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獲得奧斯卡獎的《寄生蟲》,這些韓國電影也是你不能錯過的


除了獲得奧斯卡獎的《寄生蟲》,這些韓國電影也是你不能錯過的


從2014年第一部《新世界》開始,因為某些機緣巧合,與韓國電影結下了緣分。這幾年下來,大大小小的,出名的、無名的,拿獎的、被禁的,陸陸續續看了不下300部韓國電影。


隨著《寄生蟲》一舉奪下今年的奧斯卡獎,成為了最流行的話題。韓國開始進入到大眾視野,很多人在看過之後都對韓國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實除了《寄生蟲》,這些年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韓國電影,下面請聽我細細道來。



第一部就是上面提到的《新世界》——韓國版的《無間道》,只不過充斥了當時覺得嚴重超標的血腥鏡頭(後來發現與其他幾部比較,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了),劇情不透漏了,但是整部電影前後刷過三遍,每次都覺得是這類電影中最精彩的,尤其是整部電影的去標籤化,好人壞人,惡人狠人,你在電影前半段建立起來的人物標籤,隨著劇情在後面一點點的脫落和反轉。


而最後一分鐘,鏡頭裡的李政宰和黃政民又更加深了一個層次讓觀眾認識了真正的兄弟情義(與之相比較的是小時候看到陳小春在古惑仔裡從澳門回來幫助鄭伊健那一剎那,表現的兄弟情就有點弱暴了,當然那時無論電影還是觀眾都還很年輕,所以可以被原諒)。


如果說《新世界》展現了韓國電影中的暴力美學,那麼《黃海》就又深入了一層,讓暴力碾碎了每一顆柔軟的心。


電影中普通得掉渣的延邊出租司機,為了尋找在韓國打工的老婆,被絞肉機般的各種勢力爭鬥引到了各種血與火的邊緣,殘酷的現實和永遠到不了的黃海幻境,交織在一起,前一分鐘給了主人公與觀眾一個小小的希望,後一秒鐘又把狠狠擊碎。


哪怕是強大血腥到金允石飾演的人販子那樣,用一根大棒骨就可以擊殺刺殺者,哪怕冷血的像他情婦那樣,對屠殺早已司空見慣,面無表情地處理遍佈血跡的現場,最終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掙扎著生存到最後——人生只不過是一場修羅道

韓國電影中另外一種暴力,就是它的真實。說實話,來源於真實女童與弱勢群體的性侵案件改變的《熔爐》《素媛》是讓人們很難鼓起勇氣去點擊播放按鈕的兩部電影。


一碗麵就可以帶來的歲月靜好裡,讓人們無法找到任何一個場景、任何一個陪伴、任何一個氛圍去面對殘忍到極點的真實。但是關於這兩部電影的背景、情節、內容、評價、深思都是一個喜歡看韓國電影的人無法視而不見的。


無論電影電視劇,對於真實案件的改編與演繹也都是全世界喜聞樂見的主題,韓國也不例外。


著名的華城連環殺人案被無數次搬上銀幕,但是卻始終沒有任何一部可以超越《殺人回憶》。哪怕是備受好評的《信號》,力度、敘事、深度等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還有源自李炯浩被誘拐事件的《那傢伙的聲音》、展現釜山黑社會有組織犯罪的《與犯罪的戰爭:壞傢伙的全盛時代》《孩子們》講述的青蛙少年失蹤案、描述因為警方不力而引發殺人事件的《追擊者》以及將暴力通過復仇女性之手實施出來的《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


韓國社會存在的上訴時效終結、貪腐、臃腫的行政體系、黑社會等種種問題,這些全部都被韓國導演們嫁接上了暴力的外衣,一股腦地展現了出來。


烏托邦


《老男孩》是任何想要了解韓國電影的人都無法錯過的一部電影。


看似有些荒誕的開篇,一切都看似與我們熟悉的世界那麼遙遠。復仇的男主角像住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裡的基督山伯爵,帶著你的心願,步步為營,鍛鍊、謀劃、脫離、面對敵人手刃而後快之。


可是,當我們用男主角的視角遇見了那個小姑娘,我們和他都認為這會是又一個飽含暖意,殺手裡昂與瑪蒂爾達故事的時候,情節像鏡子中的畫皮一樣,一層一層脫落,原來你才是那個被複仇的對象,而復仇的方式讓人頭皮發麻,那個姑娘是他女兒(類似親手埋葬自己女兒的電影還有《可不饒恕》)。


好在導演和編劇還是有一絲憐憫之心的,他們把《老男孩》構建在一個烏托邦的世界裡,讓殘忍與悲劇與觀眾擁有的現實生活保留著最後的安全距離。與之


相似的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傢伙——金基德,他的電影永遠是讓人汗毛倒立,比如《聖殤》《收件人不詳》《空房間》等等,怪誕的敘事方式,光影異常的運用,歇斯底里的鏡頭語言,就像一個精神病人眼中看到的這個世界,誇張、偏激、殘忍、不合常理但是卻總有某一個或幾個角度是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正常人都無法觀察到的,而這些都是人們不願承認且不能迴避的事實。


同樣被冠以虛構題材的電影還有幾部,比如輕鬆又有創意的《率性而活》;比如讓深陷生老病死、嬉笑怒罵的小人物與軍隊都無法解決的怪獸進行搏鬥的

《漢江怪物》;比如用漫畫手手法去描述北韓特務生活的《隱秘與偉大》;比如讓人忍俊不禁又有啟迪意義,模仿《荒島餘生》的《金氏漂流記》,只不過電影中讓男主角迴歸最原始狀態且一直堅持下來的是一碗炸醬麵。


