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事情緣起於我和一位朋友的爭論,我將《好萊塢往事》形容為小視頻的水平,朋友則堅決地駁斥我,認為我說的大錯特錯,但我還是堅持原來的看法,因為就像漫威電影和主題公園乍一看八竿子打不著,《大鬧天竺》和一坨屎乍一看也是兩種東西,實際都是一回事一樣,《好萊塢往事》與小視頻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處。

一、昆汀何以為昆汀

1994年戛納電影節,一個叫昆汀·塔倫蒂諾的年輕人,憑藉《低俗小說》拿到金棕櫚,擊敗張藝謀的《活著》和米哈爾科夫的《烈日灼人》,從此被世界影壇矚目,之後昆汀陸續編劇、導演了一系列極具個人風格的電影,成為當今十分重要的一位電影作者。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天才的故事講述方式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昆汀的電影雖然不太遵循傳統好萊塢電影的路數,卻同樣具有很高的娛樂性,根植於傳統類型片又有所不同,對結構進行大膽嘗試(打亂線性敘事的環形結構、多線索),故事選題往往是快意恩仇的復仇、犯罪,並由此發展出血漿四射的暴力美學。昆汀的臺詞雖然被詬病為話癆,但可以配合表演塑造人物,並且寫得饒有趣味,這些俏皮的廢話完全可以當做修辭手法的教科書。

昆汀電影裡的人物,無論正派反派,往往具有一些傳統電影角色不具備的特徵,沒有純粹的好人或壞人,簡單來說,他的角色會讓你覺得有點怪怪的,但是“好玩又有趣”。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後現代主義是昆汀被影迷們津津樂道的另一個原因,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拼貼,例如《殺死比爾》裡既是美式復仇動作片的外殼又有大量的中國武俠片和日本劍戟片元素,還夾雜了一些動畫片段落,整部電影就像各類流行文化的大雜燴。二是解構,這是本文將會重點談及的,解構主義是對秩序/規則/認知的破壞和重建,昆汀和周星馳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即反對原有的一切秩序/結構(反傳統)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定義的方法論,從《落水狗》到《好萊塢往事》都不乏這樣的解構。

正是由於這種反傳統、反權威、耳目一新的故事/影像創作方式,使得曾經的昆汀引領了一個時代的風潮。

二、小視頻的解構主義

時間來到2019年,影像藝術在網絡時代被廣泛傳播和普及,遍地都是解構主義,製作影像也不再是像膠片時代那麼稀缺和高成本的技藝,無論是直接生產影像的vlog、抖音、土味視頻,還是二次創作的混剪、鬼畜等都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徵之一,一定程度改變著很多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認識世界的方式。而其中很多小視頻的創作者,既深諳蒙太奇的心理作用,又對經典作品爛熟於心,使得這些影像充滿了後現代主義的味道。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最近很火的‘彪學”是東北文藝復興中一朵重要的浪花,將《馬大帥》的接地氣與王家衛的文藝腔結合,產生出奇妙的化學反應。更早之前還有類似的“六學”,將六小齡童的影視作品、採訪、講話等視頻素材進行剪輯,產生了一批荒誕、戲謔、諷刺的鬼畜視頻,我們可以把這一現象視作後現代主義的大眾狂歡,是對話語權和解讀方式的推倒重來。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無論是“德彪×王家衛”系列還是“德彪×小丑”系列,都可以視作對經典/流行元素的拿來、拼貼、拆解和重塑,這和二十年前的昆汀異曲同工,B站up主們甚至比昆汀更進一步,將解構、拼貼、消解嚴肅性的後現代任務完成地更加徹底。

換句話說,在廣義上的影像文化裡,昆汀所依仗的法寶已經被眾多後來者效仿和超越,他的的那套解構方式已經開始過時。舉個誇張點的例子,《火車進站》用現在的話說也是小視頻,如果盧米埃爾兄弟活到現在,他們還會只創作四十秒的視頻嗎?但昆大師卻仍然在老套的方式裡洋洋自得,沉湎於好萊塢(自我)的往事(幻想)。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三、從“酷”到“土酷”的昆汀

很遺憾,《好萊塢往事》是一部令人失望的電影,這種失望並不是來自李小龍段落的爭議,熟悉李小龍的人都知道片中的呈現不夠準確,但我也承認昆汀有重新詮釋的自由。這部電影真正的問題之一如上所述,電影意識已經過時,電影手冊對《好萊塢往事》有個貼切的評價:土酷。看似酷炫實則是抱殘守缺和大退步。

昆汀創作力的下滑在這部之前已有端倪,2009年完成他的集大成作《無恥混蛋》後,似乎祭出了所有天賦,到了《被解救的姜戈》、《八惡人》都工整有餘銳氣不足,格局也逐漸變小,但仍然行駛在天才的軌道,因為昆汀還有另一個法寶:一流的劇作水準。這一點從獎項上也能佐證,《被解救的姜戈》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八惡人》拿到過金球獎和BAFTA的劇本獎提名。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可惜他連第二個法寶也丟了,《好萊塢往事》的劇本是垮塌的,裡克、克里夫、塔特三條線都是無意義的流水賬,目的只在於串聯迷影梗,很多人說這是昆汀寫給好萊塢的情書,但問題是,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不是看他致敬了多少部電影電視劇,也不是看他抒發了怎樣的個人情懷,這些充其量只能當做彩蛋一樣的飯後談資,而無法體現作為電影的價值。

