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的战争

2019年7月25日,随着美国警方公布明尼苏达案的证据及口供,刘强东又一次被公众放在显微镜下审视,2分钟瞬间成为网络热词,而京东再次躺枪,跟随创始人的丑闻沦为业界笑谈。

2018年9月2日曝出刘强东性侵案后,京东股价在两天内跌去16%,约72亿美元,折合496亿人民币的市值灰飞烟灭。美国三家律所在官网宣布将调查京东是否失事披露刘强东案情,并邀请股东参与调查和可能的集体诉讼。

创始人的战争

把时间拨回20天前,震惊全国的新城集团董事长王振华猥亵儿童案,将位居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10强的新城控股推向悬崖边,儿子王晓松火线接班,为应对巨大的债务危机,开启"卖卖卖"的救赎模式,已在洽谈、协商的出售项目约为40个。

创始人的战争

在商业高度发达,资本交投活跃的今天,一再发生的创始人黑天鹅事件,令股东们愕然发现,一个公众或股份企业,如何与其缔造者进行有效切割,以便推动更有效的治理,竟成棘手难题。

下面就让我们回顾过去十年来,中国商业史上波澜壮阔的三场著名战役,看看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创始人与投资人、创始人与大股东之间,看不见鲜血,却流淌着血腥味的商战。

这是商场上权力的游戏,资本是弹药,舆论是武器,人心是砝码。所有人都不择手段,拼尽全力,希望在一点点运气的帮助下,取得最后的胜利,值得庆幸的,失败不意味着死亡,但意味着出局。

1

2008年11月17日,顶着三届首富头衔,39岁的国美集团董事长黄光裕,因内幕交易被有关方面带走调查,留下如日中天的国美电器一把手宝座。

创始人身陷囹圄,对企业来说如核心骨被抽离,是致命打击。股价闻风下跌,宿敌苏宁磨刀霍霍,内部员工茫然失措,所有人都在观望等待,国美巨轮将是沉没于冰川的泰坦尼克号,还是固若金汤的海上堡垒胜利号。国美迅速任命陈晓接替黄光裕,担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人们期待新的一把手能定好航向,走出迷雾,谁都不会想到,临危受命的陈晓和创始人黄氏家族,展开的是中国商业史上最著名的管理权争夺战。

陈晓引入的盟友贝恩资本,将股权增至10%,令黄光裕的股份下降至32.47%,第一大股东失守33.34%的黄金比例线,对集团重大决策没有否决权,这是黄光裕不可接受的,他提名的胞妹黄燕虹和律师邹晓春入董事会被不留情面的否决,而在他极力反对下,董事会竟一致同意推翻股东会的结果,重新任命贝恩系的三人连任非执行董事,这是江山变色的前奏。

最令黄勃然大怒的是,陈晓在通过增发股票,稀释自己股权比例的同时,竟推出高管持股制度,将国美的核心高管总裁王俊洲,副总裁孙一丁,魏秋立等都拉到一边,控制着亲生儿子国美电器站到自己对立面,于2010年8月5日在港交所发表公告,向黄光裕发起法律诉讼。

黄光裕的杀手锏,是掌握着不属于上市公司的数百家国美门店,如果终止托管协议,对上市公司将是沉重打击。夫人杜鹃适时假释出狱,稳定局面,迅速筹措资金迎战,在二级市场不断收购国美股票,增加持股比例,同时发动舆论攻势,大打民族牌与悲情牌。

创始人的战争

旷日持久的战争,令双方都疲于奔命,而作为公司股份的持有者,双方都很清楚,两败俱伤的解决谁都承受不起。事情总要解决,而资本的博弈结果,作为两股力量矛盾焦点的陈晓,于2011年3月宣布辞职,国美进入黄光裕和贝恩资本共同执掌的时代。

10年后,虽然跟不上移动网络的大潮,但国美底子还在,黄光裕也即将重获自由,强人回归,后续可期。比起接下来因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争斗,而被推入万劫不复之地的公司,国美仍然是幸运的。

这家公司,叫ofo。

2

2008是黄光裕和国美的转折点,整整十年后,一个年轻人和他年轻的企业,同样迎来命运的巨大弯道,不幸的是,他没成功拐过来,而是迎头撞上去。

如果吴晓波写《大败局3》,ofo很可能是压轴案例,这家公司的闪电崛起和火箭坠落,背后所涉及的股东规模,以及与创始人之间的恩怨纠缠,是中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所罕见。很多年后,就算再也见不到小黄车,但ofo这三个字母依旧会被提起,对于这段历史的主角戴威,这是他之幸,亦或不幸?

