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令人大跌眼镜,不可思议或者说戏剧化的战争呢?

乐乐94792


战场上,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出其不意又是上中之上。


如果撇开道德、政治因素,看待历史中的战争,常常会觉得:战争也是美学,智力美学。

美人计谁都能使,美马计你行吗?


安史之乱战场上,最出彩的两位将军莫过于郭子仪和李光弼。


李光弼是史思明的克星。两人一个挖坑一个跳,配合度相当高。太原保卫战中,李光弼的地道挖到了史思明大营里去了,史思明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崩溃的。


到了河阳之战,李光弼又给史思明挖了一个坑。他竟然想到了用美马计,这种脑洞,真的是前无古人,后面也没有来者了。


在骑兵部队,马既是战具,也是口粮,所以战马的待遇是相当高的。史思明每天都让士兵遛着一千多匹战马,到河边洗澡。这些膘肥马壮的战马,都落在李光弼眼底,李光弼是胡人,他也很懂马!


于是,他让部下带着五百匹母马也到河边去洗澡。隔着一条河,史思明的公马们看到对面的母马,心情激荡,就这么趟过来了。既然来了就别走了呗,李光弼也不客气,麻利地把这些马赶回军营。


谢谢史将军赠马之恩哟!



史将军表示非常生气。


那些铁索连船的人,都不看《三国演义》的吗?


大家都记得,《三国演义》里,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铁索连船,船连起来方便,烧起来就更方便了。于是就有了中国人心中必有的名场面:火烧赤壁。



不过就在罗贯中生活的明朝,还发生过几次铁索连船乌龙事件。


1363年,朱元璋和程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当时程友谅有数百艘的楼船。这些船多牛呢?楼高三层,每层上面都能跑马。朱元璋的明军20万人,程友谅的汉军65万人。原本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可是程友谅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铁索连船。明史记载:


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

有意思的是,程友谅有个谋士叫施耐庵,施耐庵的师傅叫罗贯中。大哥,说你什么好呢?



这事儿到这儿还没完,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造反,还是在鄱阳湖,他还是作出了和程友谅一样的选择:铁索连船。负责镇压的哲学家王守仁,没有什么废话,直接给了他一把火。


这把火不烧,都对不起罗贯中。


你看,如果历史真的给人什么教训,那就是:人类永远不吸取任何教训。


月夜归舟


战争,本来是非常严肃甚至残酷的事情。但古代也有堪称戏剧化的战争。

下面我说两个因为一碗羊肉汤而引发的战争失败和灭国。

一、少给驾车者一碗羊汤,导致将领兵败被俘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国公子归生受楚庄王指使,兴兵攻打宋国。宋国右师华元、司寇乐吕率军在大棘 (今河南睢县南 ) 与郑军对峙。

大战在即,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下令杀羊设酒犒赏三军。

但不知是疏忽还是别的原因,华元惟独没有给自己的战车驭手羊斟分羊肉。羊斟甚为不满,但并没有当场发作。

次日开战,志在必得的华元命令羊斟把战车驶向郑军兵力薄弱的部位,怀恨在心的羊

斟却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就是说,昨天分羊肉的事你做主,今日赶车的事你得听我的。

说完这话,羊斟便扬鞭驱马,将战车驶进郑军主力阵列,宋军首领一下子就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郑军一拥而上,华元只得束手就擒。

失去了主帅的宋军顿时大乱,被郑军打得一败涂地,乐吕战死,损失战车四百六十乘,被俘二百五十人,割左耳以献战功一百人。

几年之后,宋国用一百乘战车和四百匹骏马才把华元赎了回来。

占尽天时地利的宋军因为一碗羊肉,就稀里糊涂地输了一场很有把握的战争,失在了人和。

二、少给卿大夫一碗羊汤,导致国家覆亡

到了战国末期,有个小国叫中山国,中山国的国君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重蹈了华元的覆辙,后果更严重。

中山国君有一次大宴群臣,上一大锅羊汤时,让人把汤给客人分下去。但是没计算好量,人多汤少,轮到司马子期面前时,羊汤已经分完了,司马子期没有喝到羊汤。

司马子期认为,国君这是公然羞辱自己。

于是他来了个“裸辞”,转身投奔楚国去了。

司马子期游说楚王,发兵攻打中山国。

中山国因为太小,战国七雄都没有认真对待它,真要打它,早就灭了。这不,中山国一下就被楚国灭了。

中山国君在逃亡途中感慨:“我因为一碗羊汤而丢了国家啊。”

结束语:

据现在的历史资料看,第一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

第二个故事出自《战国策·中山策》,这里存在着很多漏洞,应该是假的。

首先,中山国与楚国不接壤。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大概就在今天的保定、北京、天津、沧州这一片,这个位置处于赵、齐、燕三国之间,而楚国则在韩、魏、宋三国以南。两国一北一南,互不接壤。

其次,中山国与楚国素来没有大的纠纷,楚国不可能发兵越过他国去灭了中山国。再说韩、魏、宋、齐、赵,哪个国家也不可能同意楚国大军过境。

史实中的中山国有前后两次被灭国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07年,被魏国所灭。后来复国了,但到公元前296年,又被野心勃勃的赵武灵王给灭国了。这次就彻底灭了,没能再复国。