以往我最佩服昆汀的劇作功力在這部電影裡蕩然無存,話癆也真的成了純廢話。每場戲都是鬆散的,單看還不錯,放在整體就充滿拼湊感。克里夫殺妻這個懸疑點最後不了了之,昆汀只拋出了一個無用的信息量,既形不成麥格芬又起不到塑造人物,唯一的作用就是多了幾句廢話。

舉一個正面例子,昆汀的前作《八惡人》裡,即使是那封不起眼的林肯來信也得到了完整交待,雖然與主線劇情沒有太大關聯,卻可以有效調節氣氛和塑造人物,點出了沃倫少校作為一個黑人的生存之道。

但在《好萊塢往事》裡,沒頭沒尾的線索比比皆是。作為雙男主之一的克里夫,你很難找到這個人物的存在意義,看完之後我對他的印象只停留在開車、打鬥、擺poss。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昆汀在這部電影裡過分透支了自己的“大師豁免權”,具體到一些細節上也能找到不用心的地方,例如大概在影片剛過一個小時的位置,有場戲是小李子在片場坐著,和對手戲的演員對話,出現兩處同機位同景別的剪輯,這麼剪既不能保證對話完整性也不是為了加快節奏(對話仍然很長),流暢性也不如用分機位或者加個插入鏡頭,很失敗。

評價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衡量標準,尤其是評論電影,尬吹尬洗常見的兩種方式,一是“他風格就這樣”“他就想這麼拍”“他就那麼一人”,同樣的話也可以為郭敬明的《小時代》辯護,因為郭導就是那個風格。第二種是一堆符號解讀,把你繞到雲裡霧裡,其實啥也沒說。打破常規和拍的差是兩回事,否則畢志飛導演就太冤了。

《好萊塢往事》的這些問題,同樣風格的《無恥混蛋》裡就找不到,那部也是重塑歷史,也是多視角、多線索,而且敘事難度更大,但完成的就很牛逼。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所以即使是同一個導演的作品,也有好壞之分,不是一句“他風格如此”就能搪塞的。我當然也可以換一種表述方式,胡亂編一些不痛不癢的話:

“前兩小時營造了獨屬於昆汀的好萊塢,仍然是那個熟悉的話嘮和戀足癖,同時夾雜了昆汀的無數個人私貨,用浮華夢幻的方式描繪了一幅六七十年代名利場的時代畫卷,最後半小時迴歸暴力美學,皮特簡直荷爾蒙爆炸!!!”

但這無益於理解電影,也無法忽視它難看的事實。昆汀心目中是啥好萊塢與我無關,我看的是他的呈現方式。

四、題外話

關於李小龍部分的質疑,昆汀的第一次回應:“如果你讀過有關李小龍的書, 他在電影裡出現的傲慢和驕傲是眾所周知的。甚至是電影裡李小龍的臺詞,都是我根據他曾經說過的話改寫的。”

昆汀的第二次回應可以看作是對第一次的補充和肯定:“ 李小龍就是有點自大的人,”他再次強調,“他說話的方式,不是我憑空捏造的。我聽他說過這樣的話, 有些人覺得‘他從來沒說過他能打敗拳王穆罕默德·阿里’,但他說過,明白嗎?不僅他這麼說過,他的妻子琳達·李在第一本傳記書裡也寫到過,她絕對這麼說過。”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但隨後昆汀很快被打臉,有考據派指出,琳達·李的傳記並沒有寫過,只是在一則書評裡出現過。這讓我聯想到另一件事,昆汀曾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講他學到了一個漢語詞“牛逼”,而他對這個詞的詞源解釋絕對是你沒聽過的,基本可以當做胡說八道(由於有些不雅,不詳細說明,感興趣的自己查)。從中可以看出昆汀似乎是個不怎麼嚴謹的人,對不瞭解的事物未經考據就會輕易下結論。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電影中也有可以佐證的地方,熟悉李小龍的人應該都知道,他的動作風格並不漂亮,而是偏簡潔實用,出拳快速凌厲,而昆汀片中那場戲的動作設計能將你蠢哭(看來《殺死比爾》幸虧請了袁和平),片中的角色出招動作遲鈍、出拳綿軟無力,除了那些無用的花哨動作,更致命的是一開打就來個破綻百出的飛踹,也許昆汀看了太多的韓國片,他老人家是在致敬哪部韓國電影。

其實昆汀大可以有其他回答:這只是我單純的藝術創作,一個虛構的平行時空,對真實狀況並不瞭解。甚至更牛逼一點:我他娘就是看他不爽,想黑他。而現在這種回答卻顯得藏頭露尾,不夠坦誠。

如何看待《好萊塢往事》及李小龍相關爭議?

後來我意識到昆汀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權威,他想要從那本傳記的印象中找到合法性,從而維護自己的權威,但他忘了自己本可以有更合理的方式,所以只能依賴浮於表面的印象,就像這部浮於表面的電影一樣。

李小龍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被定型的符號/權威,可惜昆汀並沒有對他解構的對象做足功課,就像一個小孩不懂電視機的構造,非要將其強行拆卸,最後只能得到一堆報廢的破爛,無法重建成新的意義。

五、尾聲

我是昆汀的粉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