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看越獄逃犯如何用完美“父愛”實現自我救贖?

在現今社會中,有多少孩子身處“喪偶式”家庭中,飽嘗父愛缺失的不幸與痛楚?

美國婚姻題目專家道格拉斯曾做過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小時候患有“父愛缺乏綜合症”的孩子與那些充分享受到父愛的同齡人相比,在中學輟學率及成年後犯罪率等方面均要高出兩倍。

“父愛缺乏綜合症”是指由於長期父愛缺失,或父親即使在家也極少關注和陪伴孩子,所導致孩子在社交與人格、精神等方面的障礙。


《完美的世界》:看越獄逃犯如何用完美“父愛”實現自我救贖?

《完美的世界》電影海報

上映於1993年的美國電影《完美的世界》,就講述了自小缺失正常父愛的殺人犯布奇為了去看一眼親生父親筆下的完美世界,不僅成功越獄,還在萬聖節晚上劫持了一個小男孩菲利普作為人質。但是在之後的旅程中,布奇與小男孩之間卻逐漸產生了一種近似父子般的深厚情感。

在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歷年作品中,《完美的世界》也許並不是他從影50多年來導演過的最完美的一部電影,卻可能是他關於父愛、成長主題電影中最為走心的一部。

主演逃犯布奇的凱文·科斯特納與主演小人質菲利普的T.J.勞瑟在本片中相互深情守護的“父子”情感,打動了無數影迷的心。雖然本片自公映以來並未參加任何國際大獎評選,但豆瓣評分至今高達9.1,無疑成了影迷心目中近30年來長盛不衰的經典影視佳片。

整部電影主要是通過兩條線來展開。其中一條主線就是逃犯布奇與小人質菲利普近似父子的感情發展線。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面對小萌太人質,殺人逃犯布奇是如何用“父愛”實現自我救贖的?


01 “父子”初遇,布奇以一個動作開啟“父愛”模式

主角布奇有個無比悲慘的童年。6歲時,他被身為重罪犯的親生父親拋棄,與身為舞女的母親在妓院裡一起生活。8歲時他拿槍殺了一個傷害他媽媽的大惡人。12歲的他遭遇媽媽自殺,又被假釋的父親接去同住。13歲,因為開走一輛無法抗拒的福特汽車去兜風,而被法官重判,在德州最嚴厲的少管所一呆就是4年。也就是在那個地方,他徹底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和各種犯罪手段。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創傷帶給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有自我身份認同的喪失,而且從小受虐的孩子長大後極有可能成為罪犯,這個過程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與‘犯罪’者認同。”

在並不完美的現實生活中,布奇一方面是暴力環境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漸漸變成了冷酷的施暴者。

而布奇的逃亡之旅,源於在獄中收到的一張親生父親從阿拉斯加寄來的明信片。布奇認為,那個遙遠之地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完美世界”——有慈愛的父親和完美的日常生活。為了能去這個地方,布奇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越獄逃亡之旅。

在看到同犯不僅意欲持槍侵犯小菲利普的母親、還動手將小菲利普打倒在地時,布奇及時出手制住了同犯。而當轉身面對小菲利普時,他卻蹲下身來以平等視角與小菲利普打招呼,並讓他撿起槍對準自己。

《完美的世界》:看越獄逃犯如何用完美“父愛”實現自我救贖?

布奇與小菲利普初次見面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讓人不免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即使在正常情況下,“蹲下身與一個陌生小孩進行對話”,都是許多成年人很難得的一個行為。而這個殺人越獄逃犯不僅下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做到了這一點,甚至還表現得相當溫情脈脈。

隨著電影情節的推進,我們漸漸瞭解了這個從小缺失父愛、在黑暗生活中掙扎生存的社會邊緣人。他的內心其實始終有一個內在小孩,一直渴望擁有一個愛他的父親和幸福快樂的家庭生活。也正是這個渴望讓他在初次見到小男孩菲利普時,彷彿看到了童年時的自己,也因此激發了內心深藏的愛與善。

在筆者看來,布奇“蹲下身”這個動作,與其說他有一顆尊重孩子的心,不如說他是在尊重童年的自己。

英國傑出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曾經說,大人如果真想了解孩子,最好的辦法是跪著生活一個星期,他就會知道小小的孩子生活在人高馬大、高高在上的大人的地盤上是一種什麼感覺。

