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這個社會,近體詩還會發展下去嗎?

情感愛情方程式


答案是:肯定會。近體詩是中華文化特有的產物,是伴隨中華文化的興衰不斷地生根、生長、成熟並發展起來的,於唐宋時達於巔峰,明清以後漸有回落,五四後步入低谷,但從來都沒有消亡。因為它給予中國人的印記太深刻,留下的成就太過於璀璨。

天道輪迴,亙古時易,現代社會的物慾人情使人疲憊不堪,傳統至簡文化的迴歸已是大勢所趨,與現代詩的五味雜糅相比,近體詩、古體詩的空靈意蘊,純美境地也是現代人夢寐以求。近代科技的發展消禰了人內心的純真,空虛的積澱使人仿徨無依,古典的迴歸是必然趨勢。但發展也是不易,原因有很多。

比如,古文化的基礎不夠,現代的教育體制對古代聲蒙音律不夠重視,平仄韻律的規矩過於複雜,不好掌握,都是現實的原因。不過,文化基因的力量不可小覷,古詩詞的魅力不可小覷,越珍稀越美越珍貴,‘’需求——人們內心的渴望,才是永遠的源泉‘’。

‘’需求是原生力,社會的提倡是發展的動力。‘’不是人們不要,是有時候靜不下來,有時候不懂得,有時候又找不到學習的方法。科技的發展已入瓶頸,人類的發展面臨很多的問題,而中華文化就是解開這個瓶頸的鑰匙,古典詩詞就是這把鑰匙上關鍵的密碼。古詩詞的學習與創作不會消亡,因為它不僅是民族的符號,還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洗去喧囂,只有寧靜‘’。這裡就是現實中的避風塘,定海針。古詩詞,只要你來了,就會有發現,就會有所悟,就會慢慢琢磨,入門之後就會有很多規律可循了。學識積累越多,越會精於此道。古詩詞最難得的還是追求一種人與萬物的和諧共生,追逐藝術與生活的精緻之美,追逐生命的本真和人生的真諦,對於對人世人生社會的感悟與體悟。人生積累越厚,古詩詞寫出來愈發地深切和有溫度。古詩詞是大愛,近體詩是大美,不信,跟著我來吧![開心][蠟燭][蠟燭]

假以時日,古詩詞(包括近體詩,古體詩的創作與發展)必會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伴隨著中華古典文化的全面復興而不斷地深入人心。[費解][費解]


陳晨44855938


近體詩是中國古典詩歌藝術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更是古典詩歌的典範,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下去。

"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裡"。近體詩發展迄今,它不僅是一種文學載體,它承載著一個時代人民豐富深厚生活內容,更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的世態萬象,由巍峨高山到滾滾長江、由欄杆到平原、由人間到天堂、由現實到理想等,塑造出絢麗多彩的藝術形象,表現詩人千姿百態的真情實感。

當我們在讀古詩時,或是李白詩自由豪放、不拘一格,或是杜甫沉鬱頓挫、激越悲壯,或是白居易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或是杜牧的語言清麗、情韻綿長,又或是李商隱的豔麗精深、含而不露等,今天我們依然從中感受到每位詩人內心情感世界,觸動我們心靈深處,這就是詩的生命。"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時時讀,時時新,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歷久彌堅的感染著我們。

有人說近體詩是"帶著枷鎖在跳舞",格律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表達,存在侷限性,可能因此走向湮滅。但我想說格律從來都不是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恰恰相反,正因為格律獨特的存在,才體現出最優美的韻律,獨一無二的藝術,讓我們在吟唱時朗朗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如:《夜宿山海關》作者: 陳仁德,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重慶市文史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寒星數點夜生芒,寂寞孤城接海疆。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臥聽樓頭風習習,恍如對客說興亡。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入韻,平水韻:七陽,絕句是可對仗或不對仗皆可以的,所以格律是正確的。再說意境:山海關在歷史上,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地發生過爭戰、八國聯軍侵入山海關。作者夜宿山海關,由遠到近,寒星點點、孤城之小、海疆遼闊,夜裡風習習,思緒如潮,景入情,以景襯情,表達作者愛國之情。格律沒有影響意境,抒情含蓄蘊藉,耐人尋味、耐品。

