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我國疆土廣大,流俗深遠,以致各地風俗雖皆不相同然而卻互有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千年來密不可分,最有名的莫過於儒釋道三教,儒、道二教同出於易而一循天道一究人道,早期佛教自漢晉年間進入中國皆依《老》《莊》、《孝經》格式翻譯,史稱“格義”,南北朝隋唐三教互相牴觸,自宋以後又漸漸三教混一。

其中誕生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賜詞語,那就是“寺廟”!

一、寺與廟的區別;

寺者,供佛也;廟者,敬神也。

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祖宗牌位

二、廟的職能;

廟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4000年前的先夏時期,就有類似於“廟”的建築來供奉原始宗教的天地神靈;而商朝時期廟已經用來將鬼神和祖先一同祭祀。周朝更是對“廟”中的祭祀對象有嚴格規定,《禮記》中:“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廟基本在全世界都有存在。

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大理寺

三、寺的職能;

寺之一字,甲骨文中不見,最早是周朝的金文中出現,周朝最早用來管理貴族宗廟的禮儀,如太常寺。也用“寺人”來稱呼宦官和天子的內侍小臣。自秦朝開始為官員任職之所,如大理寺。

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白馬寺

在周朝至西漢年間的千年中,寺和佛教沒有任何瓜葛,中國的‘寺’代稱佛教,最早是東漢明帝下令修建的白馬寺,此寺被認為是中國佛教之始,因其第一次停留在鴻臚寺(接待外賓之所),為紀念西域竺法蘭、迦葉摩騰而僧庸白馬馱經而來所名。

漢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廣韻》

後來佛教漸漸勢大,於南北朝開始興盛,寺就專門用來代指佛教建築了。並且寺裡的僧人們職位也都和‘寺’有了瓜葛,如寺主就是整個寺宇的管理者。


四、主持的誕生;

“寺主”一稱,直到隋唐才有所改變,變為主持和方丈;“主持”意指代佛傳法,後來被用來指稱各寺院之主持者,或者稱長老。

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海上三仙山

五、方丈的含義與始末;

先秦《列子》裡記載:相傳渤海之東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動,天帝命巨鰲十五,分三批輪流負山,五山始屹立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方丈”最早是指海上的三仙山。

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方丈室

而“方丈”一稱,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與“佛教”有關聯,那得一直到唐朝後期的懷海禪僧了。

印度僧人的僧房是以“一丈”為標準的,維摩禪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說,轉而指住持之居室。再轉而指禪林住持。故有“方丈室”和“方丈和尚”二稱。

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方丈

六、方丈與主持的權利範圍。

“方丈”雖然比“主持”用來代指寺院的領袖,但是卻比其職能範圍大。

一般情況下只要有寺廟就有住持,而方丈必須是上規模的寺廟群才能有。並且方丈可以兼任多個寺廟,而住持則不能。

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七、其他職業居住地方稱呼。

在中國,每個宗教信徒居住的地方稱呼是不一樣的。

和尚居住的地方稱“寺”,道士、道姑居住的地方叫“觀”,尼姑居住的地方叫“庵”!


喜歡的話就關注我們!

小手札 | 國學,詩詞,藝術,文學,歷史,民藝,雅事

文化雜談|神的廟、和尚的寺、道士的觀、尼姑的庵,你會分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