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走进央视,“带货”被赋予新的使命

2015年,直播行业爆发式增长。2016年3月,淘宝直播上线,电商平台从平面电商发展为直播电商。

2018年,淘宝通过直播模式引导成交金额超过千亿元。抖音和快手主播带货金额总和也达到了1000亿元。

去年双11,淘宝首次采用直播带货的模式,成交近200亿。薇娅与李佳琦两位顶级“电商网红”分别成交30亿和10亿,明星李湘在淘宝连续直播数小时,成交金额达1.3亿。

通过带货展现出的“网红经济”,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令市场兴奋,各社交平台纷纷上线商城店铺,“老网红”罗永浩也放下身段,开始带货还债。

4月,央视新闻连开三场公益直播,为湖北和陕西因疫情滞销的地方特产做推销。三场直播上线产品全部秒光,成交总额超1.3亿元。

“直播带货”走进央视,“带货”被赋予新的使命


“带货”本是流量变现的手段之一,通过直播模式在疫情期间“发光发热”,推升了线上经济规模。

一、生态模式

带货经济生态包含载体、流量、商品三要素,各要素分为不同的维度:

载体:社交平台、社群平台、社区平台、电商平台。

流量:场景、内容、网红、KOL、各阶层知名人士、受众(潜在变现客户)。

商品:品质、价格、供应链、厂商。

从载体来说,过去十多年,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视频平台等,其平台流量和粉丝流量基本通过广告变现。平台靠品牌投放广告,网红大V和自媒体靠软文、插入广告或者淘宝联盟链接,变现通道中比重最大的就是电商平台。

直播兴起之后,网红对商品的推荐更为直观,从软文的文字配图片,转为在直播中实物展示。比如抖音和快手,内容作者从拍短视频销货,转为直播中展示商品,接入商品在电商平台的链接。

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开始布局商城,从网红作者个体粉丝流量变现,转为加强控制整个平台流量的变现,从为电商打广告导流,转为平台所属的“网红经济”,形成了直播+电商的模式。

而淘宝等电商平台,通过开通直播引入内容作者,把作者的站外粉丝流量带到电商平台,形成电商+直播的模式。

现在,直播成了电商平台的标配,带货成了直播平台的标配。

二、网红经济

20年前,看到电视上的购物节目就换台。20年后,看老罗直播带货津津有味。

跟大家都看过的电视购物对比一下,就能发现直播带货各维度上的特点和要求。

电视购物是一个节目录制好后反复播放,观众看久了会“审美疲劳”。推销的产品价格大幅高于同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也缺失。

直播节目通过布置背景,设计场景,不断更换会产生新鲜感。

直播带货极为考验主播临场发挥能力,要不断介绍不同产品,“拆箱”体验,还要与弹幕互动,营造出购物氛围,让粉丝有面对面购物的感觉。

带货,最重要的是商品性价比,低价一直是直播带货的特色和优势。粉丝以折扣价格买到名牌产品,能大幅增强粘性。

主播通过对粉丝的影响力引导粉丝消费,每一句广告宣传都默认以个人信誉担保质量。粉丝因为对主播的喜爱和认可,会对推荐产品有消费冲动。

比如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直播吃小龙虾,携程创始人梁建章直播穿古装,各地市长直播推销当地特产,这是用身份和地位为产品质量增信,同时也通过“名人效应”让观众产生消费欲望。

流量是一切的基础,吸引到流量是直播的首要任务。目前直播流量聚集依然偏重于主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仍然属于“网红经济”。多数人对于同类中的出色人物保持着好奇和关注,打造一个网红是吸引粉丝用户的最佳手段。

三、社交习惯

2018和2019两年的《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中显示,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群体,消费观和生活观都极具个性,而这部分群体正是互联网消费的主力军。因此互联网消费市场具有原创消费大众化、颜值经济爆发、粉丝经济迭代、社会消费圈子化以及懒人经济全面展开等特征。

全球疫情期间,政府提倡人们减少出门次数,在家办公、学习、娱乐和购物。懒人经济爆红,而直播形式最为契合。

各平台上线了云旅游,直播天南海北的采风;云音乐会,直播国内外的大型音乐会;云综艺,直播喜剧节目;云蹦迪,直播夜店DJ……还有直播大学公开课,直播招聘会,直播演唱会,直播赏花,直播看房产……

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为企业和商家开设直播及销售服务,不设门槛,很多小商家“线上开业”。

平台不断加入新内容吸引流量,再引导流量进行消费,打造出完整的直播经济生态圈。

这种依托直播的线上商业模式正在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年轻一代习惯于直播弹幕实时交流,与主播和其他人的互动带来了亲切感和陪伴感,直播社交和直播购物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直播将会替代部分线下生活场景。

四、新型消费

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成交总规模达到4338亿元,预计到2020年规模将破万亿。

疫情稳定后,直播带货引爆了群众积累的消费需求,填补了线下消费停滞的空洞,起到了促进消费提振内需的作用,助力经济恢复。

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在线新经济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直播经济的加速发展阶段,将有更多的平台、商家、KOL和MCN加入直播带货,也免不了少数参与者会有赚快钱的心态。

中国消费者协会前不久发布报告显示,37.3%的受访消费者曾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

各大平台需要加强审核,建立主播的诚信评价机制,约束商家不良行为。市场监管者需要尽早完善电商直播制度,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打击,畅通维权渠道,更好地呵护直播经济的良好生态。监管制度关系到在线新经济的长远发展。

随着直播带货的多层次发展,群众消费方式的改变,直播边界和带货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对于商家来说,直播+电商的新型消费模式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更多的机遇。对于国家来说,互联网经济更加的多元化,推动了内需消费,稳定了经济发展。

结语

直播带货是一个电子商务的大课题,我们外行只能看个热闹点个赞。往简单说是“网红带货”,但“网红”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属性。比如国内最早一批视频直播的斗鱼,签约无数知名网红主播,但多次试水商城进行变现,都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斗鱼男性用户居多,需求范围小,产品全覆盖式的带货没有相匹配的用户群体,只能卖一些游戏周边和电脑外设。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董小姐的直播首秀惨淡落幕,在线峰值21万人,成交金额仅22万元。展示的产品中,空调最便宜的一款要6999元,新冠空气净化器卖价12000,空气能热水器卖价18999,这种就是主播有名气和影响力,但商品价格脱离绝大多数粉丝所处阶层的接受范围。

直播带货具有网红经济的特点,但在几个维度中具有更高的要求。MCN已经批量培训专做电商直播带货的主播,是能够出现第二个薇娅带动更多的粉丝消费,或者是被淘汰,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