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令人大跌眼鏡,不可思議或者說戲劇化的戰爭呢?

樂樂94792


戰場上,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出其不意又是上中之上。


如果撇開道德、政治因素,看待歷史中的戰爭,常常會覺得:戰爭也是美學,智力美學。

美人計誰都能使,美馬計你行嗎?


安史之亂戰場上,最出彩的兩位將軍莫過於郭子儀和李光弼。


李光弼是史思明的剋星。兩人一個挖坑一個跳,配合度相當高。太原保衛戰中,李光弼的地道挖到了史思明大營裡去了,史思明當時的心情一定是崩潰的。


到了河陽之戰,李光弼又給史思明挖了一個坑。他竟然想到了用美馬計,這種腦洞,真的是前無古人,後面也沒有來者了。


在騎兵部隊,馬既是戰具,也是口糧,所以戰馬的待遇是相當高的。史思明每天都讓士兵遛著一千多匹戰馬,到河邊洗澡。這些膘肥馬壯的戰馬,都落在李光弼眼底,李光弼是胡人,他也很懂馬!


於是,他讓部下帶著五百匹母馬也到河邊去洗澡。隔著一條河,史思明的公馬們看到對面的母馬,心情激盪,就這麼趟過來了。既然來了就別走了唄,李光弼也不客氣,麻利地把這些馬趕回軍營。


謝謝史將軍贈馬之恩喲!



史將軍表示非常生氣。


那些鐵索連船的人,都不看《三國演義》的嗎?


大家都記得,《三國演義》裡,龐統向曹操獻連環計,鐵索連船,船連起來方便,燒起來就更方便了。於是就有了中國人心中必有的名場面:火燒赤壁。



不過就在羅貫中生活的明朝,還發生過幾次鐵索連船烏龍事件。


1363年,朱元璋和程友諒在鄱陽湖大戰。當時程友諒有數百艘的樓船。這些船多牛呢?樓高三層,每層上面都能跑馬。朱元璋的明軍20萬人,程友諒的漢軍65萬人。原本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


可是程友諒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鐵索連船。明史記載:


友諒集鉅艦,連鎖為陣,太祖兵不能仰攻,連戰三日,幾殆。已,東北風起,乃縱火焚友諒舟,其弟友仁等皆燒死。

有意思的是,程友諒有個謀士叫施耐庵,施耐庵的師傅叫羅貫中。大哥,說你什麼好呢?



這事兒到這兒還沒完,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造反,還是在鄱陽湖,他還是作出了和程友諒一樣的選擇:鐵索連船。負責鎮壓的哲學家王守仁,沒有什麼廢話,直接給了他一把火。


這把火不燒,都對不起羅貫中。


你看,如果歷史真的給人什麼教訓,那就是:人類永遠不吸取任何教訓。


月夜歸舟


戰爭,本來是非常嚴肅甚至殘酷的事情。但古代也有堪稱戲劇化的戰爭。

下面我說兩個因為一碗羊肉湯而引發的戰爭失敗和滅國。

一、少給駕車者一碗羊湯,導致將領兵敗被俘

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春天,鄭國公子歸生受楚莊王指使,興兵攻打宋國。宋國右師華元、司寇樂呂率軍在大棘 (今河南睢縣南 ) 與鄭軍對峙。

大戰在即,華元為了鼓舞士氣,下令殺羊設酒犒賞三軍。

但不知是疏忽還是別的原因,華元惟獨沒有給自己的戰車馭手羊斟分羊肉。羊斟甚為不滿,但並沒有當場發作。

次日開戰,志在必得的華元命令羊斟把戰車駛向鄭軍兵力薄弱的部位,懷恨在心的羊

斟卻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意思就是說,昨天分羊肉的事你做主,今日趕車的事你得聽我的。

說完這話,羊斟便揚鞭驅馬,將戰車駛進鄭軍主力陣列,宋軍首領一下子就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

