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當代波蘭並不是一個很有存在感的國家。當中國人開始開眼看世界的時候,波蘭已經是被俄羅斯、德國和奧地利瓜分得渣都不剩了。一戰後雖然波蘭脫離俄羅斯獨立,但二戰時又被德國輕易佔領,戰後成了蘇聯衛星國,直到冷戰末期才真正取得獨立。因此,許多國人覺得波蘭是一個非常弱的國家。

然而,夾在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這個小國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所謂“平獨(德)鎮露(俄)大波波”是也。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鼎盛時期的波立聯邦地圖。可見其覆蓋了今波蘭大部、烏克蘭大部、白俄羅斯、拉脫維亞、立陶宛全境,俄羅斯西部,愛沙尼亞南部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還有斯洛伐克和摩爾多瓦局部。圖注:1、波蘭王國。2、普魯士公國(波蘭國王的封臣)。3、立陶宛大公國。4、外德文河公國(波立共有領土)。5、庫爾蘭和塞米加里亞公國,立陶宛封臣。

1385年,波蘭與立陶宛建立了基於國王個人的聯合。1569年,已經置於同一國王統治下多年的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簽署《盧布林聯合》,宣佈建立統一國家。以後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由同一人擔任,國家議會也實現合併,貨幣統一。但兩國仍保持各自政府、財政、法律及關稅區。通過這一聯合,波蘭(名義上是與立陶宛聯邦,但由於波蘭人口較多,且波立聯邦首都位於波蘭克拉科夫,俄、德、奧、土、瑞典等也多以波蘭相稱,故波立聯邦常常被視為波蘭的一個歷史時期)變得更加強大,擁有超過700萬人口和大約8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制度,是一種具有中世紀色彩的等級議會君主制。議會由元老、教士、什拉赫塔使節組成。什拉赫塔是波蘭一種獨特的封建領主階層,擁有自己的地產、家系,甚至還有軍隊。和西方領主相比,什拉赫塔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議會擁有代表權,具有人身財產特權的同時還可以參與到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之中。這種看似“民主”的制度,實際上給波蘭日後的政治發展埋下了禍根。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1622年波蘭議會》。意大利畫家賈科莫·勞羅作品。

另一個重要的制度是選舉君主制。波蘭王室原為世襲,但因雅蓋洛王朝1572年絕嗣,波蘭不得不舉行王選。在這一時期,波蘭議會決定確立選舉君主制,不準君王世襲。這看上去也非常“民主”。可是選來選去,總是選些外國貴族當國王,波蘭什拉赫塔都沒有機會,更不要說人民群眾了。因此這種與民眾完全隔離的所謂“民主”選舉,不僅不能舉賢任能、取得人民支持,反而選出一個又一個對外國利益關心程度勝過關心波蘭的人,又不瞭解波蘭情況,又未必有什麼賢能,致使波蘭政權日益成為外國(特別是奧地利、瑞典等國)的傀儡,上下離心。

波立聯邦的基本制度早在聯邦成立前就已經基本確立下來。所謂盧布林聯合,主要是為了解決兩國合併的問題。合併後,波立聯邦在紙面上擁有強大的國力,但內部卻仍然非常脆弱。

1569-1572 西吉斯孟德二世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西吉斯孟德二世

聯邦成立後的第一位國王是西吉斯孟德二世·奧古斯特(1569-1572)。他是立陶宛雅蓋洛王朝的最後一代君主,因當時立陶宛已經和波蘭合併,所以兼任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他是1569年盧布林聯合的主導者。

當時,俄羅斯已發動立沃尼亞戰爭,企圖奪取古老的立沃尼亞騎士團(原條頓騎士團,此時由立陶宛保護)領土。為抵抗俄羅斯伊凡雷帝進攻立沃尼亞,波蘭與奧地利、土耳其保持和平,並通過聯合來加強波蘭-立陶宛的力量。經過戰爭,1570年同俄羅斯締結了為期三年的和平條約。

