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版《理查三世》《趙氏孤兒》的出國公演,王曉鷹講了什麼

“同學們上午好,今天給大家講講‘經典與當代、話劇與戲曲、中國與莎士比亞——中國版《理查三世》的意義。‘”

當國家話劇院院長、導演王曉鷹走上講臺的時候,教室裡掌聲雷動。

因為,開課之前,題板上已有公示:由中國國家話劇院的院長王曉鷹導演的中文版莎翁經典作品《理查三世》20日晚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上演。這部戲劇融入了大量中國元素,以中國化的表達方式講述了有關權力與慾望的經典故事……

由中國版《理查三世》《趙氏孤兒》的出國公演,王曉鷹講了什麼

我對莎翁的作品早有涉獵,理查三世也有浮淺的瞭解,話劇卻沒看過,這樣的講座更沒聽過。

所以聽課時精力特別集中,豎起耳朵,想聽清王院長講的每一句話,睜大眼睛,欲看清PPT上的每一個字。幸好坐得比較靠前,聽得清也看得見。

王曉鷹從莎翁創作理查三世的背景、真正的王室紛爭、關於理查三世真實的身世和麵貌,以及400多年後,中國的話劇創作者如何挑戰這臺中國版的《理查三世》講起。

在影像片段裡,我們看到了在環球劇院上演的場景,掌聲和歡呼聲,證明著中國版的《理查三世》的成功。也代表著我們輸送出去的中國文化、中國形象,他們是中國文化的使者,文化的傳播者。

王曉鷹結合他的創作思想,邊講邊給我們看一些經典片段。引導我們讀懂,在中國式思維下做出如此改動的意義和效果。

王曉鷹說:“我所創作的‘理查三世’並不是歷史上的一個具體人物,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形象。野心將他推上王位,野心也將他毀滅。

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三世’具有世界性,所以人們才能在中國文化中為其找到出處,並用中國式哲理思維對其進行解讀。而多元藝術元素在這場戲中的整合式運用,讓這部‘中西合璧’佳作變得更具魅力。”

而這樣的講課方式,也讓我印象深刻地記住了那句經典臺詞“一匹馬,一匹馬,用我的王國換一匹馬”,在中國版《理查三世》裡被重新賦於的意義。

由中國版《理查三世》《趙氏孤兒》的出國公演,王曉鷹講了什麼

《麥可白》在《理查三世》裡的巧妙借用,讓我得到了小說創作的啟發,戲劇場景的諸多處理與小說表現手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比如:“表達一個惡人,原本就是一個正常人的現代表達;塑造中國式思維,以外表的健全與內心的殘疾和陰毒形成對比,在兩種狀態下用獨白的方式實現自由轉換,讓主人公與人交流時面對的是別人,內心獨白時面對的卻是自己”等等。

這些表現手法,運用到小說創作中,對深入挖掘人性、表現人性,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有就是王曉鷹院長清瘦的外表,謙和的表現,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藝術氣質和文化修養,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就應該是話劇院院長,就應該是話劇導演。

或許,只有修練出這樣的特質,才有能力把我國的話劇推到國外。作為常提筆寫東西的人,王院長這堂課也引起了我對於中國戲劇文化的思索,以及接下來做的許多功課。

我少時總時不時地被爺爺牽著手去聽戲,於爺爺來說他是一舉兩得,既完成了“看孩子”的任務,同時也聽了戲,最關鍵的是,只要戲一開場,我就乖乖地如小大人兒一樣認真聽戲,不再纏著爺爺講故事。由此看來,中國戲曲老少皆宜,大家都愛看,只不過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

也足可見中國傳統戲曲的娛樂性、觀賞性、民間性是其本源。幾百年來形成的唱、念、做、打等一整套表演體系,也是其為什麼從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國都佔據著比文學更核心的位置的重要原因。

由中國版《理查三世》《趙氏孤兒》的出國公演,王曉鷹講了什麼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本身就帶著洋味兒名稱的中國版《理查三世》,傳播出去得到了很好的反響,為國際文化圈瞭解中國傳統藝術打開個窗口。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故事、民間故事更受歡迎。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的創造力和開放度不斷提升,中國文化漸漸走進了世界舞臺的中央。而在這一傳播進程中,中國話劇以其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底和獨特的藝術形態,以所承載的中國故事引起的情感共鳴,成為在國際文化語境中重要的輸出工具,

中國人耳熟能祥的《趙氏孤兒》,2018年在希臘國家劇院成功上演,開啟了中國話劇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中國藝術家為外國國家劇院排演戲居經典的文化輸出。而邀請斯塔西斯·利瓦色諾斯來中國排演由兩位希臘演員和大部分中國演員表演的話劇《阿伽門農》,也更進一步加深了國際文化交流。

這部由中國和希臘藝術家共同創作、中希演員使用各自語言共同演出的《趙氏孤兒》,承襲著中國與希臘兩種古老戲劇文化的基因,又完整把悲劇意象有機匯合於中希兩種戲劇文化之中。

王曉鷹說:“《趙氏孤兒》充分體現了一種高尚而又矛盾的人性光輝,而且有著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印記,簡單說就是‘義’和‘恕’,其實這也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情感表達。”

由中國版《理查三世》《趙氏孤兒》的出國公演,王曉鷹講了什麼

整個舞美包裝,從服飾的”新古典主義“的風格、古老儺戲中提煉出的古樸又詭異的面具,到背景“孤”字的篆刻與《千里江山圖》、舞臺上的二椅一桌、以及帶戲曲髯口穿中國服裝的希臘演員的西方戲劇表演方法,兩位中國演員使用傳統戲曲的程式手段的表演方法等,都彰顯了中希融合,吊足了觀眾胃口。

在舞臺氣氛的渲染上,通過劇中那支多功能的“歌隊”,以”英雄之歌“、”母親之歌“等希臘民族音樂風格的演唱,使整個氛圍,顯得詩意盎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支”歌隊”,最後會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而結束全劇,留給觀眾無盡遐想與啟思。

也讓我們體悟思索,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傳統的,就越是現代的。”,我想,只有具有人類共性的、普世價值的“民族”,才有可能是世界的。只有既保持深厚文化傳統又能融入國際文化語境的“傳統”,才可能是現代的。

也足可以說明,經典文本在精神表達上具備超越國界、超越民族、超越時代的特點,在《理查三世》《趙氏孤兒》《高加索灰闌記》等這些“跨文化戲劇”的作品中,正是在這種交融和碰撞中,找到了中西文化中共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使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有了底氣十足的支撐。

(我是作者舍知堂,我在這裡發的所有圖文皆為原創,若發現洗稿或者轉載不註明出處者,定會投訴並進行法律維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