鄭軍一擁而上,華元只得束手就擒。

失去了主帥的宋軍頓時大亂,被鄭軍打得一敗塗地,樂呂戰死,損失戰車四百六十乘,被俘二百五十人,割左耳以獻戰功一百人。

幾年之後,宋國用一百乘戰車和四百匹駿馬才把華元贖了回來。

佔盡天時地利的宋軍因為一碗羊肉,就稀裡糊塗地輸了一場很有把握的戰爭,失在了人和。

二、少給卿大夫一碗羊湯,導致國家覆亡

到了戰國末期,有個小國叫中山國,中山國的國君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重蹈了華元的覆轍,後果更嚴重。

中山國君有一次大宴群臣,上一大鍋羊湯時,讓人把湯給客人分下去。但是沒計算好量,人多湯少,輪到司馬子期面前時,羊湯已經分完了,司馬子期沒有喝到羊湯。

司馬子期認為,國君這是公然羞辱自己。

於是他來了個“裸辭”,轉身投奔楚國去了。

司馬子期遊說楚王,發兵攻打中山國。

中山國因為太小,戰國七雄都沒有認真對待它,真要打它,早就滅了。這不,中山國一下就被楚國滅了。

中山國君在逃亡途中感慨:“我因為一碗羊湯而丟了國家啊。”

結束語:

據現在的歷史資料看,第一個故事是真實發生的。

第二個故事出自《戰國策·中山策》,這裡存在著很多漏洞,應該是假的。

首先,中山國與楚國不接壤。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大概就在今天的保定、北京、天津、滄州這一片,這個位置處於趙、齊、燕三國之間,而楚國則在韓、魏、宋三國以南。兩國一北一南,互不接壤。

其次,中山國與楚國素來沒有大的糾紛,楚國不可能發兵越過他國去滅了中山國。再說韓、魏、宋、齊、趙,哪個國家也不可能同意楚國大軍過境。

史實中的中山國有前後兩次被滅國的經歷,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07年,被魏國所滅。後來復國了,但到公元前296年,又被野心勃勃的趙武靈王給滅國了。這次就徹底滅了,沒能再復國。

兩碗羊湯,導致一個失敗、一個被滅國,教訓深刻。居高位者應該懂得尊重下屬,尤其是在眾人面前,要照顧好下屬的尊嚴和麵子。

在等級森嚴的體系裡,上級公開給下屬的東西就是一種賞賜,賞罰分明才是合理的。無緣無故地在大庭廣眾面前剝奪一個下屬的賞賜,的確是件嚴重的事情。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贊評轉+關注!


凌煙閣論史


要論不可思議的戰爭,土木堡之戰肯定算一個。土木堡之戰,明英宗被俘虜,純屬“沒事找抽型”的。


明英宗是9歲登基的,當時無法管理朝政,由太后張氏代為管理。太后張氏是非常有能力的,打擊外戚和宦官很有一手,而且知人善用,和賢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一起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


過了幾年,三楊相繼去世,太后駕崩,年輕的明英宗開始親政。也不知道是逆反心理還是什麼原因,明英宗特別寵信曾被太后多次打壓的宦官王振。



明英宗親政不久,瓦剌犯邊,王振就使勁攛掇年輕氣盛的明英宗御駕親征。當時京都並沒有多少兵力,不適合皇帝御駕親征,朝堂上大臣紛紛勸阻。可明英宗非是不聽,堅持把京都周圍的軍隊拼拼湊湊,總共湊齊了二十萬大軍,卻號稱有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結果在大同附近遭遇了“自然災害”:大雨傾盆,連續下了好幾天。路上屍橫遍野,明英宗一看見這麼多屍體就害怕了,想要撤軍。



決定撤軍你就趕緊走啊!明英宗偏不!


