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不長,多數跟土壤有關,土壤改良這麼做

土壤是作物生長的載體,健康的土壤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其中蘊涵的水、肥、氣、熱比例,既適應於作物的生長,也有利於土壤中各種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動,並在一定的範圍內,對惡劣的環境具有抵抗能力,對外來的有害物質具有分解和緩衝能力,因此健康土壤具有物質代謝、能量轉化和信息傳導功能。健壯的作物只能來自於健康的土壤,生產上如果只使用土壤而不加以維護,其理化性質就會出現問題,得“土壤病”。健康的土壤是作物抵禦病害的根本前提,只要土壤存在問題,病害就會不間斷髮生,因此應從構建、維持健康土壤方面提高作物抵抗病原物能力,減少各類土傳病害等疑難病害的發生。

為了高產,人們往土壤中投入大量化肥、農藥、激素,但現在不僅病害越來越重,果實口感也差,貯存期短,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下面列舉幾條常見到的因為土壤不健康引發的問題:

1、草莓移栽上半個多月,一直不見長,拔出來看根系,還是栽上時候那樣,沒有生出新根,根系也開始發黑。原來當地土壤鹽漬化嚴重,根系泡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怎麼能發出健康的新根呢?這樣一直髮不出新根,苗子很快就出現死棵。

2、種植人參的都知道,人參對土壤要求比價高,所以現在種人參的都很少用化肥了,用生物有機肥和動物糞便居多。現在很多種人參的都用玉米地改種,像威海的西洋參地前茬多種植花生,玉米和花生地化肥投入過大,改種之前土壤改良不到位,人參和西洋參常出現鏽腐病、根腐病、莖基腐病等土傳病害。有些地上部看著葉片長的還行,可挖出來時候發現地下塊莖爛的就剩幾根鬚了。人參種植成本高,風險大,國家對中藥材農殘檢測又很嚴格,改良土壤是重中之重。

3、番茄大面積黃葉、卷葉,葉片皺縮伸展不開,找不到蟲害,也排除病毒因素。地裡鋪滿青苔,土壤酸化、板結嚴重,根系生長在這樣不透氣、酸化的土壤裡,新根生長慢,吸水吸肥能力受限,新葉營養供應不足,葉片就展不開,皺縮。

4、桃樹缺鐵黃化在鹼性土壤中更易發生,鹼性土壤中因氫氧化鐵、氫氧化錳發生沉澱而出現植物缺鐵和缺錳的症狀。很多農戶反饋葉面缺鐵後噴施鐵肥不見效,或者見效後很快又復發黃化,葉面噴施只能短暫一時補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黃化還會復發,要想根治還得從土壤入手。

5、重茬蠶豆死棵嚴重。作物都有自毒現象,即根系會把自身產生的毒素排到土壤,常年種植單一作物,毒素累積達到一定量會對根系生長產生毒害。一旦出現死棵,傳染性很快,用藥控制效果也很微弱。而且常年連作作物一直對某些元素吸收過量,有的元素在土壤中累積,營養元素不均衡,植株長勢弱。

如何改良土壤,培養健康土壤呢?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減少化肥投入,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底肥施足。如果之前土壤存在問題,在施底肥時候可配合施用土壤調理劑-奧農樂,奧農樂-菌、枯草芽孢桿菌等8種有益微生物,經發酵而成的中草藥微生物菌劑,實測活菌量可達47億/克。可疏鬆土壤,調節土壤酸鹼性,增加有益菌數量,減少有害菌,提高土壤肥力。

2、土壤板結、酸化、鹽漬化的,在生長期衝施腐殖酸鉀-肥爾特樂和地力旺,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透氣性,每茬衝施4-5次,改良土壤酸鹼性,調節土壤pH值,通過改善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促進根系健康生長。腐殖酸鉀分子量大,配合微生物菌劑一起用起到分解腐殖酸鉀、提高土壤疏鬆度、增加有益菌的作用。對於已經出現症狀的,可以衝施礦源礦源黃腐酸鉀,通過直接刺激作物生長、促生根讓植株生長健壯。礦源黃腐酸鉀分子量小,可直接被吸收無需通過光合作用轉換。衝施7天后可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