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 反躬自省——一线教师话国培

将一帘浅浅的“学子”梦,装进行囊,携着秋日的暖阳,伴着清爽的微凉,我们几位初中语文教师随着朝天国培参培团队一行,再次相聚在诗意的甜城——内江,完成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学习。

见贤思齐 反躬自省——一线教师话国培

名师荟萃谈真理,技艺妙绝显神通。


在整整十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们各自身怀“绝技”,他们用深入浅出的案例和凝炼生动的语言揭示出语言文字的密码、诠释着语文教育的真谛,让我们每一个人无不畅游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享受着作为语文教师的幸福与骄傲,掂量着语文人应具有怎样的文化知识和思想底蕴。

  • 生命语文,唤醒内在情感。

“生命语文”首创者、全国名师、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熊芳芳老师深刻地为我们诠释了“生命语文”的内涵:即教师焕发生命意识,充分挖掘、还原、开发文本课程的丰富内涵,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升华师生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形成人文、多元、丰富、深刻的情感与思想的语文教育。也就是说“生命语文”倡导唤醒人的情感,注重学生内在体验,正如熊芳芳老师说:“对文字的感觉不应停留于字面意思,只有当它唤起内心的某些情感或联想时,才算是领悟到了文字的真味。”我姑且把它理解为我们平时所提到的“情感共鸣。”即“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感”,“情感既是一种生命,也是一种吸引力”,因而她认为“感情是审美的核心”,在咂磨那些语言文字时,我们只有引领学生以内在的情感去体察文字中蕴含的情思,才能触到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滋养心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养提高。熊芳芳老师强调:“学语文,靠的是情感的温度、信念的纯度、思想的深度。”那么,语文老师是不是更应该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观察力呢?

见贤思齐 反躬自省——一线教师话国培

熊老师,作为“生命语文”的领军人物,不仅向我们阐释了“生命语文”的内涵和意义,还用实际课例《去年那树》、《蓝石头》、《买油翁》与《西游记》等篇目,给我们传授了实现“生命语文”的课堂实践技巧和手段,并以梁实秋的散文《鸟》的公开授课,让观众们切身感受到了生命语文的活力与熊老师的教育魅力。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我们当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察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当前学生最怕的就是做阅读题,其阅读水平令人喟叹,语文老师更是束手无策。此现状用王保兵老师的话来总结,就是:望而生畏,深恶痛嫉,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但在王老师看来,如何在短时间里走出这种困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得分率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他指出:阅读有“法”可依,有“律”可循,有“分”可抓。

王老师认为:首先要认识知识与逻辑的关系,也就是说,语文老师要重视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又是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形成的。

其次要建构现代文阅读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包括:文体知识及考点梳理;答题知识与答题模式。

其中他结合各地区考题案例,并从熟悉常规术语,熟悉常规作用,掌握方法和模式等方面重点向我们讲解了他独特地现代文阅读迎考策略。(见具体课件)并鼓励大家要进行模拟训练和不断总结。

见贤思齐 反躬自省——一线教师话国培

如果说保兵老师给我们语文老师传送的是语文迎考法典,那么上海市静安区教科院的冯渊老师,站在命题者的高度,对于四川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试卷的述评以及对南北试卷的分析,更给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如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和答题技巧指点了迷津。冯老师从词语的拼音及书写等语文知识的积累到现代文阅读、作文的命题等语言的运用,无不用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各地区各类型考题的优劣,他通过对广元、巴中、遂宁、达州等几个地区的中考语文试题的比较,指出语文基础试题应抽样,讲究灵活性,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特别指出对于学术届有争论的知识点都不应该作检测的内容,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的“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试题”的命题过于死板呆滞,为此,冯渊老师提供了温州等地的精妙考题为例,让学员们深刻地明白:科学合理的考题设置,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学生们语文的综合素养,而考题的命制也就决定了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走向。所以,语文老师更要学会思考,尤其在命制考题时要摒弃一些无效的检测,多进行高效训练。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唯有把握命题规律、紧扣时代特征,才能进行有效性教学。

见贤思齐 反躬自省——一线教师话国培


  • 文以载道,需深谙其旨。

作家写文,要么记事,要么言情,要么释理,总之,那些选入学生教材作为范文阅读的文章,我想,总是承载了某种启迪人以思想或明白何以做人的道理的,因而我们教学生学文,前提是自己要熟读甚至研读文本,深刻揣摩作者赋予文本的内涵乃至于编者编载文本的意图,然后确定授人“鱼”,琢磨授人以“渔”。在这方面,来自川师大李华平教授、山东师大的潘庆玉教授在专题讲座中以课为例,给我们作了生动的文本解读示范。

