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人說“凱旋而歸”的用法是錯的?


凱旋而歸這個詞有挺多的爭議。很多情況下這個詞被視為有誤。雖然凱旋而歸這個詞從古代就有在用,但現在大部分專家學者普遍對這個詞的觀點是,旋字本身具備歸來,回來的含義。這剛好與“而歸”二字形成同義詞,形成語意重複。所以應當被視為錯誤用法。

但對於這個詞,也有著其他很多不同的定義及看法。比如把“旋”字定義為調轉變換方向,把“歸”字定義為回到出發點,這樣看凱旋而歸就有意義上的連續性,即:調轉方向回到出發點。

不管怎樣,凱旋而歸這個詞在我們生活中已經被廣泛使用,也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用法。很多時候自己或身邊的人都會不由自主的說出這個詞,就覺得在這種情形下,沒有一個詞語能代替凱旋而歸帶來的意義。



鈴鈴鈴靈


在文言文中,“凱”是勝利的意思,“旋”是回來的意思,凱旋泛指獲勝歸來,後面再加“而歸”,就有些贅餘。但是旋在現代漢語中基本沒有了這個意思,人們在使用中更多把“凱旋”當做了一個整體,表達勝利,弱化了“旋”的含義,所以加上“而歸”才能表達完整意思,這種現象叫“羨餘”。其實無論是“凱旋而歸”還是“凱旋”都沒有問題。凱旋而歸,前後重複,屬於“羨餘”,實質是強調和出於漢語音韻美的需要,不能簡單用語法分析。


星花木蘭


我認為:語言具有規範性,但也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

“約定俗成”最早見於荀子《正名篇》,原句是“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主要意思是說名稱沒有本來就合宜的,是人們約定並且形成習慣才認定是合宜的。可見,約定俗成在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而《語言學概論》中對語言是這樣定義的“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作為必不可少的思維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來使用的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最早“音義”結合為某一詞語也是因一定地約定俗成而固定下來的。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遵守語言的邏輯規範和語法規範的同時,也會不斷創造出新的被約定俗成的詞語,所以,我認為雖然有些詞語不符合邏輯事理和語法規範,卻符合人們進行交際的語言習慣,能無歧義地起到交際的作用,那這些不符合邏輯事理和語法規範的詞語也就無所謂是“錯”了,在人們意識中“習慣成自然”也就被“轉正”了!

“凱旋而歸”中“凱旋”在最新《新華字典》(第11版)中解釋為:“凱”字釋義作“軍隊得勝回來奏的樂曲”,並組詞“凱旋”,註解為“得勝回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凱”的第一個義項作“勝利的樂歌”,並收錄“凱旋”詞條,解釋作“戰勝歸來”。不論哪裡“凱旋而歸”按成語解釋是:“打仗得勝後返回”。可見,從邏輯事理和語法規範上看,“凱旋”和“歸”有詞義重複,是錯誤的!但多少年來,人們習慣用這一成語,也都知道是載譽歸來的意思,所以,這一成語也就被約定俗稱成“得勝返回”的意思了,也就不能算錯誤了。

其實,在我們的語言系統裡,這方面的詞語還是不少的,比如“打掃衛生”:衛生就是乾淨、有益於健康,而加上“打掃”就不符合邏輯關係了,但已被約定俗成,也就心知肚明,一說“打掃衛生”就知道是做什麼了;再比如“恢復疲勞”,從語法上講應該是“疲勞被恢復”,而“恢復疲勞”與原意大相徑庭,可在交流中沒有出現一例歧義地現象,這就說明已被約定俗成了!

所以,“凱旋歸來”被一些人說是錯的是從邏輯事理和語法規範上來說的,但這個成語卻能一直被人們準確運用,那就約定俗成為正確的了!


旅途寫意


我倒覺得“凱旋而歸”的用法不僅可以接受,甚至還是滿不錯的用法。

批評者說其重複,問題是四字詞語裡通過重複而強調的多了去了,形如AABB式的詞語大都如此。為啥獨凱旋而歸不行?

記得45年前讀高中時,語文老師曾反覆強調過:“語言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當時理解不深甚至還有點將信將疑。越到後來,越覺得老師的當年話很有道理。

像網絡用語“喜大普奔”,我覺得就是一個非常非常成功的創造。僅用四個漢字,就把喜從天降、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這些詞語中如此豐富的內涵給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還能朗朗上口。真是位天才。只是非常遺憾,網上搜索過多次,至今也沒查到這“始作俑者”是哪位。但本人還是想向這位佚名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食古不化、抱殘守缺者,似乎永遠也不會接受與時俱進的理念的。並非專家的話就一定是對的。


子彥隨侃


我是艾佳,我來回答。

說“凱旋而歸”的用法錯誤的同學,肯定是將“旋”字理解為歸來之意,認為二者都代表回來,意思表達上重複了,所以說它的用法錯誤。

我之前的看法也是如此,尤其是初識它、認為它表達重複後,每每聽到或看到有人如此說,都覺得很彆扭,都想馬上糾正其錯誤。


其實不然。


下面,我從“旋”字詞義、古今用法兩方面進行分析,如此說法究竟是對是錯。


“旋”字詞義

通過對《國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中關於“旋”的解讀,“旋”字大致可概括為三個詞義:


1.\t轉動;

2.\t回、歸;

3.\t立即、隨即。


“凱旋”二字作為漢語詞彙,意指被派出去的軍隊、組織、機構或人員圓滿地完成任務後載譽歸來。那麼,“旋”字究竟做何解呢?


