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国大夫孟孙择师说起


从鲁国大夫孟孙择师说起


鲁国大夫孟孙给儿子物色了许多老师都觉得不称心,忽然想到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的大臣秦西巴,于是将秦西巴请回王宫拜为太子傅。孟孙看重秦西巴的不是他有什么过人的学问,恰恰是因为秦西巴曾经得罪过自己。

当年秦西巴跟随孟孙进山狩猎,捕获一头幼麑,命秦西巴送回宫里烹调。失去幼麑的母麑一路上紧紧跟随,不停的哀号。揪心的哀号声触动着秦西巴的神经,令他不顾王命放走了幼麑。孟孙勃然震怒,将秦西巴赶出了王宫。如今要拜弃臣为太傅,当然会遭到质疑。孟孙的解释是:“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冷静之后的孟孙意识到秦西巴身上的罪过恰恰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从惯于讨自己欢心的人哪里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欢心可愉悦于一时,却不可用之于长远。

从鲁国大夫孟孙择师说起

人之立身,择师交友最为重要。为人师长,学问固然重要,但最要紧的还是人品。孟孙的高明正在于认识到了人品高于学识。人品是虚的,学问是实实在在的,在崇尚经世济用的时代,看重实际的学问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失之偏颇可能就会贻害无穷。孟孙选择富有同情心的秦西巴作自己儿子的老师,显然意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才是教育的内核。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看成是经世济用的根基,其教育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很值得今人反思。

从鲁国大夫孟孙择师说起

虽然时过境迁,像孟母择邻,孟孙择师这样的事情已经不那么时髦了,但不时髦的东西不见得就一定是过时的落后的,有时恰恰相反,越是时髦流行的越是不一定那么可靠。譬如现代人常常轻视的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历久弥新的东西,它积淀的是人类文明的集体智慧,无论文明如何进化,其作为文明基准的地位和价值都是难以撼动的。尽管时下动辄就有人跳出来这样质疑,那样挑战,恨不得一下子就脱胎换骨成为“纯粹的现代人”,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永远也无法淹没的。

万物有根,根深叶茂。文化如此,做人也如此。文化之根在自己的祖国,立身之根,在善良诚实。孟母择邻,孟孙择师,追寻的正是一种永远不变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