见贤思齐 反躬自省——一线教师话国培

李华平老师的经典文本解读案例:

(一)用意图揭示法理解 ,如《背影》:李老师认为应抓住首段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的关键词“不相见”来理解为什么不相见。是“不能够”,还是“不愿意”?是“不肯”,还是“不好意思”?是“父亲不见我”还是我“不好意思”见父亲?于是他让我们品读末尾一段找答案:“但最近的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其中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一句可知,是因为“我的不好”,是“我”愧对父亲,所以“不相见”是“我不好意思见”。于是时隔2年,读到父亲的来信,再想起父亲一路走来的辛酸与不易,泪如泉涌,于是作者怀着对年老的父亲深深地愧疚与怜惜之情,写下了感动几代人的佳作。李老师说,父亲的来信更是颇令人玩味:“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里,父亲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李老师让我们要抓住语言的矛盾处:“平安”与“大去之期不远矣”,再加上一个“惟”字,不难看出父亲意在表达对儿子的想念,只是有些含蓄罢了。李老师得出一个结论:言语与言语的交换实际上是意图与意图的交换。

(二)解读文本不等于解读生活,如《老王》:李老师指出,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时,往往注重分析的是老王有多么的不幸和作者有多么的善良,然后落脚点在于:我们关注生活中像老王一样的不幸运的人。其实不然,他认为文章处处着意在写自己对老王是多么的不屑以及他们的距离感:“闲话”的是无关紧要的事,“据说”所了解的是漠不关心的事,用钱打发老王的“感恩”,得知老王的死也是无意间地“听说”,……由此可见,“我”平时对老王是极不关心和不在意的,从而深刻地揭示出“我”愧怍的原因。李老师强调,作者杨绛在行文构思时,是在刻意夸大“我”与老王之间的距离,使“愧怍”更加摄人心魄,从而道出文章的思想内涵:提醒社会有责任真正地关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通过这个案例,李老师要我们,不能把解读文本等同于解读生活,……

潘庆玉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更是魔高一丈,下面就我对一些案例地肤浅整理与大家分享: (一)古诗《草》的片段教学:在理解“野火烧不尽”这句时,潘老师聚焦了画面背后的情感体验: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被大火灼烧的野草,想象成在浓烟中逃窜的小动物,想象死寂的灰烬,体会被焚烧的绝望、无助和痛苦。而这一切过去后,春风徐徐吹来,大地又氤氲出绿色,然后再让学生从“春风吹又生”中体会草的顽强生命力,不但容易深刻而且经久不忘,这就是潘老师抓住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感的教育! (二)《背影》的教学案例:潘老师先让学生在描写背影的文字中去找修辞手法,学生自然是“望文兴叹”,找不着。这时老师相机出示白描概念,然后再用名家对该文中白描手法的评价来加深学生对白描的认识。由于学生经历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白描的掌握是深入骨髓的,恐怕是永生不忘了。我想,这就是致力于知识活力的教育吧! (三)《湖心亭看雪》片段教学案例:潘老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写雪景的时,有这样的对话:“诗人当时在哪里?”“船上。”“在船上为什么看到的是‘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呢?”“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呢?”,不言而喻,学生自然会想到,这时还有一个张岱在天上。老师顺势而为:“‘超然物外,天人合一’说的就是这翻境界了吧。”如此教学,无不叫绝!这正体现的是潘老师嵌实虚拟现实的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

见贤思齐 反躬自省——一线教师话国培

观摩聆听二位大师的分析,我开始深思,我的课堂教学仅就内容而言是何其的肤浅,这肤浅源自于自己对文本的浅表理解,对教学内容的定位欠缺深度探究,过分依赖教参,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文本的真实研读者,深入研究者,再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就会别有一番风景呢。


  • 揭秘文字面纱,欣赏文学之趣。

高尔基说:语言是构成文学第一要素。

见贤思齐 反躬自省——一线教师话国培

潘庆玉老师也说:语文教育应当开启语言作为符号的惊异力量,唤醒人自身的创造精神和意志自由,激发人们对未知世界和神秘事物的渴望。

重庆市教科院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陈家尧老师在讲座中,分别从“情味”、“理味”、“文化味”、“张力”、“新颖”、“畅达”、“色彩”、“节奏”、“声韵”等九个方面讲述了语言的九味。(见具体案例)

