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老人星"級戰列艦

建造背景

英國

1900年的"老人星"號插畫

1895年3月,海軍造艦部主任威廉·亨利·懷特(William Henry White)將當時在英國建造的日本"富士"級戰列艦的設計提交給英國海軍部委員會,開始了"老人星"級的設計工作。

"富士"級這些以英國"君權"級為基礎的艦艇,讓日本在東亞的海軍實力顯著加強。懷特認為,中國分艦隊需要更強大的戰艦來對抗她們。他還建議,新設計能夠通過蘇伊士運河,以縮短歐洲和亞洲之間的通行時間。委員會同意了,並於5月13日再次與懷特會面,以提交他們對新戰艦的要求。兩天後,懷特將新戰艦的參數轉達給他的工作人員,並指示他們儘快準備一個合適的設計方案。新戰艦的幹舷應與“百夫長”號戰艦的幹舷相同,裝備先前的“威嚴”級戰艦的主炮組,副炮組為10門6英寸(152mm)速射炮,航速和航程與二級戰艦相同,裝甲帶厚6英寸。

英國

1899年的"老人星"號戰列艦

5月23日,懷特和他的工作人員準備了一份初步設計草圖,並提交給海軍部。該船將攜帶4門12英寸(305mm)主炮和10門6英寸副炮,排水量為13250噸(13040長噸;14610短噸)。航速18節,輸出12500馬力(9300千瓦)。他們又進一步完善設計,並演變成三個子方案:“A”、“B”和“C”。"A"將排水量略微減少到13000噸(13000長噸;14000短噸),但保持相同的武器和航速;"B"與最初的設計大體相似,但增加了兩門6英寸速射炮;“C”比“A”的排水量稍小一些,但它的副炮由8門6英寸速射炮和8門4英寸(102mm)速射炮組成。在10月初,這三個方案提交給海軍部。9日,委員會給懷特發來答覆,指示他準備一個新方案,融合"A"與"B"的裝甲佈局,採用"B"的副炮組。

1896年9月2日,在設計工作持續了將近一年後,最終獲得通過。由於魚雷炮艦“神槍手”號上的成功進行測試,委員會決定採用新的水管鍋爐。裝甲佈局也進一步修改,最終版本拋棄了裝甲帶上方較薄的側甲,以及船體尾部的列板;主炮和副炮的裝甲防護也有所減少。這些節省的噸位被用來增加前部列板和主甲板的厚度,並將四門副炮放置在裝甲炮廓內。雖然,裝甲的厚度比先前的"威嚴"級減少了很多,但是採用新的克虜伯鋼代替哈維鋼,讓防護方面減少適度。

在1896年和1897年的預算中,有六艘戰列艦按照這個新方案建造。雖然,裝甲防護並不像紙上所說的那樣薄弱,但皇家海軍對防禦能力的下降並不滿意。懷特的部門將她們視為二級戰列艦,在1896年的預算中,她們確實被歸為“改良型”戰艦。儘管如此,她們還是能與假想敵"富士"級相抗衡的,代表了海軍部對排水量和吃水限制的最大平衡。事實證明,他們完全有能力完成在中國分艦隊所承擔的任務。

英國

"老人星"級的線圖

規格參數

"老人星"級的船體總長421英尺6英寸(128.47米),垂線間長390英尺3.5英寸(118.961米),艦寬74英尺(23米)。標準吃水深度為26英尺2英寸(7.98米),滿載時為30英尺(9.1米)。標準排水量13150長噸(13360噸),滿載排水量14300長噸(14500噸)。

船上裝有兩根桅杆,每個桅杆上都有一個戰鬥桅樓,上面有輕型火炮和一具探照燈。另外四具探照燈安裝在駕駛艙旁。

全艦標準編制為682人。不過,在執行任務時,每艘船的人數也各不相同。例如,1904年,"歌利亞"號上有737人,"阿爾比翁"號則有752人。而在1912年,"復仇"號成為炮兵訓練艦時,只有400名船員。更有甚者,"阿爾比翁"號在1916年執行護衛任務時,船上剩下371人。