两碗羊汤,导致一个失败、一个被灭国,教训深刻。居高位者应该懂得尊重下属,尤其是在众人面前,要照顾好下属的尊严和面子。

在等级森严的体系里,上级公开给下属的东西就是一种赏赐,赏罚分明才是合理的。无缘无故地在大庭广众面前剥夺一个下属的赏赐,的确是件严重的事情。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凌烟阁论史


要论不可思议的战争,土木堡之战肯定算一个。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俘虏,纯属“没事找抽型”的。


明英宗是9岁登基的,当时无法管理朝政,由太后张氏代为管理。太后张氏是非常有能力的,打击外戚和宦官很有一手,而且知人善用,和贤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一起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


过了几年,三杨相继去世,太后驾崩,年轻的明英宗开始亲政。也不知道是逆反心理还是什么原因,明英宗特别宠信曾被太后多次打压的宦官王振。



明英宗亲政不久,瓦剌犯边,王振就使劲撺掇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御驾亲征。当时京都并没有多少兵力,不适合皇帝御驾亲征,朝堂上大臣纷纷劝阻。可明英宗非是不听,坚持把京都周围的军队拼拼凑凑,总共凑齐了二十万大军,却号称有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结果在大同附近遭遇了“自然灾害”:大雨倾盆,连续下了好几天。路上尸横遍野,明英宗一看见这么多尸体就害怕了,想要撤军。



决定撤军你就赶紧走啊!明英宗偏不!


王振在明英宗决定撤军后,又开始“作妖”了。因为从大同回京都有两条路,一条是他们来时的路,另一条可以“顺路”路过王振的故乡——蔚州,王振劝说:“咱们带着大军可以绕路回京,就当是巡视领地,展示大国雄威来了,让百姓们见识见识我们的兵力,增强对朝廷的信心。”明英宗欣然同意,带着大军优哉游哉地绕道去蔚州。王振建议明英宗绕道蔚州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显摆一下。当再大的官也没有皇上亲自来他的故乡更有面儿呀。


绕道也行,你倒是一条路走下去,赶紧回京啊!明英宗偏不!


到了蔚州,王振“长完脸”之后发现,这要是二十万大军都在蔚州走一趟,那蔚州的庄稼不都完了吗?故乡的人还能念他的好吗?于是,又劝明英宗再次回到原来的道路撤军。明英宗再次应允!就在这外敌入侵,马上打到家门口的时候,明英宗带着二十万大军优哉游哉地转了一个圈。


在明英宗按原路返回撤军没多久,就被瓦剌在土木堡追上了,二十万大军没有保住明英宗,他被俘虏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你的地位高还是低,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记住这个教训吧——“no 作 no die”!


(注:本文中对话细节为推测)


木易八未


淝水之战绝对算得上最戏剧化的,东晋以8万人大败前秦80万大军,不但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过程更是不可思议!

战争原因

公元376年,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长江以北,当时的长江以南是东晋王朝,东晋王朝士族之间龌蹉不断。苻坚趁着军威正盛,觉得是个吞并东晋,建立大一统的好机会。

眼看前秦与东晋的战争不可避免,东晋谢氏家族极力稳定朝堂,并亲自挑选人员组建和训练北府兵,战斗力极为强悍,积极准备迎战。

淝水之战

公元378年,苻坚亲率117万大军南侵,东晋由谢安统领全局,积极应对,双方多次爆发战斗,始终无法彻底击溃对方。

公元383年,双方在淝水流域展开决战,前秦皇帝坐拥80万大军,东晋由谢安之侄谢玄率领精锐的北府兵8万人应敌。

戏剧化战争

当时谢玄主动出击,与前秦军队在淝水两岸对峙,于是双方约定决战。东晋开始渡河,有人向苻坚建议将军队布置在河畔,事先做好准备,在东晋军渡河后迅速出击,可以大概率获胜。而苻坚认为,东晋军渡河过程中出击更好,于是命令前秦军队后撤,结果东晋军突然渡河突击,一举击溃了前秦军。前秦军被斩杀70余万人,可以说全军覆没,“草木皆兵”的故事也来源于此。

战争结果

此战之后,东晋王朝稳定了局势和长江以南地区,与北方长期保持对峙状态。而前秦却陷入内乱,鲜卑族崛起,两年后苻坚被杀,前秦灭亡。


隐愚者


诸葛亮唱空城计算不算?


响当当的一颗小钢豆


大棘之战。

大棘在现在河南省柘城县安平镇一带。

公园前607年,郑国讨伐宋国,宋国大将元华带兵迎战。

为鼓舞士气,元华杀羊犒赏部下。巧的是,元华的车夫没有分到羊肉。

大战开始,车夫对元华说,指挥军队你说了算,但这战车去哪我说了算,咱们各自为政吧。讲完,竟然直接驾车把元华带到了敌方阵营。致使元华被俘,宋国军队大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忽视身边的小人物,他可能会让你栽个大跟头。


微山秋水


诸神之战啊!没有比这个更不可思议和戏剧性的了。

玛雅文明,中华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都记载了相同的事儿。

谁能再举一个比这个牛逼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