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漢宣帝

漢元帝還在做太子的時候,一直接受傳統儒學教育的他,看到其父漢宣帝喜歡用嚴刑峻法,於是就問他,咱祖上不是一直強調以儒治國嗎?你怎麼能忘了呢?誰知漢宣帝勃然變色,隨即說了以上這番話。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漢宣帝)

漢宣帝的意思是,你個小孩懂什麼,我們大漢朝一直以來的統治秘訣就要是把法家的霸道與儒家的王道結合起來使用,難道要像周朝那樣,只會用儒家嗎?

漢宣帝這句教訓兒子的話,切實地點出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統治思想的核心——外儒內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種主流的政治思想,一種是由商鞅、韓非子等人主張,並由秦始皇踐行的法家思想,另一種則是成型於西周,由孔子宣導,並最終得到漢武帝推崇的儒家思想。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秦皇漢武)

如果用蓋房子來舉例,秦始皇先是用法家完成了根基的打造和樑柱的搭建,而後漢武帝又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房屋精緻地裝修了一番,這樣一來,房子不僅堅固,而且好看,這就是“外儒內法”。

這也是秦皇漢武並稱的原因,因為這兩個人把接下來兩千多年的模式給固定好了,即“百代皆行秦政治,萬年鹹用始皇心”。即使每朝每代都有人口誅筆伐這兩位殘暴無恩、窮兵黷武,但是卻沒有一人做出改變,那是因為這個模式太好用了。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那麼這個模式為什麼那麼好用呢?原因很多,經濟、文化、政治通通都有,但是今天我們換個方向,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解釋一下。

行政區劃的關鍵問題

什麼是行政區劃?簡言之,就是中央為了管理地方而進行的區域劃分。

所謂管理,簡單來說,就是要讓你心甘情願地服從我,並把事情給我辦好。放到行政區劃的層面就是:

  1. 地方要服從中央管理,不得反叛;
  2. 治理地方,完成中央的指令和任務。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管理的藝術)

因此,解決行政區劃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解決以上的兩個問題,那麼這兩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有問題就要翻書找答案,擺在面前的有兩本書,一本是署名儒家,一本署名法家。

儒家的回答

儒家的書上赫然寫著兩個字:禮、德。

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西周)。——孔子

儒家文化起源於西周,而西周建立的基礎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相結合。周天子把兄弟叔伯和有功之臣按照宗法等級在遼闊的疆域上層層分封,讓他們既享有土地的行政權,又享有土地的擁有權。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分封制和宗法制)

可見,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結合,本身就是一種行政區劃,只不過這種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在血緣紐帶還很“堅固”的時期,關於行政區劃的兩個問題,周天子是不用擔心的,因為其一,自家人總不會反叛吧;其二,諸侯們的封地和子民都是屬於自己的,他們也定會愛民如子,治理有方。

但是同時周天子也意識到,隨著代系的遞增,這條血緣的紐帶總有失去其影響力的一天,於是,周天子提出了禮治和德治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德治)

首先,周天子讓諸侯們要始終明確長幼尊卑,對於宗法等級不能有絲毫僭越,每個等級、每個身份的人都有自己的“禮”,也都要遵守這些“禮”,庶民不能反叛諸侯,諸侯不能反叛天子,此即“禮治”。

然後,周天子又提出諸侯們要“為政以德”,讓他們學會用“仁義道德”去教育、感化封地內的百姓,百姓們安居樂業了,封地就能長治久安,周天子的統治地位才會穩固,此即是“德治”。

“禮治”解決了服從的問題,“德治”解決了治理的問題,周朝遂延綿800餘年。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西周青銅器)

作為分封制和宗法制結合(即西周的行政規劃)的衍生思想,“禮”和“德”共同構成了周文化的核心內容,傳承自周文化的儒家文化自然也就繼承了這一特點。

因此,儒家對於行政區劃兩個關鍵問題的回答便是“禮”與“德”

法家的回答

再打開法家的書,書上印著三個字:勢、術、法。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法家思想)

即使有“禮治”和“德治”的加持,隨著時間的推移,維繫著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那條血緣紐帶最終還是消耗殆盡了,緊接著到了春秋初期,鐵器和牛耕又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質的飛躍。於是乎,周天子天勢漸微,而諸侯國卻開始逐漸坐大,社會隨之進入了“禮樂崩壞”的時代。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人人都覬覦高位,都想著吞併與統一,而想要實現這個野心,最重要的是要富國強兵,而富國強兵最重要的是要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而分封制和宗法制那種小國寡民、各自為政的模式顯然達不到這一目的,他們需要換一種更集中、更高效的模式。

於是,法家出現了,帶來了勢、術、法。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法家勢、術、法)

勢:法家認為,想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就必須得讓地方的人服從中央,保證帝王作為人主的“威勢”,而怎樣保證這種威勢呢?

