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在我國古代,有一些比較著名的天文類書籍,比如宋朝天文學家蘇頌的介紹一些天文觀測儀器的《新儀象法要》,清朝有根據璣衡撫辰儀等天文儀器測量3083顆恆星座標位置的《儀象考成》,等等。這些書名中都有"儀象"兩字,在介紹渾儀的時候說過,儀象分別指的是不同的儀器,儀指的是觀測天象的儀器,而象則是模擬天象的儀器。

我們以前可能接觸過"渾天儀"這個詞,有人會把渾儀與渾天儀搞混,以為指的是同一種儀器,其實不是的。渾天儀應該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而不是單指的渾儀。

那麼渾象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儀器呢?我們接下來對渾象做一些介紹。

渾象是我國古代創造出的一種模擬天體視運動的儀器,現代我們叫做天體儀或者天球儀,而渾象就是天球儀的早期雛形。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渾象模型

渾象是將日月、28宿等天體以及赤道和黃道都繪製在一個球面上,可以讓人不受時間的限制,隨時瞭解當時的天象。比如白天可以看到當時在天空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夜晚和陰天也可以看到太陽所在的位置。利用渾象可以演示日月星辰東昇西落的時刻和方位,還能形象的說明冬夏晝夜長短的變化道理,因此,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揚雄在《法言》中提到:落下閎提出了渾天學說,鮮于妄人用渾儀來測量天體位置,而耿壽昌則演示了按照渾天說所描述的天球運動。也就是說耿壽昌在根據渾天說和在渾儀的基礎上,製造了渾象可以演示天體在天球上的運動。

我國第一架渾象大約是公元前70~50年間由耿壽昌創造的,耿壽昌在漢宣帝時任大司農中丞,曾長期觀測日月運動,發現了日月運動按照赤道度數計算的不均勻性。因為黃道和赤道有交角,日月依黃道運行,但卻是按照赤道度數測量所導致。他以"圓儀度日月行",這可能就是以渾象來度量這兩者的關係,而圓儀所指的可能就是渾象。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渾象模型

耿壽昌的渾象為一週長7.35尺(1.54米)的球體,球面上繪製了表示赤道的大圓圈,並劃分為365.25度,同時把星體標註在球面上相對的位置上。

耿壽昌建造的渾象我們已經找不到更詳細的介紹了,目前對渾象比較詳細的介紹是《隋書 天文志》中的記錄。根據記錄,渾象上刻有28宿、周天的分度以及紫微垣、中外官的星官,用來俯視日月五星在其上運行。渾象安裝在渾象六合儀的天經雙規和地渾單環內周圍用木櫃承載。渾象中穿有轉軸,軸在渾象南北極伸出。地渾單環水平放置在木櫃面上,天經雙規與地渾單環垂直相交,並固定。

這樣天經雙規就有一半在地平之上,另一半在地平之下。渾象轉軸北端穿在天經雙規的上槓孔中,端面與槓面相平,轉軸高出櫃面35又1/6度,模擬北極的高度。沿著渾象的赤道製成478個齒牙,與天輪齧合,再經有機輪連接到地轂,以驅動渾象轉動。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渾象六合儀和地櫃

上圖中的上方為渾象六合儀,是由天經雙規和地渾單環組成,雙規直徑5尺4寸7分(約162cm),厚8分(2.37cm),垂直安裝在木櫃中。單環的直徑為5尺4寸7分(約162cm),寬3寸7分(約11cm),厚1寸5分(約4.4cm),水平安裝在木櫃上。渾象安裝在六合儀中,一半在地平之上,一半在地平之下,以顯示渾象南北極的位置。

上圖中的下方為木製的地櫃,櫃內安裝有天輪,天輪與渾象上的赤道牙齧合,可以驅動渾象隨著天輪轉動。

渾象的形狀是球形,直徑為4尺5寸6.5分(約135.1cm),表面上有周天365.25度的分度線、中外官星官,總計包括246個星官,1281顆星。紫微垣在渾象北部,包括37個星官,183顆星。這兩項一共是283個星官,1464顆星。

沿著渾象的東西方向繞有黃道和赤道,28宿分佈在四方,日、月、五星各自有自己的路徑。渾象中穿有轉軸,轉軸沿南北方向安裝,赤道上有齒牙,與天輪齧合。天輪轉動,便帶動渾象轉動。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渾象球的結構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渾象球的動力及傳遞結構

