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市民階級的形成,給百戲雜技回到民間提供了可能,皮影戲繁榮

宋市民階級的形成,給百戲雜技回到民間提供了可能,皮影戲繁榮

北宋時期,社會安定,文風大盛、科學發展技術迅速,且領先於世界。工商業、手工業發達、經濟實力強大。在北宋的都城汴梁,產生了專門供說唱、雜技等表演的場所“瓦肆。”市民階級的形成給百戲雜技回到民間提供了可能。

宋市民階級的形成,給百戲雜技回到民間提供了可能,皮影戲繁榮

北宋張來在《續明道雜誌》中記載:“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導之。而世子甚好看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淚下,囑弄者且緩之”。此記載明確地提出了“影戲”之名,並用“弄”字描寫操縱表演,即為“耍”影人,形象地說明了影戲操作用線牽的情形。故事感人至深,令人觀看能“輒為之淚下”,也反映了北宋時影戲表演的高超技藝。

宋市民階級的形成,給百戲雜技回到民間提供了可能,皮影戲繁榮

南宋孟元老在著名的《東京夢華錄》中說:瓦肆中的技藝多種多樣,有小唱、散樂、舞旋、雜劇、穗儡、影戲表演,有說書、講史、猜謎、及雜技表演,還有相撲、蹴鞠、逗蟋蜂等體育與娛樂活動。他在《京東夢華錄》卷六寫到:“十六日……,諸門皆有官中樂棚,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遊人小兒相失,以引聚之。”

宋市民階級的形成,給百戲雜技回到民間提供了可能,皮影戲繁榮

這個“十六日,”應為元宵節,街巷熱鬧非凡,街口並設有影戲棚。在卷五中也說:“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皆是。”說明了當時的影戲演出盛況,其受人群喜愛的程度。並在“京瓦伎藝”一節收錄了各色影戲藝人的名字。吳自牧《夢梁錄》卷二十的“百戲技藝”一節中,對影戲作了更為詳實的記錄:“更有弄影戲者,汴京初以素紙雕縫,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杭城有賈四郎、王升、王閏卿等,熟於擺佈,立講無差。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蓋亦寓褒貶於其間耳。”

宋市民階級的形成,給百戲雜技回到民間提供了可能,皮影戲繁榮

這篇記載為後人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研究資料。具體說明了影戲演員的名字,話本內容的真假,尤其珍貴的是透露了三點極有價值的信息。第一,是影人的材質,宋初當為紙。其後漸用羊皮製作。第二,描述了影人造型特徵,“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看起來北未影人已經有了角色的分辨與造型的程式化、臉譜化的造型特徵,沿用至今。

宋市民階級的形成,給百戲雜技回到民間提供了可能,皮影戲繁榮

第三,說明了影戲的功能,揚善懲惡。可以看出宋代的影戲,已到了相當成熟完善的地步。影戲到兩宋,已成型為類似的近代皮影。遺憾的是,由於宋代久遠,文獻遺失,傳承難考。北宋的影戲有沒有近代的形置,有沒有燈、幕,尚無確切證據,給影戲研究者帶來了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