每艘船上都備有許多小船,包括:兩艘機動舢板船和一艘帶帆舢板船,一艘蒸汽交通艇,三艘小快艇,一艘排槳帆船,一艘捕鯨船,三艘長官艇,兩艘救生艇和一艘橡皮艇。

英國

"怨仇"號下水時的場景

動力系統

"老人星"級採用2臺三汽缸三脹式往復式蒸汽機提供動力,驅動2個向內轉動的螺旋槳。艦上有20臺貝爾維爾鍋爐提供蒸汽。她們是英國第一型裝有水管鍋爐的戰列艦,與之前的戰列艦相比,這種鍋爐以較低的能耗產生更多的動力。新的鍋爐導致採用了兩個前後排列煙囪,而不是以前經常使用的並排煙囪佈置。其可以輸出13500'馬力,航速達到18節,比"威嚴"級戰列艦還要快兩節。航速的提高主要來自水管鍋爐,與"威嚴"級的老式火管鍋爐相比,它產生了額外的1500 馬力推力。向內旋轉的螺旋槳還提高了航速,因為它們比之前使用的向外旋轉的螺旋槳,在更高的轉速下工作。

在正常情況下,船上可以儲存900長噸(910噸)煤炭,但額外的空間可用於增大儲量,戰時為1800長噸(1829噸)。該級戰艦24小時以8節的速度燃燒52長噸(53噸)的煤炭,每24小時全速燃燒336長噸(341噸)。在滿載煤炭的情況下,能以10節的巡航速度,航行4500海里。當以16.5節的速度巡航時,航程下降到2590海里。

儘管,水管鍋爐的性能顯著提高。但在戰艦的整個服役生涯中,她們都飽受各種問題的困擾。直到1902-1903年,"海洋"號的鍋爐冷凝管嚴重洩漏,才通過改裝糾正了這個問題。"怨仇"號在她的整個服役生涯中都遭受同樣的問題,這降低了她的發動機的效率。另外,向內轉動的螺旋槳在使用中也會造成問題,因為它們使低速或朝相反方向轉彎都變得十分困難,船員們不喜歡這種佈置。但無論怎樣,皇家海軍在所有之後的前無畏型戰艦上都保留了向內螺旋槳。直到1906年的"無畏"號,才又改回向外旋轉的螺旋槳上。

英國

"哥利亞"號的照片

武器裝備

"老人星"級有4門12英寸(305mm)35倍徑主炮,安裝在前後兩個炮塔中。它們安裝在圓形的炮座上,可以在整個左右射界的任意角度裝填炮彈,但必須固定在固定仰角。"老人星"號使用BIII型炮架,這和最後兩艘"威嚴"級上使用的是一樣的,而接下來的4艘軍艦則使用了新式的BIV型,"怨仇"號則使用了更新的BV型。BIII型的特點是利用一層甲板隔開炮彈和發射藥,以防止炮塔爆炸引起的火災輕易到達彈藥艙,產生災難性的爆炸。BIV型消除了這層甲板,以便獲得更高的射速。但設計師意識到這將大大增加風險,因此在BV型上恢復了這個設計。為了提高射速,維克斯公司開發了一種新的炮塔,可以在任意仰角重新裝彈,這樣就不需要回到固定仰角裝彈,大大提高了戰艦的射速。

船上使用12門6英寸40倍徑速射炮作為副炮。其中8門6英寸速射炮安裝在主甲板上,但甲板位置太低,無法給它們提供良好的射擊場所;而其他4門則安裝在更高的甲板上,並沒有遇到同樣的問題。除了10門12磅速射炮和6門3磅速射炮之外;按照當時戰列艦的慣例,她們還裝備了4具18英寸(457mm)水下魚雷管,位於靠近前後炮塔的舷側各有兩具。本來計劃在船尾的水面上方安裝第五具魚雷管,但在建造過程中被拆除。很可能是因為水上魚雷管無法得到充分的保護,如果魚雷在管內爆炸,可能會對戰艦造成嚴重損害。

英國

"海洋"號戰列艦的照片

裝甲防護

為了減輕重量,"老人星"級的水線裝甲帶從"威嚴"級的9英寸減少到6英寸。不過,克虜伯裝甲鋼在同等重量上比哈維裝甲鋼提高30%的防護力;所以,該級的裝甲防護沒有想象地那麼差。她們是自1875年的"無畏"號下水以來,英國首級採用全水線裝甲帶的戰列艦。雖然,厚度更薄,但防護更全面。出於減重的考慮,這條裝甲帶在船的兩端都減至2英寸(51mm)厚。與裝甲帶一樣,用於保護船隻的其他裝甲也很薄;裝甲帶兩端的艙壁厚度為6-10英寸(152至254mm)。