當時,什拉赫塔地主集團對王權比較支持,國王曾一度計劃向各縣派遣監察官,管理官員犯罪問題,防止濫用職權,強化徵兵等。這一制度如果實行,有可能使波立聯邦走向像法國和俄國那樣的中央集權制度。可惜未能通過,給日後的國家危機埋下了禍根。

1573-1574 亨利·瓦盧瓦

亨利即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屬於法國瓦盧瓦王朝。

西吉斯孟德二世沒有合法繼承人,加上波立聯邦本來就是選舉君主制,所以在西吉斯孟德死後,波立聯邦一方面由主教攝政,另一方面在華沙右岸的普拉格舉行了王選。

這是波立聯邦第一次王選。參加選舉的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的歐內斯特公爵,俄羅斯沙皇伊凡雷帝,瑞典瓦薩王室的約翰三世,七城公爵斯蒂芬·巴托里。

王選過程和現代選舉頗有相似之處:從各地趕來的五萬名有資格的選舉人(什拉赫塔和非什拉赫塔地主、教士等)來參加選舉。先由候選人自我介紹(通過他們的使節),再投票。

儘管表面上有四個候選人,實際上只分兩派。一派支持哈布斯堡家族,另一派則反對他。反對者公推亨利三世,亨利三世遂成為國王。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波蘭國王亨利·瓦盧瓦。楊·馬泰科繪,對亨利的形象進行了明顯的美化。

他頒佈了對後來波立聯邦發展極為重要的法律:《章程》。他規定了國王權力、特權階層權力、國王和人民的關係,還規定今後國王只能選舉產生,不能有繼承人。這一制度使波立聯邦不會再出現王朝。

與此同時,議會也通過了一部法律《共同協議》,規定了國王由選舉產生。由於和《章程》內容相似,後來國王選舉制成為波立聯邦新君主產生的定製。

1573年12月,在解決了法國內部事務後,亨利前往波蘭。1574年1月他終於到達波蘭。在加冕時,波蘭元帥揚·菲爾列突然率兵出現,要求亨利簽署三份文件,保障新教徒安全。亨利立即簽字了。這一事件有著深刻的背景:宗教改革開始後,法國成為宗教鬥爭的重鎮,胡格諾教派(即加爾文宗)與天主教發生了尖銳衝突。1572年8月,法國爆發“聖巴託羅繆之夜”大屠殺,在幾個月時間裡,數萬名胡格諾教徒被天主教徒殺害。因此,波蘭新教徒對法國人來當國王深表疑慮,也是正常的。不過,亨利信守諾言,沒有迫害波蘭境內的新教徒。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聖巴託羅繆之夜。1572年8月24日,法國國王卡爾九世和太后凱瑟琳·德·美第奇(來自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幕後策動天主教徒大肆屠殺胡格諾教徒。

瓦盧瓦王朝的亨利向波蘭派遣數千名法國步兵以防禦俄國沙皇,還向波羅的海派遣了法國艦隊。他用自己的私人財產償還波立聯邦所欠債務,還把波蘭青年送到巴黎去留學。

亨利來到波蘭,給波蘭帶來了法國風潮和法國時尚。年僅23歲、英俊而彬彬有禮的亨利受到人們、特別是婦女們的歡迎。

但亨利很快展現出了他的紈絝子弟真面目。他不關心國事,徹夜狂歡,白天睡覺,出席儀式時因聽不懂波蘭語而感到無聊。

法國和波蘭貴族都希望亨利娶雅蓋洛王朝的安娜為妻以鞏固自己的波蘭國王地位。安娜是西吉斯孟德二世的妹妹,尚未出嫁。然而,此二人並無感情:安娜喜歡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恩斯特,而亨利卻是個尋歡作樂之徒,據說每天都要找妓女到他的城堡中去,因此不願結婚。

