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財富自由之路》之四

我眼中的《財富自由之路》之四

正值國慶 70 週年,兩個好朋友的實體店試營業,一對好基友合夥開了 “Halo Cafe” 茶飲店,一個好朋友和朋友開了“Nero”珠寶主題酒吧。他們都屬於不計成本,材料要好的,逼格要上的,最重要展示出自己的風格。

之前,因為做區塊鏈創業,玩的都是虛擬經濟,小部分賺了大錢,大部分都是虧著的,即便從年初都漲了三倍,也是不夠回本的。因為一跌就是 90%,隔著好多倍才回本。

現在因為做實體創業的朋友,開始關注和了解平常不太留意的相關信息,積累一些寫作素材,有機會好好寫寫。國慶休養生息一天,繼續看《財富自由之路》。

1、重複,是從笨拙達到熟練的唯一通路。

拍照就很典型,之前在抖音看到一個小技能,前後間隔三秒鐘拍攝兩張照片,然後選擇 iphone 裡面的長曝光模式,就能獲得虛化靚圖。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一個技能,我也是練習了一個多小時,才完全掌握。

拍照技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了不少,沒什麼奇怪的,我基本每天都會用手機拍一拍。對於同一個事物,用笨辦法就好,平行、三角、對稱、黃金分割點等各種構圖輪番拍一輪,慢慢就會知道適合哪種構圖。然後,多看看 INS 上的作品,模仿練習一些簡單的,差不多就夠日常用了。

拍照,不要存著“等到美景再去拍”,而是把眼下的風景拍到更好,甚至最好。就像是給女朋友拍照,肯定需要拍的比誰都好看,不能說拍的不好就換個好看的女朋友。這也是拍照教會我的一些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低估了學習任何一項技能所需要的重複練習次數。就像書裡說的,任何一項真正友誼的技能,基本上都是很多技能的集合。單獨可能作用不大,但是配合起來就效果驚人。

拍照,我手機默認九宮格設定,可能拍了一張水平或垂直的照片,因為手的不穩定,可能拍的不夠水平或垂直,系統默認的工具調整一下,再配上合適的系統濾鏡,差不多好看的照片就出爐了。

最重要的是,那些讓我拍照的小夥伴,不管好不好都是一頓誇,我怎麼知道,因為一般我丟過去十張照片,可能一兩張被跳出來曬,甚至收到“威脅”表情包。不過,我收穫的誇讚從來都是超額的。這些都讓我覺得,我再好好學習一下,一定會拍的越來越好,不好,我就拍二十張、五十張、一百張,怎麼也能碰運氣拍到一張好照片。

2、在投資的世界裡,賺錢不靠努力,“什麼都不做”不僅是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最難做到的事情。

什麼都不做已經戰勝 90% 的對手,一句喜聞樂見的段子。不過,短暫失敗的投資生涯告訴我,這更像是現實。

如果從我進入幣圈開始,如果一直到現在什麼都不做,至少還有 3 倍的收益。當然,假設沒有意義,就像書裡說的,什麼都不做是最重要且最難做到的。

在一個極速膨脹的市場,整體營造出的是做什麼都賺錢,除了趴著不動,隔壁老王比你賺得多,這是最讓人焦慮的。想當初,幣圈基本上發生的事情,如量化、挖礦、1CO等參與了一個遍,換來的是空空如也。

什麼都不做肯定不是什麼都不做,在做出投資前,需要耐心觀察、瞭解、思考等步驟,不斷地做功課,弄清楚後再去投資,除非投資的標的與你投資的理由相悖,不然就什麼都不做。

3、總是有足夠多的“大機會”就那麼“活生生地盡在眼前”。所謂“錯過”,只不過是因為大多數人對此“視而不見”。

細數這些年的機會,房產、股票、區塊鏈、電商、自媒體、抖音、社群、知識付費等,因為中國的蓬勃向上,基本每一年都有這種大機會。但是,我們大部分是作為吃瓜群眾,而沒有思考背後的機會。

有些可能思考了,會覺得機會是留個做準備的人,別人都在這個領域內耕耘很久了。聽起來很有道理,這樣就可以安安心心做個吃瓜群眾。但是,你研究會發現,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夕陽產業,任何行業只要做好都有機會,區別在於付出的思考和行動的多寡而已。

反而,更多人會被“小機會”誘惑,每個月利息 20%、30%等,然後投出去,領了幾個月利息,生猛的加大投入,結果哐當沒有了。所以,機會,即便看到了、思考了、行動了,但是更要負責任,選對方向。基本上,看清楚自己更適合的是慢富,暴富的機會要當心了,不要為了利息丟了本金。

4、行動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險上,而不是如何冒險上。

為了推廣量化交易,特意和小夥伴跑去長沙見個老大哥,屬於低調有錢的行動者。他進入幣圈的原因也比較神奇,有一天看到新聞聯播說比特幣漲幅驚人,讓大家小心注意。他想的是,收益這麼驚人,可能是個機會,值得研究研究。然後,身邊也找不到懂的人,只琢磨認識了三個幣,直接買了 300 萬。等漲了 4 倍,就套現離場,只留了 200 萬。

他開著頂配版路虎,接我們送到五星級酒店安頓好,開始和我們聊正事。當時,量化交易的收益進人,基本平均下來是每週 15% 左右。我們就現身說法,給他看數據和講原理,但是他只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保證本金的安全?雖然看起來收益很高,但是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沒有辦法保證本金 100% 安全就不會參與。

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一旦有未知存在,就有風險存在。衡量風險大小的決定性因素是賭注的大小。抗風險能力的高低本質上就是讀本的大小。

我們就更像險盲,關注重點在收益,和他聊之前,我們沒有考慮過 100% 的本金安全,而是感覺安全就覺得可以。資金體量和追求收益成反比,沒有多少錢才總想著以小博大,十倍、百倍、千倍收益,最後僅有的資金都沒有了。

資金成為有效的資本,需要考慮三個要素:資金的金額、資金的使用時限、資金背後的智慧。

問題的質量決定了答案的質量。

關注週期,以及多個週期背後顯現出來的真正趨勢,會給你一個全新且更為可靠的世界和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