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的區別在哪裡

如果給以艦炮作為主要武器的水面作戰艦艇做個排行,那麼戰列艦無疑是老哥大,戰列巡洋艦就是二當家的,重巡洋艦就是老三,上述三種戰艦都是二戰時期除航母之外的主力戰艦,其主要任務是在水面交戰中以強大的艦炮火力摧毀目標(不過在二戰時期,隨著海戰模式的變化,水面炮戰的地位有所下降,主力艦之間的交戰很少出現,戰列艦大多去幹岸轟的活去了。)

二戰期間、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的區別在哪裡


二戰時期的英國“聲望”號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風帆戰艦時代,其名稱就源於風帆時代的戰列線戰術,現代戰列艦是指由1906年英國“無畏”號戰列艦開創的無畏型及超無畏型戰列艦,其最主要的特徵是採用統一口徑的重型艦炮,可以實施統一火控,同時採用蒸汽輪機推進,提升航速,配置厚重的裝甲以抵禦對方重型艦炮的轟擊。戰列艦作為海上霸主的地位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航空母艦和潛艇的崛起。在二戰時期,各國戰列艦其實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1922年《華盛頓條約》之前設計建造的舊式戰列艦,經過現代化改裝升級後繼續服役,另一類是在《華盛頓條約》簽訂後設計的新型戰列艦,在條約框架內(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406毫米)設計的通常被稱為條約型戰列艦,但條約失效後各國新造戰列艦多有超出條約規定,比如排水量7萬噸,裝備460毫米艦炮的大和級。

二戰期間、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的區別在哪裡


史上最強戰列艦: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戰列巡洋艦其實是英國海軍在20世紀初葉基於自身的戰略需求和當時的技術水準創造出的主力艦類型,是作為“裝甲巡洋艦殺手”的角色出現的,具有與戰列艦相當的噸位和火力,但航速更快。英國人的主要目的是用戰列巡洋艦打擊敵對國家海軍的裝甲巡洋艦,以保護海運線,而在主力艦交戰中擔任己方戰列艦隊的前衛或後衛。戰列巡洋艦的最大特徵就是航速快,在20世紀初葉,戰列艦的普遍航速在21節左右,而戰列巡洋艦的航速能夠達到25節以上。但是,由於當時船舶引擎技術的制約,為了提高航速只能加裝更多的鍋爐,佔用更多的重量,導致戰列巡洋艦隻能削減裝甲,因此戰列巡洋艦的裝甲防護較同期戰列艦薄弱。日德蘭海戰中,3艘英國戰巡的瞬間爆沉暴露出戰巡防護不足的弊端,同時,隨著船舶動力技術的進步,採用燃油鍋爐和新型蒸汽輪機的戰列艦在保持強大裝甲的同時也可以將航速提高到25節以上,甚至30節以上,成為性能更為均衡的高速戰列艦,這使得戰列巡洋艦逐漸消亡了,實際上在一戰後各國基本不再建造戰列巡洋艦。到二戰時期,真正的戰列巡洋艦僅有英國海軍的2艘聲望級和1艘“胡德”號(沉了2艘)。日本海軍的4艘金剛級本是戰巡,在兩次大戰間經過改裝後成為高速戰列艦(其實舷側主裝甲比一戰英國戰巡還薄,在戰時沉了3艘),此外,德國海軍的2艘沙恩霍斯特級和法國海軍的2艘敦刻爾克級也被歸為戰巡(1沉1癱2自沉),不過更多地是從作戰使命進行界定,從技術上已經與最初的戰巡概念頗有不同,更傾向於高速戰列艦。

二戰期間、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的區別在哪裡


二戰最悲催的戰列巡洋艦:英國海軍“胡德”號。

重巡洋艦這一艦種源於兩次大戰之間簽訂的《華盛頓條約》和《倫敦條約》,它並不是巡洋艦技術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由國際政治決定的技術限制下出現的艦型。《華盛頓條約》規定各國新造巡洋艦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203毫米,這種艦型被稱為條約型巡洋艦,於是各國競相建造了大批203毫米艦炮巡洋艦,競爭激烈,為了遏制這種勢頭,《倫敦條約》又限制了巡洋艦的噸位比例,同時將條約型巡洋艦區分為兩類,主炮口徑在155毫米以上的為A級巡洋艦,也就是重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5毫米(含)以下的為B級巡洋艦,即輕巡洋艦,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重巡洋艦的概念直到1930年才正式確立。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的區別僅在於口徑,與噸位、裝甲無關。

二戰期間、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的區別在哪裡


德國海軍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其標準排水量高達14000噸。

在二戰時期,區分戰列艦和重巡洋艦主要看噸位和艦炮口徑,戰列艦的噸位通常在30000噸以上,裝備283毫米口徑以上的艦炮8~10門,舷側主裝甲帶在300毫米以上。重巡洋艦的噸位通常在9000~15000噸,裝備6~10門203毫米艦炮,舷側裝甲的變化較大,早期重巡僅在要害部位敷設輕量裝甲,後期重巡加強防護,但舷側裝甲帶也基本在100~150毫米,遠遠無法抵禦戰列艦炮彈的攻擊。至於戰列巡洋艦僅限於上文提到的少數級別,它們與戰列艦的區別不是太明顯,其舷側主裝甲帶已經達到戰列艦的水平,但水平防護仍比較薄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