国人有英雄情结,同时对失败的宽容度较低。吹锣打鼓捧赢家,冷嘲热讽怼输家。从北大学生会会长,创立独角兽的天之骄子,到背负数以十亿巨债的老赖,其中的时间,不过1年。

在ofo最风光的时期,戴威每天要见的资本方数都数不过来,在滴滴收购Uber,终结网约车战事后,共享单车成为资本的饕餮盛宴,热气腾腾的锅里沸腾不已,虽然谁都不清楚蒸汽散去时,留在里面的会是龙虾还是虾米。

为超越宿敌摩拜,ofo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商业的发展规律在风口和资本面前,还不如卫生纸实用。当市场的容量和企业的规模进入瓶颈期,老大和老二结束战争,合并后主导话语权,估值飙升,进入收割期,这是资本喜闻乐见的打法。

令朱啸虎没想到的是,他在一堵南墙前撞了满头包。

对滴滴而言,共享单车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出行领域里,是网约车极好的补充,收购ofo,可以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更大更美好的故事,对上市估值的提升,想一想做梦都会笑醒。

令程维长见识的是,戴威赶走大股东滴滴派去的所有人员,还引入腾讯系的死对头阿里,一起到董事会排排坐。

创始人的战争

一个企业的董事会构成,居然有创始人系、腾讯系、阿里系,这三方还都拥有一票否决权,就算让李嘉诚来管,他可能提前几年退休。

因为个人执拗的梦想,公司离悬崖只有0.01米,在掉下去的那一天,损失最大的是谁呢?

是创始人戴威?

还是真金白银投资的腾讯、滴滴、阿里等股东?

或者是1500万左右退不出押金的ofo用户?

以及处于ofo上下游,拿不到应收款的供应链企业?

还是无数当成扔在垃圾场的小黄车?

最荒诞的是,居然还有人认为戴威是悲剧英雄,是被万恶的资本所裹挟,身不由己的创始人?

醒醒吧,孩子,导致ofo的惨状,恰恰是因为资本对创始人的无可奈何,他手上的一票否决权,成为ofo的噩梦。

难道资本在创始人面前,只能这么弱势?

有一个人说不,而他说不的那家企业,是国内以治理水平著称的最大房企。

3

无论资历、能力、声誉和成就,王石都是国内企业家教父级人物,也是持股最少的创始人。1991年万科上市,在之前的股改,王石主动放弃个人40%股份,而这些股票的价值,在日后价值数千亿,拿下几个首富头衔不是问题。

王石经常谈到当年放弃的决定,在那个年代,突然变得有钱是件危险的事情,在名与利之间,他选择了名,也选择了安全。只是他没意识到,分散的股权,令万科一再成为资本围猎的目标,直至开启A股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牵涉最广的并购攻防战,并令万科告别以他命名的时代。

在出手之前,宝能和姚振华并不为人所熟知,对于万科这块肥肉,姚振华虎视眈眈已久,志在必得,事先做足充分的计划及资金准备,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而长期处于成功巅峰,被光环加持的王教父,醉心于炮制红烧肉,对昔日的卖菜郎少了几分尊重,战略上的轻敌,战术上的失误,加上口无遮拦的性格,令万科进退失据,一开场就被按在地上摩擦。

2015年8月26日,宝能系在二级市场上收购的万科股票,达到15.04%,超越华润,正式成为最大股东。华润虽然略作抵抗,在几天后陆续增持,但在宝能买买买的节奏下,再无还手之力,很快宝能的股份达到25.04%,将第二大股东抛离至看不见前方的尾气。

收购战期间,王石发表过几次谈话,明确管理团队不欢迎宝能成为第一大股东,语气中带着不屑,理由不外乎宝能的资金来源不清不楚,涉嫌短债长投,能力不足以驾驭万科这艘巨轮。

让我们看看公司法,股东是企业的实际拥有者,管理团队只是为股东服务,帮股东创造价值,我是第一次听说要购买企业的股票,需要提供资金的来源,还要证明有相应的资质。

把角色调换过来,王石是万科的大股东,姚振华带领的是宝能管理团队,那么王石说出不欢迎宝能这只管理团队,因为能力不足,是否更顺理成章?

