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國大夫孟孫擇師說起


從魯國大夫孟孫擇師說起


魯國大夫孟孫給兒子物色了許多老師都覺得不稱心,忽然想到一年前被自己趕出宮的大臣秦西巴,於是將秦西巴請回王宮拜為太子傅。孟孫看重秦西巴的不是他有什麼過人的學問,恰恰是因為秦西巴曾經得罪過自己。

當年秦西巴跟隨孟孫進山狩獵,捕獲一頭幼麑,命秦西巴送回宮裡烹調。失去幼麑的母麑一路上緊緊跟隨,不停的哀號。揪心的哀號聲觸動著秦西巴的神經,令他不顧王命放走了幼麑。孟孫勃然震怒,將秦西巴趕出了王宮。如今要拜棄臣為太傅,當然會遭到質疑。孟孫的解釋是:“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冷靜之後的孟孫意識到秦西巴身上的罪過恰恰是最彌足珍貴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從慣於討自己歡心的人哪裡是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的。歡心可愉悅於一時,卻不可用之於長遠。

從魯國大夫孟孫擇師說起

人之立身,擇師交友最為重要。為人師長,學問固然重要,但最要緊的還是人品。孟孫的高明正在於認識到了人品高於學識。人品是虛的,學問是實實在在的,在崇尚經世濟用的時代,看重實際的學問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但如果失之偏頗可能就會貽害無窮。孟孫選擇富有同情心的秦西巴作自己兒子的老師,顯然意識到了,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那麼簡單,學會做人,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才是教育的內核。古人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看成是經世濟用的根基,其教育的立足點和著眼點很值得今人反思。

從魯國大夫孟孫擇師說起

雖然時過境遷,像孟母擇鄰,孟孫擇師這樣的事情已經不那麼時髦了,但不時髦的東西不見得就一定是過時的落後的,有時恰恰相反,越是時髦流行的越是不一定那麼可靠。譬如現代人常常輕視的傳統文化中,就有許多歷久彌新的東西,它積澱的是人類文明的集體智慧,無論文明如何進化,其作為文明基準的地位和價值都是難以撼動的。儘管時下動輒就有人跳出來這樣質疑,那樣挑戰,恨不得一下子就脫胎換骨成為“純粹的現代人”,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永遠也無法淹沒的。

萬物有根,根深葉茂。文化如此,做人也如此。文化之根在自己的祖國,立身之根,在善良誠實。孟母擇鄰,孟孫擇師,追尋的正是一種永遠不變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