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父母該反思一下有沒有“把話說清楚”

分享兩個我親身經歷的小故事:

故事一

週一,我和先生帶著兩個孩子去取快遞,我和先生一人推著一個裝滿快遞的推車,兩個孩子跟在我們附近自己慢慢地走,當時我們走在一條大概只能同時容納兩三個人的小路上,迎面來了一輛自行車,意識到我們一家四口的“擋道”後,我和老公開始靠小路的右邊走,同時告訴兩個孩子:“靠邊,孩子們!有自行車過來啦,我們需要讓一下。“兩個孩子齊刷刷地靠向小路的左邊,於是我們一家四口形成一道”人牆“。

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父母該反思一下有沒有“把話說清楚”

也是在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給孩子的指令是不清楚的,沒有“把話說清楚“,我們自己靠右行走,也希望孩子靠右,從而讓出一條路給其他人走,但是我給孩子的指示是”靠邊“並沒有說清楚是左邊還是右邊,孩子只會下意識地選擇他自認為的方向。

故事二

最近我家先生對於兩個孩子“玩食物”的情況充滿焦慮,兩個孩子以前自主進食,處於探索階段,喜歡把食物到處扔的情況尚在先生的忍耐限度之內,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先生認為是時候為孩子建立規則了,於是飯桌上,當兩個孩子自己把牛奶從杯子倒進碗裡,再從碗裡倒回杯子,如此反覆探索時,先生會嚴厲地告訴孩子:“不許玩食物!”

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父母該反思一下有沒有“把話說清楚”

兩個孩子似乎能感受到氣氛的變化會“安靜”的呆一會兒,但是沒過多久或者第二天,仍然會繼續自己的“食物探索之旅”,先生充滿無奈,於是向我“吐槽”孩子根本“不聽話”,還有些“對著幹”的意味。

這些都是我帶娃過程中的小故事,相信每個有娃的家庭每天也會上演無數個孩子這樣“對著幹”“不聽話”的場景,但是孩子是真的在和我們“對著幹”嗎?還是我們作為父母發出指令的時候也並沒有“把話說清楚“呢?

為什麼要“把話說清楚“?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常常說我們要養育的是”配合“的孩子,而非”聽話“的孩子。前者是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讓孩子聽從我們的議建;而後者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說什麼你聽就是了!”把話說清楚“是養育“配合”孩子的前提。

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父母該反思一下有沒有“把話說清楚”

比如說孩子打人這個事情,有的家長會和孩子說:”不許打人!“”再打人我就打你了!“

有的家長會和孩子說:”打人會很疼,別人不願意和你玩兒了,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想別的辦法來實現你的目的。“

當我們採用第一種方式和孩子交流,並沒有”把話說清楚“,只是暫時禁止孩子的行為,孩子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況仍然不會解決,而第二種”把話說清楚“告訴孩子不能做這件的原因,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更好地辦法是什麼。孩子會在以後的生活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地練習自己的社交能力、同理心、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把話說清楚“可以讓孩子在理解的情況下更好地“配合”我們,等孩子再長大,上幼兒園,上學,工作,可以更好地“配合”老師的工作,和同學、同事間友好地相處。

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父母該反思一下有沒有“把話說清楚”

如何“把話說清楚“?

一、多用“我……”句式表達想法

正如前面所舉的例子,我們”把話說清楚“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因此當我們需要孩子”配合“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的意義。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你是孩子,吃完的水果皮喜歡扔在地上,可是這樣的話媽媽打掃衛生會很辛苦。

當媽媽說:“你怎麼又把葡萄皮扔在地上了!”

當媽媽說:“我很難過,看到你把葡萄皮扔在地上,我收拾起來會很辛苦。”

如果你是孩子會更願意配合哪個媽媽呢?一定是後者。我們可以從前者的話語裡感受到指責,批評,而後者的話語裡充滿包容,會讓孩子感覺更好,理解媽媽的辛苦和心情,從而管理自己的行為來配合家長。

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父母該反思一下有沒有“把話說清楚”

二、拒絕的事情,請說明原因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便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想象,隨著孩子體能的發展,行動力的增強,他們的探索慾望有增無減,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徵,在3—6歲這個年齡段期間,是他們好奇心旺盛的時期。

這樣的探索幫助孩子成長,認識世界,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出於孩子安全的考慮或其他考慮,需要經常對孩子說:“不可以!”

記得繪本《大衛,不可以》

大衛的媽媽總是說:“大衛,不可以!”
大衛伸著舌頭,站在椅子上顫顫巍巍去夠糖罐
大衛一身汙泥回家,客廳的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腳印
大衛在浴缸裡鬧翻了天,水流成河
大衛光著屁股跑到了大街上……
每一幅頁面裡都有媽媽說的話“大衛,不可以!”
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父母該反思一下有沒有“把話說清楚”

繪本的結尾是媽媽對大衛說:“寶貝,來這裡。”媽媽給了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對他說:“大衛乖,我愛你。”這是非常經典的繪本,也很好地反應出我們父母和孩子日常的關係,我們愛自己卻也經常對孩子說:“不可以”。

但是我們卻不希望通過“不可以”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失望,因此當我們和孩子說“不“的時候,請記得給孩子一個可以替代的行為。

當孩子只會用手拍打小朋友來打招呼時,記得說”不“的同時,告訴孩子可以”揮手“可以”擁抱“

當孩子把喜歡吃糖時,記得說”不“的同時,告訴孩子吃糖的危害,或者吃糖之後記得漱口。

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父母該反思一下有沒有“把話說清楚”

三、檢查一下你與孩子的“理解”內容是否一致

記得前面提到的孩子玩食物讓先生焦慮的故事,很多時候這樣的場景,父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孩子卻若無其事,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所理解的”玩“和孩子理解的”玩“根本不是一回事。

父母把”牛奶來回倒“”把雞蛋打碎了“”把食物扔在地上“視作浪費,而孩子通過”牛奶來回倒“來理解液體的概念,來鍛鍊手眼協調,通過”把雞蛋打碎了“瞭解雞蛋的特性,滿足內心的好奇,觸摸雞蛋液的感覺,通過”把食物扔在地上“理解空間的概念。

對於孩子來說,”玩兒“就是工作,通過這樣的工作方式構建自己對整個世界的認知。

能過今天的小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們父母如何“把話說清楚”從而在育兒路上多一些從容和方法,我是米米媽,養育一對30個月的龍鳳胎,希望我的育兒故事對你有所啟發,歡迎留言、點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