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走進央視,“帶貨”被賦予新的使命

2015年,直播行業爆發式增長。2016年3月,淘寶直播上線,電商平臺從平面電商發展為直播電商。

2018年,淘寶通過直播模式引導成交金額超過千億元。抖音和快手主播帶貨金額總和也達到了1000億元。

去年雙11,淘寶首次採用直播帶貨的模式,成交近200億。薇婭與李佳琦兩位頂級“電商網紅”分別成交30億和10億,明星李湘在淘寶連續直播數小時,成交金額達1.3億。

通過帶貨展現出的“網紅經濟”,所蘊藏的巨大能量令市場興奮,各社交平臺紛紛上線商城店鋪,“老網紅”羅永浩也放下身段,開始帶貨還債。

4月,央視新聞連開三場公益直播,為湖北和陝西因疫情滯銷的地方特產做推銷。三場直播上線產品全部秒光,成交總額超1.3億元。

“直播帶貨”走進央視,“帶貨”被賦予新的使命


“帶貨”本是流量變現的手段之一,通過直播模式在疫情期間“發光發熱”,推升了線上經濟規模。

一、生態模式

帶貨經濟生態包含載體、流量、商品三要素,各要素分為不同的維度:

載體:社交平臺、社群平臺、社區平臺、電商平臺。

流量:場景、內容、網紅、KOL、各階層知名人士、受眾(潛在變現客戶)。

商品:品質、價格、供應鏈、廠商。

從載體來說,過去十多年,論壇、博客、微博、微信、視頻平臺等,其平臺流量和粉絲流量基本通過廣告變現。平臺靠品牌投放廣告,網紅大V和自媒體靠軟文、插入廣告或者淘寶聯盟鏈接,變現通道中比重最大的就是電商平臺。

直播興起之後,網紅對商品的推薦更為直觀,從軟文的文字配圖片,轉為在直播中實物展示。比如抖音和快手,內容作者從拍短視頻銷貨,轉為直播中展示商品,接入商品在電商平臺的鏈接。

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開始佈局商城,從網紅作者個體粉絲流量變現,轉為加強控制整個平臺流量的變現,從為電商打廣告導流,轉為平臺所屬的“網紅經濟”,形成了直播+電商的模式。

而淘寶等電商平臺,通過開通直播引入內容作者,把作者的站外粉絲流量帶到電商平臺,形成電商+直播的模式。

現在,直播成了電商平臺的標配,帶貨成了直播平臺的標配。

二、網紅經濟

20年前,看到電視上的購物節目就換臺。20年後,看老羅直播帶貨津津有味。

跟大家都看過的電視購物對比一下,就能發現直播帶貨各維度上的特點和要求。

電視購物是一個節目錄制好後反覆播放,觀眾看久了會“審美疲勞”。推銷的產品價格大幅高於同類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售後也缺失。

直播節目通過佈置背景,設計場景,不斷更換會產生新鮮感。

直播帶貨極為考驗主播臨場發揮能力,要不斷介紹不同產品,“拆箱”體驗,還要與彈幕互動,營造出購物氛圍,讓粉絲有面對面購物的感覺。

帶貨,最重要的是商品性價比,低價一直是直播帶貨的特色和優勢。粉絲以折扣價格買到名牌產品,能大幅增強粘性。

主播通過對粉絲的影響力引導粉絲消費,每一句廣告宣傳都默認以個人信譽擔保質量。粉絲因為對主播的喜愛和認可,會對推薦產品有消費衝動。

比如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直播吃小龍蝦,攜程創始人梁建章直播穿古裝,各地市長直播推銷當地特產,這是用身份和地位為產品質量增信,同時也通過“名人效應”讓觀眾產生消費慾望。

流量是一切的基礎,吸引到流量是直播的首要任務。目前直播流量聚集依然偏重於主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仍然屬於“網紅經濟”。多數人對於同類中的出色人物保持著好奇和關注,打造一個網紅是吸引粉絲用戶的最佳手段。

三、社交習慣

2018和2019兩年的《中國互聯網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中顯示,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群體,消費觀和生活觀都極具個性,而這部分群體正是互聯網消費的主力軍。因此互聯網消費市場具有原創消費大眾化、顏值經濟爆發、粉絲經濟迭代、社會消費圈子化以及懶人經濟全面展開等特徵。

全球疫情期間,政府提倡人們減少出門次數,在家辦公、學習、娛樂和購物。懶人經濟爆紅,而直播形式最為契合。

各平臺上線了雲旅遊,直播天南海北的採風;雲音樂會,直播國內外的大型音樂會;雲綜藝,直播喜劇節目;雲蹦迪,直播夜店DJ……還有直播大學公開課,直播招聘會,直播演唱會,直播賞花,直播看房產……

淘寶、抖音、快手等平臺為企業和商家開設直播及銷售服務,不設門檻,很多小商家“線上開業”。

平臺不斷加入新內容吸引流量,再引導流量進行消費,打造出完整的直播經濟生態圈。

這種依託直播的線上商業模式正在改變人們的社交方式。年輕一代習慣於直播彈幕實時交流,與主播和其他人的互動帶來了親切感和陪伴感,直播社交和直播購物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

未來,直播將會替代部分線下生活場景。

四、新型消費

2019年,中國直播電商成交總規模達到4338億元,預計到2020年規模將破萬億。

疫情穩定後,直播帶貨引爆了群眾積累的消費需求,填補了線下消費停滯的空洞,起到了促進消費提振內需的作用,助力經濟恢復。

3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保持線上新型消費熱度不減”,在線新經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直播經濟的加速發展階段,將有更多的平臺、商家、KOL和MCN加入直播帶貨,也免不了少數參與者會有賺快錢的心態。

中國消費者協會前不久發佈報告顯示,37.3%的受訪消費者曾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

各大平臺需要加強審核,建立主播的誠信評價機制,約束商家不良行為。市場監管者需要儘早完善電商直播制度,加大對虛假宣傳行為的打擊,暢通維權渠道,更好地呵護直播經濟的良好生態。監管制度關係到在線新經濟的長遠發展。

隨著直播帶貨的多層次發展,群眾消費方式的改變,直播邊界和帶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對於商家來說,直播+電商的新型消費模式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更多的機遇。對於國家來說,互聯網經濟更加的多元化,推動了內需消費,穩定了經濟發展。

結語

直播帶貨是一個電子商務的大課題,我們外行只能看個熱鬧點個贊。往簡單說是“網紅帶貨”,但“網紅”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屬性。比如國內最早一批視頻直播的鬥魚,簽約無數知名網紅主播,但多次試水商城進行變現,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鬥魚男性用戶居多,需求範圍小,產品全覆蓋式的帶貨沒有相匹配的用戶群體,只能賣一些遊戲周邊和電腦外設。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董小姐的直播首秀慘淡落幕,在線峰值21萬人,成交金額僅22萬元。展示的產品中,空調最便宜的一款要6999元,新冠空氣淨化器賣價12000,空氣能熱水器賣價18999,這種就是主播有名氣和影響力,但商品價格脫離絕大多數粉絲所處階層的接受範圍。

直播帶貨具有網紅經濟的特點,但在幾個維度中具有更高的要求。MCN已經批量培訓專做電商直播帶貨的主播,是能夠出現第二個薇婭帶動更多的粉絲消費,或者是被淘汰,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