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與思維導圖相似的概念

幾個與思維導圖相似的概念

在思維導圖的培訓時,往往發現有的學員在容易混淆幾個與思維導圖相似的思維工具,比喻思維導圖、思維圖、概念圖、頭腦風暴等,現將這四個思維工具的不同含義和來源進行區分.

1、 思維導圖(Mind Map)—又叫心智圖(臺灣),是由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記憶力之父、世界大腦先生東尼博.贊先生(Tony Buzan)於1974年創立和發明的,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被喻為“大腦的瑞士軍刀”和“大腦的使用說明書”。思維導圖有六個要素——中心主題、分支、關鍵詞、顏色、圖片、結構。在向學員講解什麼是思維導圖的時候,不能從中文字面“思”“維”“導”“圖”上去解釋,因為“思維導圖”是外來詞“Mind Map”翻譯而來。

幾個與思維導圖相似的概念

2、八大思維圖式法(Thinking Map)。Thinking Map 我們從英文的字面上去理解是——思考圖,或思維圖,有也人把它翻譯為思維地圖,也有老師翻譯為“思維圖式法”。Thinking Map是由美國思維教育家 David Hyerle 博士於1988年提出的概念。David Hyerle 博士總結了八種思維圖式法,主要用於開發低齡孩子的圖形思考能力,有的人將這8種思維圖式法誤稱為8種類型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Mind Map)與思維圖式法(Thinking Map)是兩個不同國家和兩個不同的時代的人提出的兩個不同概念,並且用途也不一樣的圖形思考工具。思維導圖是英國教育家、心理學家、世界大腦先生東尼博贊先生(Tony Buzan )於1974年提出。思維圖(Thinking Map)與思維導圖(Mind Map)中文字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可是概念大不相同。思維導圖只有一箇中心主題。而思維圖(Thinking Map )可以有多箇中心。他們之間的價值和作用就不在這裡作評論。八大思維圖示法被部分人用作低齡孩子的思維開發和整理工具。

幾個與思維導圖相似的概念

3、概念圖

概念圖是正式誕生於1972年,是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諾瓦克博士(Novak & Gowin)提出的,概念圖也叫做概念地圖,概念圖的直接目的是表徵知識,也是用於學習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視覺化的工具,概念圖是以認知心理學的有意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強調的是新舊知識的連接。因此有人把概念圖看成是思維導圖的孿生兄弟。概念圖是用節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的關係,兩個概念通過連接詞形成一個命題。概念圖是網狀結構,思維導圖是發散性結構。概念圖在梳理和表徵複雜的概念的關係優於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在整理思維、激發思維方面優於概念圖,概念圖比較多用於學科中。將思維導圖與概念圖在學科中有機的結合使用可以彌補相互之間的不足。在2017年9月於北京師範大學召開的“2017年亞太地區概念圖大會”時,有十多個國家的概念圖研究專家出席大會,概念圖這個視覺化的思維工具在學科學習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二者的區別可以參考下面的思維導圖,概念圖在學科中的具體應用在這裡不做詳細的解答。

幾個與思維導圖相似的概念

4、頭腦風暴

很多次在我提到思維導圖的發散性思維時候,就有人說我知道了,就是“頭腦風暴”。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維工具。所謂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學上的用語,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而言的,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產生很多離奇的想法。而現在則成為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的代名詞,其目的在於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頭腦風暴法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於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發表的一種激發性思維的方法。現在頭腦風暴往往用來企業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思維發散很重要,如果沒有一個合理正確的組織流程和系統,創新就形成難上加難。用思維導圖來實現頭腦風暴的過程是一種有機的組合,能夠清晰的將發散所得的思維進行分類和整理,提高頭腦風暴的效力。

幾個與思維導圖相似的概念

5、思維導圖與概念圖的區別

幾個與思維導圖相似的概念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