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認的經濟學大師——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張維迎,1959年出生,男,西北大學本科,研究生,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 、教授 、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

我從不討好任何人!

北京大學沒有意識到,2010年的一次“正常的人事變動”竟然引來如此多的爭議。

“人事調整是學校的日常工作,學校的其他院系也在調整換屆當中,不過都沒有受到關注罷了。”北京大學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光華管理學院(下稱“光華”)院長辦公室主任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與外界的種種猜測不同,“被免職”純屬無稽之談,光華內部人事任免是經學校、學院和教師本人協商的結果。而且作為一個經濟學教授,不從事院長的行政職務,反而可以使他有更多的時間迴歸學術。

西方公認的經濟學大師——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作為一個有個性的經濟學家,“被關注”的張維迎在許多公開講話中,都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

  1996年,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張維迎做了一個比喻:假如把月亮交給一位農村老太太,月亮產權是清楚的,但沒有效率,美國人隨便就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個老太太管得了嗎?

  由此他提出觀點:進行產權改革,並不是因為產權不清楚,而是因為現存的安排沒有效率。而對於國有資產管理方式,他指出“馬背上畫白道道以得斑馬”的治標不治本的改革思路行不通。

  而隨後的2000年6月,“50人論壇西安會議”上,張維迎的觀點依然尖銳:“裁判和規則制定者一定是政府嗎?”並建議政府官員應該人手一冊兩百多年前亞當·斯密寫的《國富論》來認識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軌的意義。

  飽受爭議的不只是他的觀點,還有身份。張維迎今年7月面對媒體時坦言“我算什麼主流經濟學家,政府都不待見”。

  然而說自己“不是主流”的張維迎也曾戴過“主流經濟學家”的帽子。

  2006年3月,堅持自己“市場經濟邏輯”的張維迎發表長文《理性思考中國改革》後遭到強烈質疑,被視為“既得利益集團代言人”。而一些批判者甚至沒來得及看完他的全文,就斷章取義地給了他“黑了心的”封號,原因之一是那句“官員是改革中相對受損最大的利益集團”。

  一年半後的2007年7月,張維迎對媒體談及此事,稱自己並不想簡單回應質疑,而是闡明這個容易引起誤解的問題:這只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分析誰的利益受損最大,是為了說明誰最可能給改革設置阻力,利益受損最大的集團,當然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對於張維迎這種對事不對人的做法,和他相識了十多年的同事,光華組織管理系特聘教授、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創會會長徐淑英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維迎的工作方式和她在美國接觸的一些經濟學家一樣,“有些西化”,都是“以事為準”,事情該做就做,沒有太張多考慮人事和處理的方法。

  “有膽量、敢做事的人”,這是徐淑英給他的評價。

  而依舊“我行我素”的張維迎在卸任前的最後一次公開演講時,仍然不改他“堅持觀點、旗幟鮮明”的特點。

  12月5日,第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張維迎的閉幕演講是“經濟轉型靠什麼”。他表示,未來的經濟轉軌中,開發市場是企業家的功能,而擴大內需是政府的事。未來的轉軌能否完成,要靠企業家發現每一個市場,發現每一個未滿足的需求。而他在結尾時那句關於開發國內市場“靠的是柳傳志,而不是周小川”的言論又引起一片爭議。

  面對爭議,他表示對自己“為人絕對自信”,“我從來不為討好任何人而說話,這樣的討好,其實是愚弄。”張維迎說。

  不過在強調學者獨立性的同時,他也遺憾地表示,現在的情況是“誰罵企業家,誰就是‘勞動人民的代言人’,誰說一些支持企業家的話,誰就一定拿了人家的好處”。

  “一個荒唐的邏輯。”張維迎評價。

  “原院長”的下一個身份

  儘管在社會上備受爭議,但張維迎在同學們心中是一個好老師。

  張維迎的學生,光華EMBA校友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藍海電視CEO諸葛虹雲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和很多光華的學生一樣,他們聽張維迎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把光華辦成世界一流的商學院”。

  作為近距離接觸張維迎的人,諸葛虹雲表示,現實中的張維迎除了有陝西漢子的率直以外,幾乎“沒什麼業餘愛好”,把心思都花在了學院建設和自己的學術追求上。

  “他是個理想主義者。”諸葛虹雲說。

  而對於張維迎卸任後是否會繼續留在光華,徐淑英告訴記者,她認為張維迎不會離開光華和他的學術,“他的心在光華,現在只是重新回到學者的身份。”

  記者從光華學院辦公室亦得到了相同的答案,而北京大學網站的領導機構示意圖中,張維迎的身份仍然是校長助理。這也說明了“卸任”後的張維迎仍然不改“北大光華人”的身份。

  光華的學生王爭也告訴記者,同學們都很喜歡這位有些“特立獨行”的老師,而他們本身也是他改革的受益者,“與幾年前相比,現在同學們在本科就可以出國交換學習,而且機會是大大增多,同時光華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從“人事鬥爭”到“言辭過激”,甚至是“生活作風”問題,在這些傳言中,經過大風大浪的張維迎極少為自己辯護。他身邊的同事、學生、老師、朋友,在他受到非議時紛紛聲援,他自己倒是保有了一份“身處世外”的清閒。

  這種清閒,只在今年8月他遭遇“學歷造假”質疑時發生過變化。

  對於幾年前就曾有過,如今又捲土重來的質疑,“忍無可忍”的張維迎在8月1日凌晨1點50分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3000多字的聲明回應了每一個質疑,並在聲明末尾嚴正聲明:“出自本人的每個階段的簡歷,其所有文字都是準確無誤的,經得起任何形式的審查。”

  這似乎證明,對他學術素養的質疑,是這位陝北漢子的底線。

  “學術觀點上的爭議可以理解,但是人格上的攻擊,就成了對一個學者的無辜傷害。”諸葛虹雲說。

  卸任後的張維迎還暫時過不上“採菊東籬下”的閒適生活,除了繼續自己在北大光華的學術工作外,今年9月21日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以99.99%的選票通過選舉張維迎為公司第四屆董事會獨立董事。

西方公認的經濟學大師——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與張維迎展開爭辯的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

態度令人尊敬:遠離功與名

在這個功利與浮躁的時代裡,成名成家已不再困難,但張維迎因此特別告誡自己和他的學生們,要用一些“信號”把自己與“檸檬”(次品)區別開來。

他不太主張研究生期間便急於發文章,他認為這個階段是打好基礎的關鍵階段,適宜多讀多看,多思考多討論,把理論吃透,不做夾生飯。

他說,寫文章不是創造思想,而是把已經形成在腦子裡的思想拿出來。要寫的是自己真想說的話,自己相信的東西,有話便說,說便直說,不要沒話找話,更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讓別人因為看多了你的名字才記住你,要讓人看了你的文章而記住你的名字。”或許我們可以說,“張維迎這個名字確實已成為高質量文章的品牌”。

面對大量學子出國求學,張維迎表示理解和支持,而正如他當初毅然回國一樣,他至今認為搞學術的人必須有自己的第一推動力。他反對“西方經濟學”這個說法,因為經濟學提供的是一種分析人類行為方式的認識工具與方法,“西方經濟學”的說法意味著我們中國人不能搞經濟學。經濟學自亞當·斯密開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前人積累的東西后人必須好好吸收,當然,這裡的“前人”也包括中國人。張維迎強調理論研究寧可小而精,不要動不動創立什麼體系,因為那是後人來蓋棺論定的東西,不是自己應該追求的,他要求學生們有良好的技術訓練和培養一種對現實事物的感知力,因為這是成為一個經濟學家必備的素質。

西方公認的經濟學大師——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