船上有兩層裝甲甲板,分別厚1英寸和2英寸(25mm和51mm),均為哈維鋼。這是英國軍艦首次安裝第二層裝甲甲板。在設計準備的時候,有傳言說法國人打算給他們最新的戰列艦裝備榴彈炮。它能以大仰角發射炮彈,越過舷側的裝甲帶,直接攻擊薄弱的甲板。不過,法國人並沒有在他們的任何一艘新戰艦上部署榴彈炮;但英國直到1920年代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時,才取消了這個設計。

主炮塔四周厚8英寸(203mm),頂部厚2英寸。主炮座的頂部厚10至12英寸,在主裝甲帶後面減少到6英寸。船上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採用了克虜伯鋼;炮廓的正面採用了6英寸的哈維鋼,側面和後部採用了2英寸的哈維鋼。她們的前部司令塔側壁採用12英寸厚的哈維鋼,而後部司令塔的側壁只有3英寸厚(76mm)。

該級在建造過程中,尤其是在新聞界,其較薄的裝甲佈局受到強烈批評。懷特公開為這一設計辯護,指出最近中日軍艦在鴨綠江戰役中的經驗表明,裝甲在保護船隻方面比在試驗場進行的試驗更有效。裝甲技術的進步保證了能為更好的武器裝備提供更多富餘的噸位。

英國

"阿爾比翁"號戰列艦在1898年的插畫

各艦簡介

"老人星"號(HMS Canopus):1897年1月4日在朴茨茅斯海軍船廠開工建造,1897年10月12日下水,1899年12月5日完工服役。1919年4月停止使用,1920年2月18t日報廢出售。造價921316英鎊。

"光榮"號(HMS Glory):1896年12月1日在伯肯黑德的凱莫爾.萊爾德船廠開工建造,1899年3月11日下水,1900年11月1日服役。1921年9月17日停止使用,1922年12月19日報廢出售。

"阿爾比翁"號(Albion):1896年12月3日在泰晤士鋼鐵與造船廠開工建造,1898年6月21日下水,1901年6月完工,1901年6月25日服役。1919年8月停止使用,1919年12月11日報廢出售。

"海洋"號(HMS Ocean):1897年2月15日在德文波特海軍船廠開工建造,1898年7月5日下水,1900年2月服役。1915年3月18日在達達尼爾海峽觸雷沉沒。

"哥利亞"號(HMS Goliath):1897年1月4日在查塔姆海軍船廠開工建造,1898年3月23日下水,1900年3月27日完工服役。1915年5月13日在赫利斯角被土耳其驅逐艦擊沉。造價920806英鎊。

"怨仇"號(HMS Vengeance):1898年8月23日在維克斯的巴羅船廠開工建造,1899年7月25日下水,1902年4月完工,1902年4月8日服役。1920年7月9日停止使用,1921年12月1日報廢出售。

英國

1910-1915年間的"光榮"號戰列艦

服役經歷

完工後,該級艦在和平時期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度過。"老人星"號早年在地中海艦隊服役,而"歌利亞"號則在1900年前往中國站。"光榮"、"阿爾比翁"號和"海洋"號於1901年-1905年加入了中國站,"怨仇"號和"老人星"號分別於1902年和1905年加入他們。1902年9月,"海洋"號遭到颱風損壞。1905年簽訂的英日同盟允許英國撤回其在東亞的大部分海軍力量,"老人星"級被召回歐洲海域。回到英國後,她們中的大多數在1905年至1907年間曾短暫服役於英吉利海峽艦隊,然後是本土艦隊和大西洋艦隊。在此期間,這些船隻在海外長期服役後也進行了大修。"歌利亞"號於1903年-1906年加入地中海艦隊,隨後分別於1906年和1907年加入海峽艦隊和本土艦隊。

1908年,"老人星"號、"光榮"號、"海洋"號和"歌利亞"號被派往地中海艦隊,在那裡一直呆到1910年結束。1908年6月13日,"怨仇"號在朴茨茅斯與商船相撞時受損。1910年11月29日,她又與商船相撞。在返回英國後,包括"老人星"號和"光榮"號在內的幾艘戰艦被降為預備役。直到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她們才再度復出。與此同時,"海洋"號再次為本土艦隊服役,但在戰爭爆發前幾乎沒有活動。對"怨仇"號來說,她從1908年起擔任次要角色,包括作為補給船和炮兵訓練船。1913年,她被調到第二艦隊第六戰列艦中隊。