王振在明英宗決定撤軍後,又開始“作妖”了。因為從大同回京都有兩條路,一條是他們來時的路,另一條可以“順路”路過王振的故鄉——蔚州,王振勸說:“咱們帶著大軍可以繞路回京,就當是巡視領地,展示大國雄威來了,讓百姓們見識見識我們的兵力,增強對朝廷的信心。”明英宗欣然同意,帶著大軍優哉遊哉地繞道去蔚州。王振建議明英宗繞道蔚州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要顯擺一下。當再大的官也沒有皇上親自來他的故鄉更有面兒呀。


繞道也行,你倒是一條路走下去,趕緊回京啊!明英宗偏不!


到了蔚州,王振“長完臉”之後發現,這要是二十萬大軍都在蔚州走一趟,那蔚州的莊稼不都完了嗎?故鄉的人還能念他的好嗎?於是,又勸明英宗再次回到原來的道路撤軍。明英宗再次應允!就在這外敵入侵,馬上打到家門口的時候,明英宗帶著二十萬大軍優哉遊哉地轉了一個圈。


在明英宗按原路返回撤軍沒多久,就被瓦剌在土木堡追上了,二十萬大軍沒有保住明英宗,他被俘虜了。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無論你的地位高還是低,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記住這個教訓吧——“no 作 no die”!


(注:本文中對話細節為推測)


木易八未


淝水之戰絕對算得上最戲劇化的,東晉以8萬人大敗前秦80萬大軍,不但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過程更是不可思議!

戰爭原因

公元376年,前秦皇帝苻堅統一了長江以北,當時的長江以南是東晉王朝,東晉王朝士族之間齷蹉不斷。苻堅趁著軍威正盛,覺得是個吞併東晉,建立大一統的好機會。

眼看前秦與東晉的戰爭不可避免,東晉謝氏家族極力穩定朝堂,並親自挑選人員組建和訓練北府兵,戰鬥力極為強悍,積極準備迎戰。

淝水之戰

公元378年,苻堅親率117萬大軍南侵,東晉由謝安統領全局,積極應對,雙方多次爆發戰鬥,始終無法徹底擊潰對方。

公元383年,雙方在淝水流域展開決戰,前秦皇帝坐擁80萬大軍,東晉由謝安之侄謝玄率領精銳的北府兵8萬人應敵。

戲劇化戰爭

當時謝玄主動出擊,與前秦軍隊在淝水兩岸對峙,於是雙方約定決戰。東晉開始渡河,有人向苻堅建議將軍隊佈置在河畔,事先做好準備,在東晉軍渡河後迅速出擊,可以大概率獲勝。而苻堅認為,東晉軍渡河過程中出擊更好,於是命令前秦軍隊後撤,結果東晉軍突然渡河突擊,一舉擊潰了前秦軍。前秦軍被斬殺70餘萬人,可以說全軍覆沒,“草木皆兵”的故事也來源於此。

戰爭結果

此戰之後,東晉王朝穩定了局勢和長江以南地區,與北方長期保持對峙狀態。而前秦卻陷入內亂,鮮卑族崛起,兩年後苻堅被殺,前秦滅亡。


隱愚者


諸葛亮唱空城計算不算?


響噹噹的一顆小鋼豆


大棘之戰。

大棘在現在河南省柘城縣安平鎮一帶。

公園前607年,鄭國討伐宋國,宋國大將元華帶兵迎戰。

為鼓舞士氣,元華殺羊犒賞部下。巧的是,元華的車伕沒有分到羊肉。

大戰開始,車伕對元華說,指揮軍隊你說了算,但這戰車去哪我說了算,咱們各自為政吧。講完,竟然直接駕車把元華帶到了敵方陣營。致使元華被俘,宋國軍隊大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忽視身邊的小人物,他可能會讓你栽個大跟頭。


微山秋水


諸神之戰啊!沒有比這個更不可思議和戲劇性的了。

瑪雅文明,中華文明,亞特蘭蒂斯文明都記載了相同的事兒。

誰能再舉一個比這個牛逼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