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談《萬物有靈》:以文學的方式還原生命的純粹與本真

羅素說過:“如果一生中能讀到一本好書,在閱讀中又感到樂趣,這種樂趣又把我們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樂趣,這才是一本好書應有的價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義。

”很慶幸,我遇到了《萬物有靈》這本既好又讓我喜愛之書,書中寫的自然中的一樹、一花、一葉、一人,讀的時候讓我笑了又哭,哭了又笑,這是一份對萬物由衷的熱情與好奇,這樣的文字,值得一讀再讀。

我想作者一定是一個很熱愛生活的人,要不然他筆下的萬物怎麼都會這麼美呢!也許這本書能夠打動讀者的原因就是作者始終尊重所有生命的靈氣,並懷著一份發自內心的真情感吧。

賈平凹談《萬物有靈》:以文學的方式還原生命的純粹與本真

作者賈平凹:1952年出生於陝西丹鳳縣棣花鎮,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師,被譽為“鬼才”。曾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以及矛盾文學獎等數十個國內外文學大獎,是當代中國可以載入世界文學史冊的文學家之一。

《萬物有靈》通過對自然深情的抒寫,以文學的方式還原生命的純粹與本真,讓讀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質樸與純粹,雖然書中每個故事都很簡單,但是讀著讀著,卻讓我熱淚盈眶。

1. 賈平凹筆下的植物到底有多美

中國古代為文最講究境界,王國維曾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閱讀賈平凹的散文,讀者不僅能感受到萬物有靈且美,它還能直擊人心,讓人得到心靈淨化般的美感。

賈平凹談《萬物有靈》:以文學的方式還原生命的純粹與本真

比如他筆下的小桃樹,寫道:“它竟然還在長著,彎彎的身子,努力地撐著的枝條,已經有院牆高了。這些年來,它是怎麼長上來的呢?爺爺的花事早不弄了,一壘一壘的花盆堆在牆根,它卻長著!弟弟說:那顆桃樹被豬拱折過一次,他們曾嫌它長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卻不同意,常常護著它給它澆水。”這看似在寫小桃樹,實際上寫的是自己對奶奶深深的思念。這些年,自己在外求學,為了追尋夢想,走出了大山,來到了城裡,從此多了血氣方剛的魂魄,卻遺忘了土院裡的小桃樹,但是不論他離家鄉有多麼遠,奶奶看似呵護著小桃樹的成長,實際上是對孫子無條件的愛,這裡還有作者沒能來得及見奶奶最後一面的懊惱之情。

“雨還在下著,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一樹的桃花,一片、一片,溼的深重,像一隻天鵝,眼睜睜地羽毛剝脫,變得赤裸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剎那,我突然看見那樹兒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著,抖著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裡航道上的指示燈,閃著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讀到這裡的時候,能讓人感覺到一顆小桃樹所帶來的力量,那種孤獨的美,那種在暴風雨下依然不屈不撓的想要把最美的地方展現在人們眼前,那是一種哪怕前方困難重重,依然不會向生活低頭的倔強之美。

2. 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


賈平凹談《萬物有靈》:以文學的方式還原生命的純粹與本真

人都罵它是醜石,它真是醜的不能再醜的醜石了。

到底醜到了什麼程度呢?作者是這樣寫的:“院邊的槐蔭沒有庇覆它,花兒也不再它身邊生長。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牆,但苦於它極不規則,沒稜角兒,也沒平面兒;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有一年,來了一個石匠,為我家洗一臺石磨,奶奶又說:用這塊醜石吧。石匠看了看,搖著頭,嫌它石質太細,也不採用。”

後來,村裡來了一個天文學家發現了這塊醜石,鑑定這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他說它是以醜為美的,是的,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致。

這篇作者運用了借物寫人的手法向我們傳遞出,現實生活中,我們眼睛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就像醜石一樣,在隕落在人間,不斷遭到世人的誤解與嘲諷,仍然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我們人的一生也不應該像這顆醜石一樣嗎?

3. 親情是人生途中的加油站

賈平凹談《萬物有靈》:以文學的方式還原生命的純粹與本真

當所有人關心你飛得高不高得時候,只有父母關心你累不累。賈平凹老師寫的《我不是個好兒子》裡寫道:母親一生都在鄉下,沒有文化,不善說會道,她並不清楚我在城裡幹什麼,唯一曉得得是我能寫字,她說我寫字得時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寫完?!“一次次地阻擋我。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初三的時候,因為臨近高考,我的物理成績特別差,於是每天晚上一個人在隔壁房間開著檯燈做題,十點、十一點、十二點多奶奶看我房間燈亮著,便會跑過來對我說:“還不睡?燈關了睡覺去,沒看都幾點了?”現在終於懂了那也是親人對我們的一種愛。

一部《廢都》,給作者帶來了無數讚美與攻擊,母親並不曉得也不關心他在工作上的榮譽。但是在他孤單生病住院時,母親冒著風雪來城裡看他,卻哭著說:“我娃這是什麼命啊?!”讀到這兒的時候我眼淚再也忍不住了,就像作者回答母親的:“我的命不苦,什麼委屈和劫難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時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擔在山砭道上行走,從那時起我就練出了一股韌勁。而現在最苦的是不能伺候母親,反倒讓母親為這個兒子牽腸掛肚。”

這裡比起身體所受的苦難,人在精神上所受的才是真正的苦難。他明白錢是不能代替孝道的,但如今只能這樣了,母親懂自己。

作者在《祭父》中寫道:一九八二年春天,自己因一批小說受到報刊的批評,壓力很大,父親專程跑到城裡對他說:“沒事不要尋事,有了事就不要怕事。你還年輕,要吸取經驗教訓,路還長著哩!說完,父子倆一起喝酒,他笑的很苦,自己卻忍不住眼紅了。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父親鼓勵自己不要害怕困難,敢於直面困難。那是親人所給予自己的力量,使兒子有親情,有根有本。

在談到孩子時,他說每一個生命自然而然地會發出自己燦爛的光芒,他要求他的女兒要自強不息,必須善良、寬容。在女兒婚禮上,他作為父母向孩子說三句話。第一句,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好讀書能受用一生,認真工作就一輩子有飯吃。第二句話是,做普通人,幹正經事,可以愛小零錢,但必須大有胸懷。第三句話,在往後的歲月裡,要創造、培養、磨合、建設、維護、完善自己的婚姻,心繫一處。這是他作為長輩送給女兒的話,也是值得我們每個子女去借鑑學習的。

賈平凹筆下的散文,質樸、真實又不失自然,讀完《萬物有靈》,你會發現萬物都美,池塘裡的白鵝、荷花、小鳥,雲雀、木耳在作者筆下都是如此賦有靈性。就像作者寫的,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