  • 若為轉動之意,那麼凱旋即為勝利並轉換方向,需要表達迴歸之意還要加上“而歸”二字。

如:

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說文》
旋入雷淵。——《楚辭•招魂》。注:“旋,轉也。”
旋式正綦。——《史記•日者列傳》。索隱:“旋,轉也。”
鯢旋之潘為淵。——《列子•黃帝》。注:“旋,謂盤旋也。”


  • 若為回、歸之意,那麼表達即為勝利且迴歸,不需再加而歸即可完美表達意思。

如:

旋,還也。——《小爾雅》
旋,回也。——《字林》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李白《寄東魯二稚子》


  • 若為立即、隨即,那麼與不久相似,亦需“而歸”二字。

如:

憔悴孤虛,旋生旋滅。——《天演論•察變》
黠鼠伺我側,乍去旋來歸。——清• 張際亮《石亭》
旋改為滿。——宋• 洪邁《容齋續筆》
旋刻之。——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古今用法

南朝•宋•謝靈運《撰徵賦》:“願關鄴之遄清,遲華鑾之凱旋。”
唐•宋之問《軍中人日登高贈房明府》詩:"聞道凱旋乘騎入,看君走馬見芳菲。"
唐•易靜 《全唐五代詞•卷二 易靜詞•兵要望江南》:"軍營內,地上或生黃。照得敵人兵與馬,凱旋歸國長威光。天下舉宮商。"

宋•黃庭堅 《奉次斌老送癭木棋局八韻》:"背城儻借一,觀我凱旋歸。"
宋•王銍 《默記》:"平手殺五人,擒得者二十餘人,全火併獲,凱旋歸邑。"
宋•普慈蘊聞禪師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 卷第二十四》:"行看尊丈節使。立大功凱旋而歸。"
明朝程允升的《幼學瓊林•武職》:戰勝而回,謂之凱旋;戰敗而走,謂之敗北。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近因沿途俱系海疆凱旋船隻,不能迅速前行。"
徐志摩 《夜》:"阿加孟龍打破了屈次奄,奪回了海倫,現在凱旋迴雅典了,希臘的人氏呀,大家快來歡呼呀!-- 阿加孟龍,王中的王!"
朱自清 《白種人--上帝的驕子》:"伸了臉之後,便又若無其事的,始終不發一言--在沉默中得著勝利,凱旋而去。"
巴金 《給一個敬愛的友人》:"真正的戰士倘使不能凱旋而歸,就應該戰死在陣地上。"


由此可見,"凱旋"初為動詞,意指"戰勝而回",可表返回的過程或途中的某一位置;後語法化為名詞,可表"勝利"義。"凱旋"本身已經演化出名詞的詞性且虛化了動詞中"歸來"的含義而僅保留了"勝利"之義,所以說,有一些人認為此詞用法錯誤,是不準確的。


艾佳之城


你好,很高興能收到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


四字成語“凱旋而歸”其實本身就是個“病句”,之所以說病句想來很多人都能明白,先來說“凱旋”二字本就是勝利之後歸來的意思,漢語解釋中“旋”字就是歸來、返回之意,接著在用“歸”字,就顯得重複囉嗦了,因而是一個常見的“病句”。 


現在事實上“凱旋”二字作為漢語詞彙,一般泛指被派出去的軍隊、組織、機構或人圓滿地完成所上級指派的任務後載譽歸來。凱:可理解為勝利之意;旋-歸來。現指被派出去的軍隊、組織、機構或人圓滿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務後載譽歸來,所以用“凱旋而歸”可以更加強調的完成任務的出色及之後喜悅的心情。


向經典致敬者


凱,原指奏凱,取勝奏曲,旋,取勝歸來之意,凱旋與而歸合用,在漢語語法上屬語義重複,當是病句。

與此類似的也有一些,如過度酗酒、相互廝打等。


老李是我呀


凱旋的旋就是歸家之意,重複了。


李沐梓2020


鎧鉉兒歸……也…………請您品味其中的滋味……


神盾66329789909


凱旋而歸一詞出自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徵賦》:“願關鄴之遄清,遲華鑾之凱旋。其在用法上爭議頗多。雖然“凱旋而歸”及其類似的用法自古有之,但是現代學者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旋”本身已經具有“歸來”的含義,因此“凱旋而歸”的說法是詞義重複,應當視為一種錯誤用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