韩军老师在解读《孔乙己》和《故乡》这两篇小说时,对文字的品味更是有独到的见解:

他由 《孔乙己》中的“羼水”等词语挖掘出社会的“凉薄”,再由孔乙己反复要老板“温一碗酒”读出孔乙己要的是“温暖”,再由孔乙己教小二写“茴香豆”,体会到鲁迅意在呼吁“人们要回到诗书的故乡”,……这样的理解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近乎有些不合常理,但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大师们对文字的品味、对文本的解读不但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独特而深刻。

在《故乡》一文中,韩军老师抓住反复出现的“月亮”“银项圈”、“蔚蓝的天空”等语言的品味,最终落角在一个“望”字上,读出鲁迅在本篇小说中要寄寓的深意:有月就有“望”,有“望”就有“希望”……这些理解,简直让人耳目一新。

从他们阐释的道理中,我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作者写文,无一例外都是借助文字来表情达意的,我们要读懂一篇文章,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或者“比作者更好的理解作者”,就是要去反复地揣摩那些言语的味道,对语言有着敏锐的感知力,才能够去发现深藏于文字背后的奥妙之处,才算得上文学欣赏。正如陈家尧老师说:

把文化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修养;

把文化变成一种尊重他人的善良;

把文化变成一种无需提醒的自律;

把文化变成一种没有约束的自由。


  • 根植于阅读,抵达灵魂深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看来 ,阅读永远是获取知识面最为廉价的方法,没有之一!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他们前卫的教育理念和艺术的教育方法,无不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每抛出一个道理,总有一定的依据作支撑,或来自名家名言,或来自经典著作,让你心悦诚服。熊芳芳老师的名言引用,可谓信手拈来,潘庆玉老师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完全建立在心理学认知理论基础之上,让大家赞口不绝,而陈家尧,李华平等老师在讲解教学案例时,可谓是引经据典,左右逢源,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装“一桶水”已远远不符合当今时代语文老师的要求了,我们必须做源头活水,不断更新,才能与时俱进。同时,我们不但要自己读书,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读书。在这方面,重庆二十九中的吴莲子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很好的引导学生读书的经验:“确定阅读内容——教授阅读方法——创作课内外阅读卡片——小蚂蚁平台(互动平台)交流——读书成果交流会——撰写小论文”。在吴老师的分享过程中,我开始反思我们平常的不足之处:规定学生阅读的量少,缺少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阅读,没有阅读成果反馈。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要趁文化回归生活的契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我剖析,将阅读课有效地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正如熊芳芳老师的警告:不要把课本当作整个世界,应该把世界当作课本。唯有如此,我们自己在飞向宽阔的大海时,才能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天空。

做一个心灵丰富,内心高雅的人,唯阅读也。

且行且学,且学且思,做好我们自己。

学习之余,总有同行者慨叹:我们越来越迷茫了,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老师了。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感慨,甚至每出门学习一次,都觉得是一次精神的煎熬,都是一次深深的愧怍:愧怍自己知识浅薄,为光阴荏苒己无所为而煎熬。然而冷静沉思,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优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断总结自己的优点,说不定也是经验,若能再借他人之长,来弥补自己知不足,就是最大的进步。所以我最想用刘永康教授的讲座来与大家共免:

在课程目标上:偏离“整合统一性”不可取;

在教学关系上,片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责任不应该;

在教学方法上,否定接受学习,夸大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作用是无知;

在教学手段上,过分强调与依赖多媒体,实属荒唐;

在教学评价上,避免有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最好能看看他讲座的具体内容,我认为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导向,尤其是评价者该看看)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如果在学习中,我们能抱着如此的态度,我相信,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会学有所长,才有所累,德有所增,虽不及至善,终有所获。

见贤思齐 反躬自省——一线教师话国培

总之,组织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能通过培训得以开阔眼界,提升自我,实属荣幸,只因自己愚钝,不能将大师们的交给的知识经验内化为己有。只尽自己所能,把一些肤浅的体会归纳一二,谨呈给身边的同事同仁,若能带给你些许的影响,便是对我莫大的关照。


采桑子•再话国培

内江国培数天,

两点一线辗转。

讲座交流谈经验,

反思教学肤浅。

笔记案例若干,

涵咏道理心田。

蹉跎教坛数十年,

回望课堂实践。

(马 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