韓國電影總是這樣經常通過一些強烈又有點無厘頭的反差去展開故事,但是無論是故事本身還是描述手法都很少讓人覺得突兀不自然,反而你會隨著情節忘掉屬於你的現實世界,而變成烏托邦的一員。


編劇、戲骨、導演


除了內容與題材,一部好看的電影必然離不開人的因素,這包括了好的編劇、好的演員和好的導演。


好的編劇可以帶來一個好的故事,而好的故事是一部電影的前提,像

《恐怖直播》中河正宇扮演的男主播,恐怖分子通過電話要挾,情況越來越惡化,黑幕越挖越多,編劇的筆下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情節隨之發生,最關鍵的是這些特殊的遭遇都看似那麼合理,一點也不突兀,這就是一個好編劇的作用,告訴你一個你沒聽說過沒見過沒遇到過的神奇故事,滿足你獵奇心理的同時,還能讓你覺得真實合理。


至今為止,韓國電影電視劇中最好的編劇,我認為是《請回答1988》的編劇李有靜,她同時也是幾部超高人氣評分的真人秀綜藝節目的編劇,比如《花樣爺爺》、《花樣姐姐》《新西遊記》。


一部常年霸佔韓劇榜冠軍寶座的《請回答1988》,整部劇裡沒有一個壞人,全是好人好事的故事裡,通過幾個年輕人的幾年青春期,將幾家人的故事和一段韓國曆史上前後交接的時代娓娓道來,不緊張但卻牢牢抓住觀眾的心和胃口,不緩慢但可以把親情友情愛情混雜著社會觀念、家庭倫理、個人價值觀這些很容易就變成假大空的主題,生龍活虎地熬成了一碗香氣襲人材料豐富的大醬湯。


其他幾部接近但也並沒有超越《請回答1988》的好故事還有《秘密森林》(帶來了一位天生情感殘缺的檢察官)、《監獄醫生》(用醫療知識利用監獄和保外就醫充當槓桿撬動政商兩界的醫學版"哪吒")以及同樣與監獄為背景《機智牢房生活》(主角變成了帶著天使光環的超級棒球運動員)。


當擁有了一個好故事,一部好電影還需要能夠承載角色的一眾演員。


戲骨這個詞近幾年來有點被過度使用了,但是當你在韓國電影電視劇裡面總能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你剛要說這不是某某某部戲裡的誰誰誰嗎?這種熟悉感就會被這些演員向你展現新的一面所替代。


比如《新世界》裡面飾演黑幫老大接班人候選人之一的樸聖雄,一個人坐在未建好的大樓中,面對著幾十甚至上百個來取自己性命的打手時,知道自己活不成了,但還是依舊霸氣外漏且平添了幾分優雅的那個微笑,如此的惟妙惟肖。可是當你打開《火星生活》,這張熟悉的面孔掛在了刑警班長的身上,一邊是生硬但卻溫暖的老大哥形象,一邊是邊追逃犯邊與逃犯互吐口水的可愛大叔,你分明已經忘記了那個黑社會大哥,相信這就是真正的樸聖雄。


同檔次可以稱之為戲骨的韓國演員還有崔岷植(當然!人家是影帝!)、成東日、金成鈞(本來已經被大家變態殺手標籤化的傢伙出演了《請回答1988》之後,就徹底在大眾心裡也位列仙班了)、馬東錫(大塊頭倒是有點標籤化的意思,但是當你看過《與犯罪的戰爭:壞傢伙的全盛時代》中那個身材魁梧但永遠窩囊廢狀態的"妹夫"時,相信你的看法一定會被改變)。


當然,戲骨之王的位置自然是留給宋康昊的,關於他不用多說,看到他那張典型的韓國大餅大叔臉,相信沒幾個人會說沒見過,但是在他飾演的角色裡,掃奸除惡的(《殺人回憶》)、窘迫生存的(《漢江怪物》)、大義凌然(《辯護人》)或者卑躬屈膝(《寄生蟲》)的,沒有哪一個你會給他貼上標籤,以至於到了最後,你會有這麼個疑問:這個大叔真實樣子是啥樣子的?


最後的讚譽是留給導演們的,不得不承認韓國導演是非常擅長利用鏡頭語言的,像《蒙太奇》中不停穿插和閃回的情節,導演在時間線上面的埋伏刺激著觀眾的腎上腺素,類似的還有《我是殺人犯》等。


最為推崇的依然是《請回答1988》,在那裡,鏡頭裡播放的《英雄本色》致敬著80年代的香港電影(畢竟那是亞洲黑社會題材電影的先驅),少年棋盤上的殘局(還原李昌鎬當年的著名一戰),甚至包括富有的一家人吃黃花魚橋段的設置……情節裡處處透著精巧的設計,沒有花燈和望樓,鏡頭裡的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子,只要觀眾聚精會神些,你會發現那裡有著類似長安盛世般的絢麗多彩。


殺死永恆


韓國電影中,總會有幾個不變的主題。


首先,朝韓問題是很多矛盾的根源,所以你能看到同一個民族的撕裂感,宗族兄弟被兩個超級大國在1945年人為的用一條線隔成了咫尺天涯,從此越走越遠。


其次,80年代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鉅變和陣痛,讓財閥與平民成為了天平的兩端,而左右其中平衡上下的永遠是黑社會和檢察官。


最後社會的種種問題,比如環保(《漢江怪物》)、弱勢群體(《金氏漂流記》《熔爐》)、親情愛情(這就太多了,但還是《請回答1988》展現得最好)。

這些主題都是這個社會存在的東西,它們從始至終都在那裡,好的壞的,都是人心的顯現,光怪陸離的世界,物慾橫流的當代,溫情脈脈的回憶,都是現實永恆的構件,而那群韓國電影人用血腥、想象力、暴力、童話和專業精神,試圖告訴人們,不,這些有可能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它是,那,請讓我來殺死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