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長沙老街——潮宗街

潮宗街原名為朝宗街,因臨城門朝宗門而名,東起北正街,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3條麻石大街之一,長511米,寬9米。舊時街口聚居著許多挑河水賣的腳伕,終日街頭淌滿河水,所以後來“朝”改為了“潮”。

熟悉的長沙老街——潮宗街

這裡跟太平街的的麻石條磚不同,常年的雨水沖刷和不限制車輛,承重不均導致這裡的地面中間高兩邊低。走路的人總是很慢很慢,生怕一個不小心踢到凸出的石頭摔倒。

在今天的潮宗街上,無論站在哪個位置,一眼可以看到當年也是大肆拆遷新建的萬達廣場,有一種城市光鮮背後的現實骨感。這條處在鬧市的老街,它的低調與周圍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對比。沒有熱鬧的集市,沒有擁擠的人群,只有屬於它自己的古韻。

這是一個典型的民國時期的小型院落,中間是一個院子,約有100多平方米。一棵一抱粗的麻柳樹長在院子中,南面是一個約20多平方米的小戲臺,四周圍著欄杆,戲臺的正上方有一幅游龍飛鳳圖,飛簷斗拱,蓋著琉璃瓦頭瓦舌和小青瓦。

防空洞是在一處民房下被發現的,現為開褔區不可移動文物。據考證,此地下防空掩體系抗日戰爭時期,當地軍民為躲避日機轟炸而建。面積約100平方米,四壁和洞頂都十分堅固,上面建“朝宗亭”。

老街的尾有一座教堂,這座教堂跟這條老街同風同雨同被火燒,他的名字是長沙真耶穌教堂,約建於1925年,佔地面積588平方米,由一棟三層磚木結構建築組成。

教堂為三層磚木結構,青磚清水外牆,兩坡屋頂,木構樓梯與地板,內山牆上飾有精美彩繪,正面兩側嵌界碑,東側入巷口嵌“耶穌巷”石碑,室內細部具有中西合璧特點。

梓園巷,原來是劉權之公館的後花園,如今依舊保留著民國旅館還有戲臺。戲臺早已破爛不堪,透過暈黃的燈青光,彷彿那滿屋的喝彩還未曾散去,潮宗街的故事因為戲臺而有了韻味。

潮宗街值得你我駐足留戀的地方還有這裡,楠木廳六號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舊館址,抗日戰爭時期,金九等“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要員及家屬百餘人轉移到了這裡。

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有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尋常巷陌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名人公館也集中在此,其中有晚清重臣瞿鴻禨豪宅、清代長沙縣署、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毛澤東等人創辦的文化書社..... 直線距離全長不過400多米,歷史卻已有300年。

隱藏在鬧市裡的老街出口,就是高樓大廈。隨著城市升級的步伐正在悄然離去,唯有一條麻石路,串聯著它的數百年過往,聆聽著道旁風吹婆娑的樹葉聲。新與舊的分割離得如此接近。未來的改造升級又將歷史深處的記憶,重現在老街歷史文化的另一面。這裡曾經的生活氣息,將是芸芸眾生下的時代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