暴父母,父親報警求助

尊重,是讓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互動形成一種平等的合作關係,而非命令式或簡單的照料。這讓孩子在未來很快就明白如何獨立去面對世界。

尊重孩子,把決定權交給Ta

有些父母也許覺得把決定權給孩子,就等於放任不管,溺愛孩子。這就過於片面。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和互動首先一定要是雙向的,彼此是在溝通的基礎上做決定。比如讓孩子挑一雙鞋子,不是她喜歡多貴的都要買,而是在買之前就給孩子定好預算,在這個預算範圍內,讓孩子挑她喜歡的款式。

案例中的孩子自己也說,發脾氣並不是因為不給買800塊的鞋,而是長期以往父母對自己的不尊重而導致成為爆發的導火索。比如,她給父母做早餐,可父母不但沒感謝她,還一直挑剔。

那孩子在幼兒期還沒有獨立意識和是非觀念的,也要把決定權給Ta嗎?在形式上是可以的,你可以給孩子A or B的選擇,但其實無論哪個選擇都是在你的可控範圍內,而且孩子也很樂意這樣做。

就有媽媽分享過,孩子會走路後有時候還要媽媽抱。有一次,孩子非要媽媽抱,但媽媽不是很想抱。這時候你和她講道理或是發脾氣都只會加重孩子的哭鬧。這位媽媽就給孩子一個選擇題,抱到前面第一個紅綠燈就自己走,還是抱到第二個紅綠燈?孩子自然選擇第二個紅綠燈。而到了第二個紅綠燈,孩子自己也下來走了。

這位媽媽的成功,不只表明把決定權交給孩子的好處。同時也示範運用這個模式的前提是家長平時對孩子要做到言行一致,教會孩子信任。否則故事中的孩子很可能到第二個紅綠燈就給你耍賴。而這一定是家長經常做出不可靠或言行不一致的事情,導致孩子會臨時變卦。

為了800元的鞋子女孩家暴父母,父親報警求助

尊重孩子,將問題視為學習的機會,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不要總是幫孩子解決一切問題,讓他們碰不到一絲一毫的困難。

家長的角色不是替孩子做決定,而是促進孩子學習並在這過程中給予必要的幫助。《嬰幼兒及其照料者》書中也提到,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讓他們獨自去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問題了,家長應先冷靜,否則成人不良的情緒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反應;其次以“共情”作為回應,將孩子感受到的情緒通過平靜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瞭解你已感知他目前的苦惱和不滿;最後讓孩子自己思考如何解決面對的難題,如果他需要你的幫助,你再給到合適的建議。如果可以,也請以選擇題的方式讓他自己選擇建議。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家長必修的課程,這不僅讓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學會如何避免再次發生,提高情商外,更能讓孩子理解在他們的世界裡他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為了800元的鞋子女孩家暴父母,父親報警求助

尊重孩子,適當允許孩子釋放負面情緒

很多家長都極力避免讓孩子出現負面情緒,“不要哭”、“不準哭”是許多家長常說的一句話。可哭是孩子釋放負面情緒和壓力的唯一出口,剋制這種天性,只會讓孩子尋找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委屈,比如暴力、自殘等。

壓力和挫敗感也是孩子教育的重要部分,否則孩子沒有機會鍛鍊自己,他所感知的世界會有很大的侷限性。

有時候孩子會比你想象的更堅強。同時也可以測試孩子的受壓程度。有研究表明適當的壓力有助於孩子的進步。

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首先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先讓他把情緒發洩完,哭完後再解決問題,否則若立即制止孩子哭,孩子將來可能會很難消化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讓孩子明白有情緒是正常的表現,不用為此感到困擾。

為了800元的鞋子女孩家暴父母,父親報警求助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用愛孩子的理由去掌控孩子。孩子在社會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希望每一個家長把自己當作老師的角色,教孩子在未來如何獨立面對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