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听见天堂》:残缺生命的韧性在于不设限

一部影片,它所传达的精神越能经受岁月涤荡,越能从灵魂上洗礼众人。

重温经典《听见天堂》:残缺生命的韧性在于不设限

《听见天堂》


根据真人经历改编的电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向前,生命在僵化的观念面前所激发出来的韧性,都值得惊叹,真实的经历总能给观众启迪和力量。因为,能随着时代改变的,是观念本身,而不变的,是冲破各种观念牢笼的艰难。

《听见天堂》正是这样一部能经受光阴沉淀的佳作。虽然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电影上映的时间也在2006年,但十几甚至几十年过去了,故事所折射出残疾群体的想象力、创造力、热情和勇气,依然感动着今天的我们。

这部影片取材于意大利电影界最传奇的剪接师米可·曼卡西。

米可十岁时眼睛被来复枪所伤,双眼失明。在当时的教育条件下,进入普通学校是违法行为,他只能被送往盲人学校,学习一种简单的手艺,以便在这个世界苟活不受饥寒所迫。

米可和他的同学勇敢地对抗盲人学校规矩,在纺织工人和电话接线员之外(盲人学校只教这两种技能),为自己的梦想和热爱抗争,拒绝教条式的生活安排,在墨守成规之外为自己开辟出新天地,最终,他们成功了。

01 残缺生命的烙印不该刻入灵魂


很多人提到《听见天堂》这部电影,会想到最贴合这部电影的名言: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开一扇窗。

当然,电影的主题一定能诠释这句名言,而且将残疾人的真实经历搬上银幕,一定都不缺少这个主题,比如《彩绘心天地》。但是,如果把这部电影的主题只提升到这句励志箴言,电影中有很多镜头是解释不清的。

因为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更高远,他的立意点在于:残缺生命的烙印不该刻入灵魂。

盲人只是失明的人,是人类中的一个群体。不能因为他们失明,就该被残酷地切割掉作为一个个体,他们天然拥有的自我意识、想象力和独立意志。

米可的父母第一次把他送进盲人学校,母亲和修女的谈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把电影的主题设定在“上帝关上门就会打开窗”上,这个镜头的设置简直拖沓多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而当你把主题设定在“盲人拥有自我意识、想象力和独立意志”时,你会发现,这是整部电影中关辉不可掩盖的精粹。

米可的母亲一开始还像所有健康孩子的母亲一样,把儿子送去寄宿学校有着朴素的担心,她叮嘱说:“米可不喜欢吃青菜,你必须有耐心哄他吃。”


重温经典《听见天堂》:残缺生命的韧性在于不设限

米可的妈妈一开始叮嘱修女注意事项


修女诧异地望着米可的母亲,不能相信这样的话会出自盲人小孩母亲之口。校长则轻蔑地撇嘴,觉得米可母亲在得寸进尺的情绪写满整张脸,冷漠又暗含嘲讽。


重温经典《听见天堂》:残缺生命的韧性在于不设限

对米可母亲的叮嘱,校长表现冷漠,修女觉得不可思议


这个可怜的女人马上意识到自己应该哪里搞错了,她改用讨好的眼神望着修女,向修女哀求道:“她喜欢点着灯睡觉,因为他怕黑,现在还是,一盏灯不会干扰别人吧?”

重温经典《听见天堂》:残缺生命的韧性在于不设限

米可的母亲开始用上哀求的眼神


看到修女和校长继续保持不屑,米可妈妈不自信地忘向米可爸爸,把求助的眼神抛向自己的丈夫,她从修女和校长的表情中看出自己的不可理喻,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米可的眼睛已经瞎了,瞎了眼睛的人是不该拥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他不该有喜欢和不喜欢,他不该有习惯和不习惯,他不该有情绪,也不该有偏好。他应该对别人能提供的一切感到幸运,社会如果愿意委曲求全提供给他们工作,那么盲人应该感恩戴德。

和这个镜头表达类似主题的不止一处。

一群盲童洗澡的镜头也是经典之一。乍看这个镜头跟主题毫无关系,不过是导演拉出来凑时长而已,然而当你想到盲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时就会发现,这是一颗被观众遗落的珍珠。

重温经典《听见天堂》:残缺生命的韧性在于不设限

盲人少年对异性的好奇


盲人小孩问菲利契的姐姐几岁,胸部是否已经发育?

菲利契说他的姐姐十七岁,胸部像芒果那么大。

这个貌似与主题无关的情节,恰恰反映了盲人青少年对异性的关注和性意识的萌芽。

他们除了眼睛看不见,剩下的和正常人别无二致。到了青春期会去关注异性,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与异性相处、交往,他们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恋爱需求。

从电影院回来时,米可让其他小孩先回宿舍,而他和小女孩一起去了仓库。在那里米可和小女孩确定了恋爱关系,真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重温经典《听见天堂》:残缺生命的韧性在于不设限

米可和小女孩恋爱了


把这看成是米可通过自己的努力鹤立鸡群,找到了通往绚丽世界的窗户,与此同时还收获了一份纯美的爱情,未免把电影想得太俗套。

这同样是体现米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他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并努力和她生活在一起。

直到今天,还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人只要有了身体的残缺,那么他们就应该放弃自我意识,他们不该有想象力,更不该有独立意志,他们就应该按照家人或者社会救助站的安排,少生事多做力所能及的活,不给家人和社会增添麻烦,这样苟活一生就是天赐之福。

脑瘫诗人余秀华,19岁时,被父母强迫着嫁给一个大她十几岁的男人,以便于让这个男人养活啥也不能干的女儿。丈夫看不起她,因为她身体不协调,她是个残疾。

重温经典《听见天堂》:残缺生命的韧性在于不设限

脑瘫诗人余秀华


她是个残疾,所以她不该有尊严。为了讨回500块的工钱,丈夫让她去撞包工头的车,因为她是个残疾,所以包工头不敢撞,就算撞死了也没事,她不过是个残疾。

然而余秀华在反抗,不仅不去撞车,不会讨好丈夫,还故意疏离丈夫,不准丈夫碰她的身体。

在丈夫看来她是看不清自己的处境:一个残疾女人能够找到他这么健康的人结婚就是福气了,能够吃饱穿暖就是福气了,她有什么理由对他不满呢?

凭什么她逆来顺受?凭什么她不可以有不满?凭什么四肢健全的人天生具有优越感?

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渐冻症患者之一的霍金说过:“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身体的残缺绝不能让他们在自我意识、想象力和独立意志上有所妥协,因为比身体的残缺更可怕的是灵魂的残缺,灵魂一旦打上残缺的烙印,这辈子真的只能苟活。


灵魂的烙印会让你觉得有人给工作是福气,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有什么重要的;别人愿意勉强和你组建家庭是你的福气,你有什么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另一半。

不,你要相信,不愿苟活的灵魂注定会散发光芒,你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有权利去丰满自己的想象力,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过完这一生。不苟活,米可成了最富传奇的剪辑师,余秀华成了这个诗歌不火的时代最火的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