就在波蘭貴族準備逼迫他們結婚時,1574年1月14日,亨利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那裡瞭解到自己的兄長、法國國王去世的消息。為了能在其他潛在競爭者不知道的情況下儘快繼承法國王位,1月18日,亨利舉行宴會將貴族們灌醉,之後從他駐紮的波蘭瓦維爾出逃,於19日逃出波蘭,直奔法國而去。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亨利·瓦盧瓦出逃》。阿爾圖爾·格羅特格爾

國王出逃後,臨時組成的攝政議會為了避免波蘭沒有國王,寫信給亨利請他在1575年5月前回到波蘭,否則就取消他的王位。亨利沒有來。於是,議會決定再次舉行王選。

1575-1586 斯蒂芬·巴托里

斯蒂芬·巴托里原為奧斯曼帝國封臣七城公國公爵(七城公國即特蘭西瓦尼亞,在今羅馬尼亞境內)。是匈牙利人,匈牙利名巴托里·伊斯特萬。和亨利一樣,他也不會說波蘭語。

亨利·瓦盧瓦出逃後,波蘭再次舉行王選。這次王選主要在土耳其派和反土耳其派間展開。土耳其派由奧斯曼蘇丹推薦,經波立聯邦東部的韃靼人支持,即七城公爵;反土耳其派最初是由西羅斯(當時屬波蘭和立陶宛)什拉赫塔地主集團推薦俄皇伊凡四世,後伊凡四世本人推薦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的歐內斯特大公。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波蘭國王斯蒂芬·巴托里。

成為國王后,斯蒂芬常常住在格羅德諾城,在那裡修建了新王宮,並試圖遷都於此。因不會波蘭語,他只能用拉丁語和臣民交流。

起初與土耳其結盟,後又加入了反土耳其聯盟。一直與俄羅斯敵對。為抵禦俄羅斯,他支持成立了扎波羅熱哥薩克組織,允許哥薩克自選其領袖(蓋特曼)及各級軍事首長,並給予土地。誰知,日後反對波蘭的一個主力便是扎波羅熱哥薩克。

考慮到忠誠度、作戰能力等原因,斯蒂芬拒絕使用什拉赫塔軍隊,而是較多利用匈牙利和德意志僱傭軍,並試圖建立直屬國王的常備軍。但在什拉赫塔掌握國家主要財源、兵源的情況下,這一嘗試並未成功。

1579-1582年,立沃尼亞戰爭再起,波立聯邦擊潰俄軍,後在包圍普斯科夫時失敗,與俄國議和,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立沃尼亞戰爭基本上是以波蘭勝利而告終,伊凡雷帝不久就於1584年病死,俄國開始衰敗。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普斯科夫城下的斯蒂芬·巴托里》,楊·馬泰科,1872年。

斯蒂芬反對宗教改革,支持正統天主教和耶穌會活動。他大力建設耶穌會學院,其中包括維爾紐斯大學的前身。斯蒂芬整頓了波蘭經濟,確立波蘭貨幣“格羅什”為國內統一支付手段。

1586年,斯蒂芬因尿毒症而死。

斯蒂芬成為波蘭國王后,娶安娜·雅蓋洛為妻。他們倆名義上共治波立聯邦,但實權在斯蒂芬手中,妻子並無實權。斯蒂芬死後,安娜介入了新一輪王選。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安娜·雅蓋洛(1523-1596),西吉斯孟德二世的妹妹,斯蒂芬·巴托里之妻,名義上的波蘭女王,先是

1587-1632 西吉斯孟德三世·瓦薩

瑞典王子,來自瑞典瓦薩王室,是瑞典瓦薩王朝國王約翰三世與雅蓋洛家族凱瑟琳·雅蓋洛之女。作為雅蓋洛家族的外孫而得到姨母、斯蒂芬國王遺孀安娜·雅蓋洛支持支持,被議會大部分議員選為國王。

西吉斯孟德三世登基時,奧地利皇室的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糾集一些什拉赫塔,也來爭奪王位,卻被西吉斯孟德俘獲(1588年),次年獲釋,被迫放棄對波蘭國王的宣稱權。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西吉斯孟德三世國王騎馬像》,魯本斯,約1624年。

