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將欲得之,必先給之;坦誠相待,不分彼此

一位禪師到一個富翁家做客。

富翁抱怨自己,交不到朋友。

禪師和富翁聊了一會,瞭解了富翁的心態,就指了指窗戶,那裡窗簾拉得嚴嚴實實。

富翁疑惑,於是禪師說道:“如果你想要別人看進來,為什麼還需要窗簾?而如果你不要別人看,幹嘛需要窗戶?”富翁若有所思,問道:“那麼我應該怎麼做?”

禪師說:“你應該先把窗戶打開,讓別人有看進來的機會,這樣你才有交到朋友的可能。”

有一句話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將欲得之,必先給之。”

其實人和人之間,都是相互的。

你敞開了大門,別人才能走進來。反之,你若拒人於千里之外,他人也會疏遠和冷落你。你若給到了別人關懷,別人才會給到你善待。你若給人以假意和套路,別人定還你無情和絕情。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將欲得之,必先給之;坦誠相待,不分彼此

01

智者搭橋,愚者築牆。

在這個世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也沒有人可以獨立的存在。

於宇宙來說,人類是命運共同體。於萬物來說,每個人都存在有千絲萬縷和盤根錯節的聯繫。

所以做人做事,不必過分計較。

因為你給別人搭橋,是方便自己過路。但如果你給別人築牆,恰恰是堵了自己的路。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時的大將。當時,兩人有一些個人誤會和恩怨,關係很僵。

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李光弼得知這個消息後,非常怕郭子儀公報私仇,藉故殺他。

可誰知郭子儀卻向皇帝極力舉薦他,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的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郭子儀大為感動,於是他不負所托,在七年之間奮力打了許多勝仗,同時也幫郭子儀分擔了作戰壓力。後來朝廷敘功,兩人都一起受封,不分伯仲。

在《論語》裡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其實真正的聰明人,懂得給自己結善友,廣善緣,最終讓自己的路,越走越開闊,越走越順遂。

邵康節是宋朝大哲學家。他與當時的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表兄弟,同時和蘇東坡有往來。但二程和蘇東坡的關係,一向不和睦。

有一次,邵康節病得很重時,程顥、程頤二弟兄在病榻前照顧。這時蘇東坡來探病,程氏二兄將他拒之門外。躺在病床上的邵康節,此時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他就舉起一雙手,比劃成一個缺口的樣子。程氏二兄弟疑惑。不久,邵康節喘過一口氣來,說:“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好讓後來的人走走。”說完,他就嚥氣了。

有一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其實在做人的底線和原則外,我們都不應該樹敵太多,這既是給自己設障,找麻煩,也容易斷自己的後路。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將欲得之,必先給之;坦誠相待,不分彼此

02

你對我有恩,我必對你有義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還有禍兮旦福。”

當你得意之時,不可待人太過,做事太絕。在你失意時,別人才肯心慈手軟,留你三分餘地。

相反,你若太過心狠手辣,太過咄咄逼人,不肯給別人留幾分後路,最終只會將自己逼上絕路。

公元405年,東晉北府兵將領劉毅大敗對手桓蔚,桓蔚落荒而逃,逃進了牛牧寺,請求在寺中躲避一下,寺僧釋昌出於出家人的慈悲心,便將桓蔚藏了起來,使他躲過了追兵的搜查,撿了一條命。

後來,劉毅得知了事情經過,怒不可遏,下令將寺僧釋昌斬首,眾位僧人苦苦哀求,求劉毅放過釋昌一馬,但心狠手辣的劉毅絲毫沒有寬容之心,十分堅決地把釋昌殺掉了。

公元412年,劉毅與劉裕交戰,結果被殺得大敗,他在深夜騎馬奔逃,眼見著後面的追兵就要追上自己了,慌不擇路,竟然也逃進了牛牧寺。寺僧見有人闖了進來,便連忙向外趕他,他哀求僧人允許他躲避一下追兵。

僧人們堅決不同意說:“幾年前,我們寺裡的釋昌法師因為救了一個被官兵追捕的人,被一個叫劉毅的將軍殺掉了,這次,我們是再也不敢收留任何人了!”說完,便將劉毅轟了出去,把寺門關上了。劉毅走投無路,眼看著追兵就要衝到近前了,長嘆天亡我也,便自縊了。

在《菜根譚》裡有言:“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其實為人處世,不必太絕對。有時,當你把他人逼狠了,當你處於劣勢時,就會嚐到自己種下的惡果。有時,當你把事做絕了,當你處於險境時,就會發現自己無路可退,也無人幫襯。其實許多時刻,你對他人的態度,常常是他人回敬你的態度。

所以在你處於高峰時,給他人留點後路。在你遭殃遇難時,別人才會給你留一絲退路。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將欲得之,必先給之;坦誠相待,不分彼此

03

你對我不仁,我必對你不義

有這樣一則故事,商鞅在秦國主張變法,受到秦王重用。商鞅覺得自己作為遠赴秦國的異國人士能夠得到如此賞識,必須得好好表現。此時,秦國讓他帶兵攻打魏國。商鞅志得意滿,率領大軍開赴前線,魏國派公子卬帶兵拒敵。兩軍相遇,商鞅得知對方將領是公子卬,頓時計上心來。

因為商鞅在魏國時,和公子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商鞅打算利用兩人過去的交情,假意投降,然後置於死地。商鞅派人對公子卬說咱們兄弟之間的關係至厚,怎麼忍心相互廝殺呢!不如這樣,我們互相回去遊說君王,相互退兵!

公子卬雖有些顧慮,但依舊念著昔日的舊情,於是答應兩個人約定某個時間共同退兵!

此時,商鞅再派人來對公子卬說到,兄弟,咱們此時退兵回國,不知道何日再能相見,我想和你敘一敘!公子卬答應了,魏國其他將領苦勸,公子卬不聽,非要和兄弟商鞅敘舊,於是去參加了這場猝不及防的鴻門宴!

商鞅在聚餐之時,抓住了公子卬,立下大功一件。可想而知,當時公子卬內心對商鞅的失望有多大。

秦孝公死後,秦惠王上臺,覺得商鞅這件事做的不仗義,想通過這件事情對商鞅治罪,這樣秦惠王就能立於道德上的不敗之地。商鞅害怕了,帶著自己的母親及親屬來到魏國以尋求庇護。

鄴令襄疵因為公子卬之事而不接納商鞅!最終商鞅在秦國,落得了一個不好的下場。

其實,許多時刻,我們對人不仁不義,假情假意,看似得到了眼前的好處,但長遠來看,是害了自己一輩子。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當你利用他人的真心時,最終得到的是他人對你的失望和絕望。當你利用他人的善良時,最終得到的是自己的冷漠和險惡所帶來的孤立無援和自食其果。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將欲得之,必先給之;坦誠相待,不分彼此

04

人和人,永遠都是相互的。

在《易經》裡有言: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其實人和人之間,不彼此傷害,就不會有災害。

在《曾國藩傳》裡有言:“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為愚也。”

一個人肯吃虧,真心去厚待他人,才可能得到別人同樣的對待。反之,一個人總是處處去算計別人,最終會害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