從小生活在一群糟透的成年人中間,布奇顯然深諳此道。

只是,此時的布奇尚未意識到,自己爛俗、頹喪、逃亡的一生會因這個小小男孩而發生改變。

02 另類“父子”的情感關係,把逃亡變成了一場快樂的冒險之旅

在一路相處相伴的旅程中,布奇與小菲利普從一開始小心翼翼的互相觀察與試探,到後來建立如父子一般的親密關係,布奇似乎一直試圖從小菲利普身上找到曾經的自己。

布奇曾對小菲利普說:“我們是一樣的人,我們都長得挺帥的,都愛喝可樂,我們的老爸都不好。像我們這樣的人,得靠自己。”正是這些相似點,讓原本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一大一小兩顆心開始連接。也正是這些相似點,讓布奇心中升起一種類似父親的責任感。

布奇給予小菲利普的,既有朋友般的平等與尊重,也有父親般的呵護和引導。當小菲利普受到同犯的猥褻與恐嚇時,布奇毫不猶豫地殺了同犯。在選擇“該往哪走”時,他總是放手讓小菲利普來決定,並且尊重小菲利普的選擇與決定。他耐心教導小菲利普各種“生存技能”——比如如何面對壞人、如何開車、如何識別地圖、如何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他總是鼓勵小菲利普去嘗試一切不可能、去勇敢試錯、去遵循內心。他盡他所能滿足小菲利普的各種心願,包括讓小菲利普坐在車頂上體驗一回“飛車”的瘋狂。

《完美的世界》:看越獄逃犯如何用完美“父愛”實現自我救贖?

他以自己的方式引導著小菲利普區分規則與例外:“我們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但是偶爾也有例外——當你特別需要,而又沒有錢購買時,我們可以暫時借用一下,這就是例外。”他引導小菲利普在接受他人饋贈時要懂得感恩:“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普通人的善意。”他在對“借”車的巴伯表達讚賞的同時,也告訴小菲利普:“顧家,是一個男人最偉大的成就。”

和曾經的布奇一樣,小菲利普也是一個從小失去父親疼愛的小孩。同時他又被母親嚴格管教著,從來沒過過生日、從沒參加過派對和嘉年華,甚至沒吃過棉花糖。他內心的需求從未得到滿足,所以也沒擁有過許多同齡孩子正常擁有的快樂。初見時,蹲下來和他講話的布奇就贏得了他的好感。隨後在布奇身邊,他體驗到了一種父親般的呵護、陪伴與尊重。他也因此對布奇產生了強烈的信任感和依賴感。

在成年人眼裡,布奇是一個殺人逃犯,一個令人恐懼、避之不及的惡人。而在小菲利普眼裡,這個一路上保護自己、陪伴自己、尊重自己、可以交心的布奇就是好人。所以,他能對著布奇開懷大笑,甚至願意將自己憂心的小秘密分享給布奇。他不僅暗暗觀察著布奇,還在言語和行為上模仿著布奇。

對小菲利普而言,這並非是一次被綁架的恐怖之行,而是一次無比奇妙、無比快樂的冒險之旅。


《完美的世界》:看越獄逃犯如何用完美“父愛”實現自我救贖?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這多半是一部描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電影……”然而,當你回味著小菲利普與布奇的日常互動,從他們彼此交流細微的眼神、表情中,從小菲利普的開心大笑中,你感受到的多半都是“父子”般細膩而真實的溫情與柔軟。所以,僅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來評價這對“父子”的情感關係,難免過於片面與武斷。

布奇一生從沒感受過正常的、溫暖的如山父愛,卻在逃亡途中儘自己所能給予了一個小男孩全部的父愛。這種近似完美的另類“父愛”也是布奇理想世界中渴望擁有的父愛。可以說,在與小菲利普相伴前行的日子裡,布奇用“父愛”的情感聯接著自己心中的內在小孩,也聯接著小菲利普;他既是在療愈小菲利普、也在療愈著自己。

《完美的世界》:看越獄逃犯如何用完美“父愛”實現自我救贖?

現今社會中,即使是在許多完整的家庭裡,大多數的“父親”都會不自覺地退化成一個“背影”。他們似乎認為只有和孩子保持距離,才能在孩子面前維護自己權威、威嚴的父親形象。而孩子們內心渴望的完美父愛又是什麼樣的呢?

