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的由來


有個經典的古代謎語,有人問,孔子七十二賢有多少成年人,又有多少未成年人。

人答不上來。

出題者說:一共有三十個成年人,四十二個未成年人,為什麼呢?

他說:《論語》說: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冠者也就是成年人,五六(5乘以6)三十;童子也就是未成年人:六七(6乘以7)四十二,三十加四十二,不正是七十二賢人麼?

穀雨的由來

這話出自於《論語·先進篇》,課本里學過。只不過課本里的標題叫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的原文是這麼說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當時只記得背誦全文了,現在想想,這句話還真挺有意思的,這裡描述的場景,其實就是祭祀穀雨的場景。

在先秦以前,祭祀穀雨的理解叫做“雩”,這裡的雩(讀“與”)就是先秦民眾祈禱穀雨時的一種禮節。

詔天下祭靈星,七年,使天下祭社稷。靈星之祭,祭水旱也,於禮舊名曰雩。雩之禮,為民祈穀雨,祈谷實也。《論語》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衡·祭意篇》


荀子在天論裡說: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

荀子說,人們為什麼以“雩”求雨呢?答曰:沒什麼原因,就算你不用“雩”禮,其實也會下雨的,這裡的雩有天上烏雲的含義,屬於雙關語。這句話也從側面證明了一件事兒:穀雨(雩)是祈禱下雨的一種禮節。

為什麼古人要在穀雨這天祈禱呢?


穀雨的由來


穀雨的由來就是關於“祈禱”和“祭祀”的。

神農氏治理天下,想要求好雨,於是,五天以後的雨叫做行雨,十五天以後的雨叫做穀雨。二十天以後的雨叫做時雨,萬物因此而和睦,所以,這種按時令的雨又被稱之為神雨。

神農理天下,欲雨則五日為行雨,旬為穀雨,旬五日為時雨。萬物鹹利,故謂之神雨。

——《屍子》。

關於穀雨的由來,和后稷有關。

湯伐紂,後來大旱七年,土地龜裂,民不聊生,這時,(作為神)的后稷,開始在天空降下百穀,使人民得以有了糧食。

湯時大旱七年,煎沙爛石,天下作飢,后稷是始降百穀,烝民乃粒,萬邦作義。

——《竹書紀年》

此時的后稷,已經是神格化的人了。

《竹書紀年》是晉人盜春秋時的王墓所得的,記載的都是一些先秦以前的歷史,至於其成書年代究竟如何,還需要不斷考證,這裡只提供一種說法。

為什麼竹書要把穀雨和后稷連在一起呢?

因為穀雨就是為了紀念為民而死的后稷的。

后稷是堯舜時管理農業的大臣。

后稷為了在山中尋找農務種子,趕上了山體滑坡,后稷雖然死了,卻把種子帶了回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死的那一天,稱之為穀雨。


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穀雨山死……

——展禽論祀爰居


穀雨的由來


穀雨是歷來詩家的“寵兒”,歷來直接描寫穀雨的詩詞實在太多,我不願過多引用,因為那是拾人牙慧的東西,這裡不過多引用,我只引用一句:雨打梨花深閉門。

穀雨時節,正是暮春之月。

百花齊放,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裡的時節,就發生在穀雨前後。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場景也發生在穀雨前後。

梨花自然也不甘墮落。


但梨花因為一個“梨”字,卻又平添了許多憂愁,詩云: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還有一首與之相近的詩,是唐伯虎寫的,他說: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

雨打梨花,梨花閉門不出,門外是一片青春,百花爭豔,門內卻是深閨久鎖,雨越下越大,時間越走越快,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春草在深閨以外,看百花爭豔,在青色的春光之中,可是梨花呢?她深鎖心門,忘了門外青青春色,也耽誤了那朦朧的春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