渾象球的北部是紫微垣的星圖,包括37個星官,183顆星,分佈在渾象北部的上規中,用來決定天地的南北方向。北斗七星在紫微垣內,用來決定四季的早晚。

《天文志》中說:中宮。北極五星、勾陳六星,都在紫微垣中。北極五星,即北辰,是最尊貴的星官,其中的紐星,是天的轉軸。天運轉無窮盡,日月星辰交替,而極星則不移不動,所以說"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古人認為紐星就是天極,在正北,作為天心,靜止不動。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紫微垣星宿

所以,渾象的轉軸就通過紐星,紐心靜止不動,自天極向外,群星都隨著渾象轉動,自右向左旋轉,模擬天球的運動。古人說天的形狀像車上的蓋頂,就是把天極比作蓋頂的槓軸,28宿比作蓋頂上形似輪輻的蓋弓。

北斗七星,又稱作璇璣玉衡,其中魁四星稱為"璇璣",杓三星稱為"玉衡",北斗指示時節的方式是黃昏時分看杓的指向來判斷。鬥是天帝的坐車,運轉於天的中央,英明的統治者四方。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北斗七星

立冬後,杓指向亥位,自此之後,陰氣支配時節,萬物衰敗收縮,所以稱為"虛";立夏後,杓指向巳位,自此之後,陽氣支配時節,萬物繁衍茂盛,所以稱為"盈"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北斗七星及方位和節氣

除開紫微垣的星官,渾象上還有中外官星圖,包括了246個星官,1281顆星,分佈在四方,遍及整個天球,只有南極低於地平,總是隱而不現。因為在我國地區,天球南極附近的星星是看不到的,因此在渾象上也是空白。除紫微垣的天體總是現而不隱外,其餘星辰靠近太陽時就隱而不見,遠離太陽時就會出現,四季交替顯現。

古人將星官分作三種顏色來標記,出於石申的星官標為紅色,出於甘德的星官標為黑色,出於巫咸的星官標為黃色。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部分赤道附近星官

古人通過仰視星圖和俯視渾象來觀測天象,以便從中發現天意的預兆,並據此來處理實際事物。所以,帝王要面向南方來治理天下,要觀測28宿的中星情況,查看北斗的指向,順應天的時節來發布命令。

渾象的產生和發展與渾天說宇宙論的發展是直接相關的,自漢代張衡之後,一些主張渾天說的天文學家都製造過渾象。

三國時期吳國的陸績、王蕃都製造過渾象,《宋書 天文志一》中記載"漢末吳人陸績善天文,始推渾天意"又引王蕃的介紹"而陸績造渾象,其形如鳥卵。",王蕃也是一位渾天家,他認為古代渾象中圓周二分為一度太小,眾多星辰安排太過擁擠;而張衡以四分為一度又太大,轉動不便。於是他主張以三分為一度,凡周天一丈九寸五分四分之三。

另外,吳國的葛衡,南朝宋的錢樂之,南朝梁的陶弘景也都製造過渾象,這些渾象的特點是在天球中心都有一個不動的地球。

唐代著名的渾象是一行與梁令瓚製造的渾天銅儀,在開元11年製成,這是一具依靠漏水轉動的渾象,其特點是在渾象球外,還有日、月兩個輪環,也受水帶動,可顯示出日月在天球上的運動。

在宋代,渾象基本被髮展到了極致,蘇頌和韓公廉一同建造的水運儀象臺,不僅以水作為動力,還將渾象與渾儀,報時等機構整合在一起,成為古代天文儀器的巔峰之作。

目前,我們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渾象都是清代製造的,其中一臺安置於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渾象,是仿製明代渾象所制。原明代渾象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洗劫,下落不明,清政府在1903年按原比例縮半鑄造,球徑三尺,上嵌有1449顆銅釘,代表全天星星。另標有黃道、赤道、銀河等。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渾象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清代複製的明渾象

另一臺清代渾象在北京古觀象臺,是康熙年間南懷仁所造,銅球直徑2米,支架上有地平環及子午環,銅球南北極點有軸,銅球可繞極點旋轉。銅球表面刻有黃赤道、黃道十二宮及恆星,子午環及地平環上均有360度刻度。

據《清史稿 天文二 儀象》記載,這個渾象還有一個地平經弧,上有遊表,在北天極上還裝有時盤,可隨天球一起轉動,也可單獨轉動。渾象下方設有槓桿裝置,可調節渾象的角度,可演示不同緯度地點的天象。而渾象上的天體,按照亮度的不同,以大小不同的銅釘區別。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渾象

北京古觀象臺的清代渾象

渾象的發展,直接受天文學的發展影響,同時受到冶金、鑄造、機械等製作技術的影響,另外還與數學發展有關。

在我國古代,渾象與其他天文儀器一樣,是皇權的代表,是禮器的重要部分,因而受到帝王的直接控制,普通百姓是很難接觸到的。但是,渾象對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還是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