還有人引用魯迅先生說的話。說:"好詩在唐代就已經寫完了,現代人還寫什麼詩,寫出來都是打油詩。"這位仁兄,請不要斷章取義。魯迅原話是這樣說的:"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這當然不是說此後就再無好詩了,只是說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這是魯迅寫給楊雯雲的信,自己本身就有些自謙。他寫的詩誰人不稱讚呢?如:《阻郁達夫移家杭州》

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滿蔽高岑。

墳壇冷落將軍嶽,梅鶴淒涼處士林。

何似舉家遊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

這是魯迅寫給自己好朋友郁達夫的。首聯借用典故錢王這種黑勢力壓迫下,來說杭州的黑暗政治現狀,又用伍子胥典故,表明當時社會的現實。頷聯看似在寫景,實則在提醒郁達夫遷往杭州的不利因素。頸聯用歷史人物岳飛和林逋的遭遇進一步勸說,尾聯直接告訴郁達夫遷移到別的地方。看似在層層遞進勸慰朋友,也是在說明當時政府在杭州的黑暗統治。此詩雖不能和唐詩相提並論,但也是無人堪比的寫作高明。

在這個新時代社會,對於近體詩我們既要傳承更要發揚,我們繼承前人的豐富藝術經驗,並不是簡單地拿來,或者一步一趨的模仿,我們應該要有所取捨。如:杜甫,他就善於學習前人創作中的長處,但很有自己主見,正是這種兼容幷包"轉益多師"的學習態度,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才能別出新意,登上了更高的峰巒。所以在遵守格律前提下,繼承古人的經驗時,要在創作中別出新意,另鑄新詞,開拓這個時代的新意境,作出反映這個新時代生活的嶄新篇章,未來的華夏會處處有詩意。


夏小柒


我認為,傳統詩詞(主要是近體詩)是我們民族的正統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主導地位的一直是詩歌,尤其是古典詩詞。幾千年來,炎黃子孫,人生起步是詩,終極仍是詩,生於詩,死亦於詩。孔夫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在過去,小孩一上學就首先學“人之初,性本善”,陸游臨死時還寫篇“示兒”,足以說明我們中國人的內涵是多麼深!

1965年夏,武漢市文聯主席梅白曾就舊體詩問題,在武昌向毛澤東請教過,毛澤東當時確實說過:“舊體詩有許多講究,音韻、格律很不易學,又容易束縛人們的思想,不如新詩那樣自由。但另一方面,舊體詩淵源流長,不僅像我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們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造,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怨而不傷,溫柔敦厚嘛!”這確實是毛澤東的原話,我見過幾個版本,確信如此!還是與梅白談話時,毛澤東曾經這樣說:“就我的興趣說,則偏愛格律詩……我不喜歡新詩,也不反對人家寫新詩,豆腐炒青菜,各人心裡愛嘛。”他還進一步說;“格律詩是打不倒的,除非有更好的東西代替它。至於新詩,也打不倒,青年人喜歡嘛。”於是,這就有了毛澤東“新舊詩並存”和“都應該改造”的理論。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改造呢?對此,毛澤東又多次這樣闡述:“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有一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取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見《致陳毅》與《梅白回憶毛澤東論詩》)由此可見,中國格律詩與現代白話詩都是需要不斷改善,不斷髮展的文化瑰寶,也是永遠打不倒的優秀中華文化傳承形式與載體!我們需要發揚光大,弘揚優秀文化傳統,提高人民文化素養,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不斷豐富的文化生活需要!


平潭老兵曾7089889


我想會的,畢竟她具有很高的藝術美感,跟她相比,當今流行甚至火爆的某些“文學藝術”,比如某些小說、小品、電影、電視劇等只能叫做垃圾。

儘管是美好的東西,她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會經歷幾度波折,幾度興衰,我想近體詩遲早會有繁榮的一天。


孜士


近體詩在低潮期

內在原因細分析

很少好的之精品

關心經濟之利益

文化人類之根基

乃為精神之必須

關鍵在於其創作

具有無限之潛力


笑對人生mqb


近體詩永遠不會消亡,因為流傳下來的經典從形式到內容都太美了。但也不會有太大發展,因為近體詩的受眾不會太多,特別是功利心太重的人不願意專注於近體詩的創作,靠此養家餬口很難。一般只能由一些淡泊名利的愛好者堅持繼承和創作!