君持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治也;勢者,勝眾之資也。——《韓非子》

很簡單,只要我能決定你的富貴生死,你自然就得服從我。首先把你的土地擁有權給剝奪了,你的收入不再來源於你的封地,而是我直接給你發工資,接下來再取消掉世勳世祿制,你的官爵也不再來源於世襲,而是由我直接任命。

就這樣,郡縣制和官僚制的結合取代了分封制和貴族制(宗法制)的結合,成為了一種全新的、能夠實現中央集權的行政區劃模式。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至高無上的皇權)

術:僅僅把分封制改成了郡縣制就行了嗎?顯然不行,畢竟你派到地方給你辦事兒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會有諸多不穩定因素,因此法家為了讓君主能牢牢地控制住這些人,又提出了“術”。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韓非子》

術,即權術,法家主張君主在管理下級時要善於使用任免、考核、賞罰等手段,以此來維護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對於君主來說,“勢”是為了達到中央集權,而“術”則是告訴他如何維護中央集權

法:勢和術幫助統治者解決了集權的問題,但是集權不一定就意味著能富國強兵,富國強兵是要能把地方的資源給“汲取”上來。

如果把天下比作一個蓄水池,那麼“勢”和“術”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原來隔在地方和中央的擋板全部拆掉,從而把整個水池全部打通。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隔板被打通)

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給“中央”安上一個水泵,把周圍的水都給吸取過來,為中央所用,最終完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目的。“法”就是那個水泵。

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韓非子》

在法家的理論中,人性本惡,因此要通過外在的手段使人“向善”,只不過這個“向善”的方向是君主、是中央。因此,嚴刑峻法被設立了、執法的酷吏出現了,中央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國家也因此強大了,法家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韓非子)

“勢”和“術”,完成和保障了中央對地方的集權,解決了行政區劃中服從的問題,而“法”又在集權之上大大提高了中央對地方的汲取能力,解決了行政區劃中治理的問題,這種管理既集中又高效。

所以法家對於行政區劃兩個關鍵問題的回答便是:勢、術、法。

歷史的選擇

面對著兩本書的答案,統治者們陷入了沉思,到底該採用哪一種方法呢?

迴歸本源思考問題,統治者統治的本質是什麼?是維護其世世代代的統治地位。那麼威脅到其統治地位的因素都有哪些?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一個威脅來自百姓的起義;
  • 尾大不掉,必能作亂,第二個威脅來自地方的叛亂;
  • 異族勢力,虎視眈眈,第三個威脅來自異族的入侵。

縱觀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無外乎這三條,只要能解決好這三個威脅,便是最好的答案。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農民起義)

先看儒家的答案,很顯然,儒家只能解決第一個威脅,“德治”的核心是民本,以德治國,百姓自然安居樂業,這也是周朝八百餘年都沒有出現過農民起義的原因。

對於第二個威脅,“禮治”只能在“禮樂時代”發揮效能,一旦禮崩樂壞,諸侯們立馬不把你放在眼裡,春秋戰國就是這麼來的。

對於第三個威脅,統治者也是毫無辦法,因為資源不在他手裡,看周天子的遭遇就知道了,要不是秦國可憐他一把,幫他抵禦西戎,周朝可能早就滅了。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戰國形勢圖)

再看法家的答案,剛好和儒家相反,對於第二個、第三個威脅的解決,法家恰到好處,對於第一個威脅,卻似乎無能為力。

對於第二個威脅,“勢”和“術”能很好的完成集權,並對地方形成強有力的掌控,使得地方無法形成叛亂。

對於第三個威脅,“法”能夠很好地汲取地方的資源,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國家在面對異族時也就有了足夠的抵禦力量,漢武帝能夠打服匈奴,也正是這個原因。

但是對於第一個威脅,法家的答案卻解決不了,中央汲取地方,而地方只能汲取百姓,於是各種苛捐雜稅、力役兵役紛至沓來,百姓不堪重負,只能揭竿而起。所以自秦始皇確立了法家制度後,中國的農民起義就沒停過。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秦始皇)

綜上,儒家的答案只能解決第一個威脅,法家的答案只能解決第二個、第三個威脅,單用哪個都不行,那乾脆兩個都用吧。

於是,統治者們先是利用法家構建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帝國的基本框架,接著,為了避免在汲取過度時造成農民起義,又利用儒家的仁義道德進行宣傳,形成思想上的束縛,“外儒內法”就這樣形成了。

讀史有感

不管是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其實不管是儒家思想,還是法家思想,都有其精華,也都有其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

“外儒內法”體現的是中國古代統治者的管理智慧,將儒家和法家能為其所用的部分進行結合,並形成一外一內的邏輯關係,這也是中國一直以來能以大一統的姿態屹立在世界之林的原因之一。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