“他們鼓勵孩子冒險的傾向,同時又提供堅實的保護。”布奇不僅用完美的父愛彌補了小菲利普的人生缺憾,也彌補了童年時飽受創傷的自己。

03 愛與信任令布奇完成了最後的自我救贖

在帶著小菲利普逃亡的途中,布奇似乎漸漸忘記了逃亡這件事本身。他甚至決定要送小菲利普安全回家,還讓小菲利普在紙上寫下了人生夢想清單。

假如沒有後來發生的意外,我想或許布奇會和小菲利普一樣還有機會以自己的方式開始幸福的新生活。

回顧影片之前的情節,我們注意到一點:布奇總是在面對成年人粗暴對待小孩子時會突發情緒失控。我們由此感受到布奇心裡對這些總是無端欺負小孩的、粗魯對待小孩的成年人懷著怎樣的憎恨。

在借宿農夫家的過程中,農夫兩次動手粗暴地打小孫子的行為再次喚醒了布奇童年創傷的痛苦體驗。

所以,布奇再也壓制不住內心的憤怒,將農夫捆綁起來打算狠狠教訓一頓,卻被誤會他的小菲利普用槍打中腹部。

《完美的世界》:看越獄逃犯如何用完美“父愛”實現自我救贖?

透過鏡頭,我們看到了小菲利普那雙充滿恐懼、悲傷、失望的眼睛……可以想象在那一刻,小菲利普心中剛剛建立起來的完美世界已然開始崩塌。相處到現在,小菲利普已經建立起對布奇的完全信任和感情依賴。他心中早已認布奇是一個好人。但是現在這一切似乎全毀了。

而受傷的布奇像個犯了錯的小孩子一樣跟小菲利普解釋著:他這一生只殺過兩個人:一個是傷害了他的媽媽,另一個則是傷害了他(指小菲利普)。

《完美的世界》:看越獄逃犯如何用完美“父愛”實現自我救贖?

在後來與警長談判時,布奇的談判條款讓人鼻酸:他只要那位媽媽親口承諾會帶小菲利普去坐過山車、坐火箭船,給小菲利普買想吃的棉花糖、允許小菲利普每年在萬聖節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這些全是小菲利普從小渴望得到或想要實現的、卻一直沒能得到和實現的心願清單。其實,這也是布奇自己未能實現的童年心願。他到這一刻,想的仍然是如何成全和滿足小菲利普的所有心願。

當這一切都已安排妥當,布奇握著菲利普的手,像老朋友一樣微笑著說:再見,菲利普。這趟旅程真不賴。可是,沒走多遠的小菲利普又轉身飛奔回布奇身邊,他緊緊地抱著布奇——這個給予他完美“父愛”的男人,不願離開,也不願再鬆手。這是一個令人無比心碎的擁抱。


《完美的世界》:看越獄逃犯如何用完美“父愛”實現自我救贖?

正是這個擁抱、正是小菲利普對他的愛與信任,令布奇決定不再逃亡,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其實,他也是在用死亡最後告訴小菲利普:一個人,應該有承擔責任與後果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並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在電影《功夫熊貓》中,熊貓阿寶也是一個有著被父母“拋棄”的童年創傷經歷的人。他不知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但羊仙姑的一句話點醒了他:“也許你的人生開端曲折,但這並不能決定你成為怎樣的人,剩下的人生更為關鍵。”最終,阿寶選擇併成長為萬人敬仰的“神龍大俠”。

而在本片這段不尋常的逃亡之旅中,布奇用一段完美“父愛”照亮了一個小男孩此後的人生,也抵達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那裡有一個疼愛他、保護他、陪伴的父親和他一起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04 寫在結尾的話

荷蘭兒童作家阿蘭德說,如果說母親的職責是為孩子提供穩定和安全感,父親則是以一種“建設性破壞”的方式,為孩子的生活注入不可預知性、不穩定性和挑戰性——陪他們玩鬧、探索、見識外面的世界。

對一個孩子而言,父愛與母愛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兩種不同的愛架構並平衡著孩子內在完整的世界。讓人高興的是,與過去相比,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父親開始意識到父愛對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愛情保衛戰》的著名愛情導師塗磊也在前不久正式宣佈離開工作十年的舞臺,選擇迴歸家庭、陪伴妻兒。通過他的個人微博,我們看見了日常中他對女兒的滿滿父愛。

阿蘭德說自己唯一可以傳授給中國父親們的經驗是,在你一生中,至少要有幾次,向你的孩子清晰地表達你對TA的愛。

作為父親,你給予過孩子怎樣的父愛?作為孩子,你又擁有一個怎樣的父愛呢?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一起看見父愛。

作者:我是丁香靜。讀書、觀影、寫字,感謝有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