東華舊夢


會的。社會需要文學以及詩歌的多樣性。


銘心夏


答案是肯定的,近體詩會發展傳承下去。只是水平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峰現在很難判斷,但是閱讀,欣賞,寫作近體詩的人還是很多的。只能說沒有一定的學識素養,文學積累的人是寫不好近體詩的。


用戶8325650047234


答案是肯定的!隨著我國“文化強國”的不斷推進,近體詩不僅會發展下去,而且還會長盛不衰!

一、首先向朋友們分享一下我自己按照近體詩格律要求原創的七絕•《春柳》三首:

〈一〉

(中華通韻)

金嫩先攀楊柳枝,絲絛濃翠欲沾衣。

和風麗日春煙醉,倩影婀娜入碧池。

〈二〉

(平水韻•孤雁出群格)

金嫩絲絛欲換衣,纖纖倩影入清池。

晴空麗日春煙醉,碧翠先沾岸柳枝。

〈三〉

(平水韻•孤雁入群格)

金嫩先沾岸柳枝,纖纖倩影入清池。

晴空麗日春煙醉,碧翠絲絛欲換衣。

三首寫柳詩都是仄起首句入韻式七言絕句,意境、字句基本相同,但格律卻大不相同。〈一〉首依照中華通韻“枝、衣、池”屬於同一韻部“四支”,〈二〉、〈三〉首依照平水韻“枝、池”屬同一韻部“四支”,而“衣”則屬於“五微”,“衣”為近體詩“孤雁格”中借鄰韻。〈二〉首中,借鄰韻“衣”為首句入韻是孤雁出群格,〈三〉首中借鄰韻“衣”為尾句入韻是孤雁入群格。當然還有近體詩“替、對、粘”平仄格律要求、起承轉合等等,由此可見近體詩的博大精深,韻味無窮,引人入勝,值得學習、傳承、發展!

二、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包括律詩(五律、七律)、絕句(五絕、七絕)、排律,字數、句數、平仄、對仗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華,承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文化藝術和文明,僅唐朝三百年中,就流傳下近五萬首左右的近體詩,在某種程度上講,近體詩就是一部中華文明史!為了有利於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熱愛、學習和創作詩歌,適應語言發展變化和時代的進步,國家提倡和引導使用《中華通韻》,推動中華詩詞新韻使用的規範化,滿足新時代韻文需求,助力全民族文化素養的提升,促進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蝴蝶夢來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如今網絡發達,看看詩詞大會出了多少牛人,再看看那些牛人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就不難看出,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無可或缺的。所以,近體詩會繼續發展下去的!

近體詩,也稱為格律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在唐代以後形成了一定的規範。主要分為絕句與律詩,簡單的說包括:五絕、七絕、五律、七律,超過八句排律。

近體詩較古體詩而言,在用韻,平仄,字數方面更加嚴謹,平仄相間、相對、相粘都有一定的規律,律詩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幾聯都需要對仗。近體詩一般來說都是押同一個韻部的平聲韻。

歷代近體詩用韻都有一個標準。唐代是以《唐韻》為官韻,作為科考中文人必須遵守的標準。宋代是《廣韻》與《集韻》的簡縮本《禮尚韻略》。而我們現在主要用的是《平水韻》。《平水韻》是按宋音,借鑑唐韻而確定的。

至於一部分人提倡用《中華新韻》或者《中華通韻》。我覺得應該歸在新詩一類。《新韻》也就罷了,《中華通韻》簡直是有毀詩之嫌,沒有了入聲字,而且還把不同的韻都糅合在了一起,不尊重傳統文化,少了韻律之美。

近體詩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需要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的。不懂古韻,如何傳承。希望我們都為中華的傳承而努力,讓我們的後代為我們的文化而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