英國

"老人星"號向斯佩艦隊開火的圖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老人星"級被調遣到第八戰列艦中隊服役。"老人星"號很快被派往南美站,幫助搜索在那裡的德國商業襲擊艦。她參與了搜尋德國海軍中將馬克西米利安·馮·斯佩的東亞分艦隊。由於跟不上海軍上將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爵士的巡洋艦,她錯過了1914年11月的科羅內爾戰役。在那裡,克拉多克的艦隊大部被殲滅。她停泊在斯坦利港(Port Stanley)作為防禦炮臺,在福克蘭群島戰役中首次開火,導致斯佩中斷了進攻,隨後被海軍上將多夫頓·斯圖迪的戰列巡洋艦追擊並摧毀。

戰爭開始時,"海洋"號駐紮在愛爾蘭支援一支巡洋艦中隊。但在10月份,她前往東印度群島,以護衛來自印度的部隊。在8月底護送英軍穿越比利時之前,"歌利亞"號最初在大艦隊使用的港口之一艾維灣(Loch Ewe)擔任護衛艦。隨後,她參加了針對德國東非的行動,封鎖在魯菲吉河活動的德國小巡洋艦"柯尼斯堡"號。1914年10月,"光榮"號被調往北美和西印度群島站,擔任分艦隊旗艦。1914年底,"海洋"號參加了對巴士拉的突襲。隨後,她前往埃及,和"怨仇"號一起保衛蘇伊士運河。而"阿爾比翁"號則被派往大西洋,幫助防禦德國軍艦從北海可能的突襲。1915年12月和1月,她支援了對德屬西南非洲的作戰。

1915年初,"老人星"號、"阿爾比翁"號、"海洋"號和"怨仇"號號彙集地中海,參加達達尼爾戰役。1915年3月,他們對保衛達達尼爾海峽的奧斯曼海岸防禦工事進行了炮擊,但英國和法國艦隊證明了他們無法突破海峽。在3月18日的行動中,有一艘法國和兩艘英國戰列艦沉沒,其中一艘是"海洋"號。她當時一直試圖從“不拒”號戰列艦上營救船員,這艘戰列艦觸發了水雷,最後連"海洋"號也觸雷沉沒。她的大部分船員都能疏散到附近的驅逐艦上。倖存的船隻在這些行動中多次遭到奧斯曼海岸炮的攻擊,但沒有嚴重的損壞。四月,協約國的陸軍盟軍開始登陸,揭開了加里波第戰役的序幕。"老人星"號繼續炮擊奧斯曼陣地來支援他們。這些行動包括第一次克里提亞戰役和幫助打敗奧斯曼帝國的反擊。1915年5月13日,"歌利亞"號被奧斯曼帝國驅逐艦用三條魚雷擊沉在海勒角附近的莫託灣。在她的750名船員中,有570人在事故中喪生。1915年6月,"光榮"號也前往地中海,參加此次戰役。儘管在那期間,她幾乎沒有任何行動。因為她的船員需要在岸上支持在半島上作戰的部隊。

1915年10月,"阿爾比翁"駐紮到薩洛尼卡,支持協約國通過當時中立的希臘對保加利亞的行動,但她沒有進一步的行動。1916年4月,她被調回愛爾蘭擔任護衛艦。在1918年10月,她被降為宿舍船。1916年1月,協約國結束加里波第戰役後,"老人星"號在東地中海巡邏,但也沒有進一步行動。1916年4月退役,1918年初改為宿舍船。1916年8月,"光榮"號被派往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以支持英國的盟友,保持重要的港口暢通,以便向東線運送補給。在那裡,她擔任英國北俄羅斯分艦隊的旗艦。“怨仇”號在加里波第半島的軍事行動中傷痕累累,返回英國進行整修。1915年12月,她再次前往東非,期間她支援對德屬東非的達累斯薩拉姆的攻佔。1917年,她再次回到英國並退役,此後一直擔任輔助任務直到1921年。

戰後,皇家海軍開始報廢一些船隻。1919年12月,"阿爾比翁"號報廢出售,於第二年和"老人星"號一起解體。"光榮"號於1919年返回英國退役。1920年更名為"新月"號。最終,於1922年12月賣給了拆船公司。在1921年,"怨仇"號報廢出售,於第二年就解體。

注:本文翻譯自萬維百科英文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