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出、得不到”是人生常态

有人说:“写得出的时光,是金子般的珍贵,写不出,才是写作人的常态。”

作者靠灵感为生,而灵感又是这个世界上最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东西,来时忽如雨下,去时枯竭干涸。死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留一丝喘息的空间。

我应该还不够格称自己是“作者”,充其量是个默默无闻写字的人,但也时常会被“写不出”的压力折磨,就如同现在一般,感觉自己的内心是一座枯萎的花园,看不见星星的夜空,极力想挖掘些什么,但向内窥探,只望见一片荒芜,了无生机,并随之陷入长时间的自我否定。

写作的苦,是把自己心里的痛挖开再大卸八块与人分享,靠的是极为强大的内心力量,是伤口撒盐依然保持岿然不动的定力。但人若一旦脆弱起来,就会停止输出。

每个行业的人对未曾涉足的领域都有着浪漫的憧憬。身处其中,一切兴趣爱好成为琐碎的细节,成为要和讨生活挂钩的营生,都不会那么浪漫。好比第一眼爱上的面目清秀的少年,倘若与他交往,面对他吝啬、不做家务、剔牙、邋遢等坏毛病,还能拍着胸膛说我爱他,恐怕才能算是爱。

一百分的爱也只能够抵挡丁点的痛苦,一百八十分、两百分的爱大约才能承受大多数的糟粕,而这个过程,由自我折磨构成,充斥着大量的妥协、失望和无奈。

这世界上零零总总的快乐与喜悦,都是由着生命里常态的“不快乐”与“得不到”衬托而来。正如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


“写不出、得不到”是人生常态

细想而来,这世上大多数的事都如同写作的过程,得不到是时有发生的事,而灵感、爱情、幸福来临的时刻,都值得我们振臂高呼。即使想要的都未曾来到,也总会为你留下些什么。得不到回应的爱,也一样会赠予你爱的心动感受;达不到的目标,同样为你提供了汲取诸多知识与经验的强大动力。

我觉得这世上容易获得快乐满足的人大多有着悲观主义的底色,正如叔本华在《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里写的:“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在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受到欺骗。”一旦建立起“所拥有的都是侥幸”这种意识,好像人生轻松了大半,可以为任何微小的收获而由衷地喜悦。

人生哪能多如意,凡事只求半称心。“写不出,得不到”本身就是人生常态,是任何人应当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的自我修复,麻木的快乐是无意义的,唯经过思考和疼痛沉淀后的喜悦才是真实的存在

(原文来自:洪梅的微习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