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泥腿子”27年的“文化夢”

宿遷網訊(記者 孫軍賢)“這文化市場精品屋今年五六月即可投入運營,屆時我們擺攤再也不怕颳風下雨了,而且門前經營,樓上居住,這樣商住一體的市場,真的很不錯。”4月20日上午,村民劉先生指著自己購買的宿城區王官集鎮文化市場精品屋高興不已。現場一名個頭不高的中年男子,正在指揮工人進行牆面粉刷。他就是宿城區王官集鎮牛劉圩村7組的王聿振。

一个“泥腿子”27年的“文化梦”

蘇北農民文化宮

上世紀九十年代,王官集鎮依託土建、裝潢兩大傳統產業,異軍突起,名聲大噪,一大批農民朋友轉戰全國各地。高中畢業後便外出創業的王聿振,足跡遍佈全國各地。如今從事建築行業,多年的辛苦打拼,讓王聿振腰包鼓了起來。富起來的王聿振卻時刻牽掛家鄉,特別是在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方面,27年來更是不遺餘力。

1993年,致富後的王聿振回到老家發現,村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文化生活仍十分單調。他萌生了建設一座多功能的文化娛樂場所供村民有地方參加文化娛樂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想法。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後,歷時1年多時間,一座嶄新的建築群拔地而起。王聿振給這座小樓掛上了農民文化宮的牌子。當時的淮陰市副市長姜映梅前來剪綵,並現場頒發“江蘇省文明新星”牌匾。打球、健身、看書、跳舞……農民文化宮內每天歡聲笑語,熱鬧非凡。王聿振看在眼裡,樂在心頭,他覺得自己花這18萬元值。一年後,他便將農民文化宮移交給了村裡管理,供村民無償使用。

王聿振從小就對項羽非常仰慕。從事裝潢業期間,在全國各地奔走,他發現沛縣有劉邦蠟像館,安徽和縣有霸王祠,為什麼項羽的出生地卻沒有一座紀念項羽的場所呢?於是從1981年開始,他找機會到全國各地項羽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考察、收集資料,並構想在家鄉自建一座項王蠟像館,要把關於項羽的精彩故事以蠟像形式栩栩如生地還原,讓宿遷人為家鄉曾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2001年11月23日,他在徵得相關部門同意後,在項王故里東側建項王蠟像館。為建蠟像館,王聿振傾其所有,賣掉了車,賣掉了市中心的一套商品房,王聿振先後投資了400萬元。建成後的項羽蠟像館,與毗鄰的項王故里相得益彰。

光陰荏苒,一晃20多年過去。每次回老家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那座人聲鼎沸的農民文化宮,因年久失修已黯然失色時,王聿振總是悵然若失。出資重建農民文化宮的想法又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2018年9月,歷時5個多月重建後的農民文化宮重現了昔日輝煌。王聿振又在農民文化宮前面加上了2個字“蘇北”。蘇北農民文化宮上下兩層共16間房子,有閱覽室、書畫創作展覽室、民間收藏室、棋牌室、檯球室、影劇院等共8個廳。2個民間收藏室內除擺放著犁、播種機等解放前的農具,還有織布機、紡織機、馬車、風箱等老物件,為村民們留住鄉愁記憶。在蘇北農民文化宮建成投入使用後不久,王聿振又著手準備建設二期工程,在院內建設古城牆2000米,荷花池內點綴曲徑虹橋、水榭亭臺等休閒景觀,在院子西側建農業科技園,準備開發成鄉村旅遊景點。王聿振打算逐步發展壯大牛劉圩村的蘇北農民文化宮,要將蘇北農民文化宮成為宿遷市一條亮麗的文化旅遊風景線。

“柳琴戲是宿遷本土戲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王官集人喜愛和會唱柳琴戲的人很多。成立柳琴劇團,就是想把這些柳琴戲愛好者聚起來,讓他們有地方創作、排練,表演給周邊群眾看。”2018年11月30日,蘇北農民文化宮柳琴劇團揭牌成立。隨後劇團走進全鎮各個村進行巡演,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家鄉戲曲。

如今,為改善王官集鎮花鳥市場經營環境,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王聿振又投資200萬元建設文化市場精品屋,將室外的佔道經營轉到2000平方米的室內經營,極大地提升了該鎮花鳥市場經營管理水平。

要為家鄉父老提供一個文化場所,為豐富鄉村農民文化生活盡一份力,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出一份力,王聿振正在兌現自己的鄉村文化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