创始人的战争

可惜的是,王石和他的管理团队,持股比例很低,根本没有多少投票权。他们被原大股东华润宠坏,以为谁都很佛系,只负责投资和收取回报,而把企业留给他们只手遮天。

姚振华很清楚对方软肋,很快发难,要求罢免万科的管理层,甚至在万科希望增发股票,引入新大股东,稀释宝能股份的提案上,华润竟然和宝能站在一条船上,联手否决。两者相加股份达到40%,意味着只要他们愿意,能否决万科的任何重大决议。而斜刺里杀出的恒大,加上坐山观虎斗的安邦,几大巨头你方唱罢我登场,令这场云诡波谲的战役好不热闹。

疲于应对的万科管理层,使出的招数是拖字诀,申请股票停牌。在政府的斡旋下,深圳地铁横空出世,先后接手华润和恒大手里的万科股份,股份比例达29%,超越宝能成为第一大股东。

而一战成名的宝能,春风得意马蹄疾,自以为掌握着资本市场横扫六合的秘钥,惹上中国最不能惹的女人,董小姐铿锵有力的"要牢记你是中国人,不要成为中国制造的罪人",让险资的疯狂戛然而止,顶格的罚单,终结宝能在资产市场的神话,给万科献上一记神助攻。

宝万之争的句点,划在2017年6月21日,万科发布公告,66岁的王石宣布退休,万科进入深铁+郁亮的时代。

尾 声

三个故事,一个创始人惨胜,一个两败俱伤,一个创始人退场。回到刚开始的问题,创始人和企业应该是什么关系?

说起国美的黄陈大战,当时舆论对陈晓的评价,还是心怀不轨的乱臣贼子,作为被托孤的顾命大臣,却趁火打劫,欲将国美占为己有,犹如篡位王莽。而陈晓曾追问,如果黄光裕认为国美必须由他本人牢牢把持,那当初为什么要把国美上市呢?

戴威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请资本尊重创业者的梦想。"这句话很煽情,也很幼稚——资本不是为创业者的梦想而诞生,它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利,企业诞生之日起,它的使命就是创造利润,为股东带来价值增长。胡阿姨看得远比他透彻:"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最后你都得还回去。"

王石在15年度的股东大会上,向姚振华就之前野蛮人的说法道歉,同时又向监管层喊话,不能任由大股东为所欲为——那管理层是否能为所欲为呢?

企业是创始人的心血结晶,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风里雨里走过来,感情之深,责任之重,无人能比。但企业本身具有社会属性,联系着投资人、员工、合作伙伴,客户等等,商业决策不能以个人意志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当创始人的能力不能跟上企业发展要求时,要有及时的调整机制,将管理权和所有权有效分离,降低整体经营风险。

可惜的是,很多企业的创始人情节严重,将公司治理与个人权威牢牢绑定,名义上为公众公司,其实就是一言堂,特别是AB股制度,从商业规范的角度,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机制。市值数百亿美元的京东,被刘强东强势绑定,他不在场连董事会都开不起来,幸亏他不会被刑事定罪,否则没有二把手的京东,会陷入怎样的管理危机?

作为没有有效制衡手段的投资者,只能祈祷拥有绝对投票权的创始人,好好做人,少喝酒别犯糊涂,别出黑天鹅,也别有幺蛾子。

最后再说一个故事:1985年,作为创始人的乔布斯,与时任CEO斯卡利经营理念冲突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苹果董事会选择支持斯卡利,禁止乔布斯参与苹果的一切事务,9月17日,他黯然离开苹果。而在此之前,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已率先离开。而苹果直到1996年面临严重经营危机时,才邀请它的创始人王者归来。

尊重商业运作的逻辑和规则,最大化的保证各方利益,群体利益不被个人意志绑架,如此而已。

创始人的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