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籌備上市,一年賺幾千萬為何還急著圈錢?

h前幾天墨跡天氣才剛剛IPO受挫,轉眼羅輯思維又籌備A股上市了,有網友戲稱:

剛轟走一個播天氣的,又來了個說單口相聲的。

根據北京證監局10月15日晚間公佈的最新消息,由知名媒體人羅振宇創辦的“羅輯思維”(得到APP)選擇在科創板上市,中金公司擔任輔導機構,上市輔導的前期準備工作於2018年12月就已開始,持續至今年8月;正式輔導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分別在今年9-10月、11-12月進行。

如果上市進展順利,羅輯思維將成為“知識付費第一股”。

著急圈錢為哪般?

玩笑歸玩笑,羅輯思維現在早就不再是羅振宇的“60秒單口相聲”了。在經歷了賣會員、賣書、賣貨等不同的嘗試之後,《羅輯思維》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以音頻為主的內容出版平臺 -- 得到APP

羅輯思維籌備上市,一年賺幾千萬為何還急著圈錢?

2016年通常被認為是知識付費的元年,而《羅輯思維》和得到App均早於這一時間點出現。作為“知識付費”概念的始作俑者,羅胖可以說吃到了藍海階段最甜美的一塊蛋糕,名利雙收的同時,也早早地進入了資本的視野:

一份在2017年曝光的投資文件顯示,羅輯思維擬以投前估值70億元人民幣進行Pre-IPO輪融資,融資總規模9.6億元,新股增發規模預計3.7億元,老股轉讓規模預計5.9億元,參投機構有騰訊、紅杉資本、英雄互娛等。

該文件亦披露了羅輯思維的營收數據,2015年、2016年和2017年Q1,羅輯思維的營收為1.59億元、2.89億元和1.51億元;淨利潤為1860萬元、4462萬元和3805萬元,對應淨利率為11.7%、15.5%、25.2%。

按理說,羅輯思維是一個相當完美的輕資產、小團隊模式,本身具有極高的品牌認可度,營收和利潤也都很可觀。我們完全可以說羅胖“非常賺錢”。那為何又突然著急上市圈錢呢?(A股就是圈錢,這事不用否認)

我想羅輯思維的上市,應該更主要還是資本(投資機構)的推動。畢竟對於習慣了把目光放在“獨角獸”、“百億”層面的互聯網投資機構來說,手裡握著這麼一個“站在風口”的《羅輯思維》,只是每年營收幾個億、利潤幾千萬,顯然是無法滿足的。

在要求高回報的資本面前,一切都會變得浮躁起來,“知識付費”也不例外。羅輯思維“風頭太盛”,自然“風投”們也就難以滿足於“賺點小錢”。

之前炒作“羅輯思維整體估值100億”,現在又籌備上市,這才是資本的正常套路。

為什麼會選擇科創板,是不是隻有人傻錢多的A股才能撐起“100億”的夢想呢?

上市後的“得到”會有什麼改變?

如果融資是知識和資本的聯姻,那麼IPO也許可以說是知識付費的“賣身”了。

既然賣身給了資本,勢必就要為逐利而奔走。

資本要逐利,而且要“逐大利”。

可以猜測,上市後的“得到”也會有所變化:

  • 內容和形式會更多樣化,以滿足資本對“平臺擴張”的喜好。
  • 用戶將會在“知識”之外,“得到”更多的營銷套路。
  • 知識內容更加快餐化和雞湯化,以迎合用戶的日漸浮躁。

只是這樣一來,還會是我們所認識的《羅輯思維》麼?

羅輯思維籌備上市,一年賺幾千萬為何還急著圈錢?

盛名之下,其實很累

“分享知識也能賺錢”,“在家就能創業”,這樣的“知識付費”,簡直是人生最理想的自由賽道,因此激勵了無數懷揣自由夢想的“知識分子”投身其中。

但是隨著早期紅利的消失,競爭也日漸激烈。隨著個人的知識積累迅速枯竭,即便自媒體紛紛轉為團隊作戰、企業化運營,還是難以維持優質內容的持續產出,用戶獲取和留存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羅輯思維》打造“得到APP”,成功地從知名自媒體轉型成了內容平臺。但這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尷尬的問題:羅振宇這個大IP的光環太強大,對“得到”來說,一開始確實能吸引不少大咖加入,很好地解決了內容持續產出的難題。但另一方面,“得到”深深打上了羅振宇的個人烙印,這又反過來成了平臺發展最大的障礙。

羅輯思維籌備上市,一年賺幾千萬為何還急著圈錢?

對於付費知識的生產者來說,加入“得到”,雖然能夠借力羅輯思維的知名度,但卻極大地限制了自己的品牌發展。在“得到”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無可避免的會成為羅輯思維的品牌養分,成了變相地為羅振宇打工。

顯然,實力越強的團隊越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他們會更多地選擇喜馬拉雅、知乎這樣的中立的平臺,來打造自己的知識品牌。

(當然,還有今日頭條也是很好的選擇)。

有時候名頭太響亮,也難免被盛名所累。

無論是用戶還是資本,可能都無法接受《羅輯思維》走下神壇。

所以羅輯思維這個時候追求上市,也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有不同看法歡迎理性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