作為瑞典王位繼承人,1592-1599年西吉斯孟德三世一度兼任瑞典國王,力圖將波立聯邦和瑞典合併。但因他極力支持天主教的宗教反改革,後來新教信徒居多的瑞典議會另選他的叔叔卡爾九世為瑞典國王,將西吉斯孟德三世趕下臺。他一輩子都在謀求恢復王位,甚至為此不惜與瑞典開戰,但到死都未能復位。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波蘭-立陶宛聯邦與瑞典合併的嘗試(1592-1599年)

西吉斯孟德由耶穌會士教育長大,虔誠信仰正統天主教。大力壓制新教,通過1596年的“佈列斯特聯合”創立東儀天主教會(又稱聯合教會、合併派等)來吸收東正教徒加入。東儀天主教保留東正教傳統儀軌,但要求信徒服從羅馬天主教會。他的這一舉措激化了西羅斯地區的宗教矛盾。

西吉斯孟德三世與什拉赫塔階層不睦。他大量依賴廷臣和耶穌會士進行統治,試圖以朝廷代替議會和政府來行使王權,力圖建立繼承君主制,並企圖將議會轉變為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的諮詢機構,引發了所謂的桑多梅日團體反抗(1606-1609)。首領是克拉科夫省長澤布日多夫斯基。儘管反對派被國王擊敗,但國王面對國內強烈的反對,被迫寬恕了反對派參與者,並逐步在議會建立協商一致的制度,即議案要由所有議員一致通過才能生效。這一制度使波蘭議會經常陷於癱瘓。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斯卡爾加的佈道》,1864年,楊·馬泰科。此圖反映了17世紀初,西吉斯孟德三世(下坐者)的宮廷牧師

西吉斯孟德極端敵視東正教俄羅斯和新教瑞典,向他們開戰。

西吉斯孟德三世最成功的一次軍事行動就是對俄羅斯的入侵。1605年俄羅斯沙皇鮑里斯·戈杜諾夫死後,波立聯邦抓住機會,宣稱伊凡雷帝的小兒子德米特里未死,推出“偽德米特里”作為俄國沙皇,進軍莫斯科。雖然偽德米特里一度登基,但被莫斯科貴族殺死,莫斯科貴族另推舉瓦西里·叔伊斯基為俄國沙皇。1609年,波蘭再度入侵俄羅斯,圍攻斯摩稜斯克,並攻佔莫斯科。1610年,波蘭王子弗拉季斯拉夫被莫斯科的“七貴族政權”推舉為所謂的莫斯科大公。同年,波軍俘虜了俄羅斯沙皇瓦西里·叔伊斯基,迫使他宣誓效忠“莫斯科大公”弗拉季斯拉夫王子。後來,俄國貴族和莫斯科東正教會推舉了羅曼諾夫家族的米哈伊爾一世擔任沙皇,並組織軍隊抵抗波蘭。經過多年戰爭,1618年,波俄議和,波蘭取得了斯摩稜斯克、切爾尼戈夫、謝維爾斯克等地,達到了軍事上的極盛。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被俘沙皇瓦西里·叔伊斯伊在華沙向元老院和波蘭國王西吉斯孟德三世致禮》。楊·馬泰科

之後,西吉斯孟德三世又先後與瑞典、土耳其交戰,取得了許多勝利,鞏固了南北邊疆。

1632-1648 弗拉季斯拉夫四世·瓦薩

弗拉季斯拉夫為西吉斯孟德三世之子,同樣出自瑞典瓦薩王室。1610年他被俄國七貴族政權選為沙皇。俄國建立羅曼諾夫王朝後,弗拉季斯拉夫仍自稱莫斯科大公,直到1634年才放棄。

在波立聯邦,西吉斯孟德三世去世後,議會很快選舉了他兒子弗拉季斯拉夫為國王。這開創了波立聯邦王位父傳子的先例,體現了王權的強化。但國王登基仍需經過選舉,王權受到限制,並最終再次走向弱化。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波蘭國王弗拉季斯拉夫四世。魯本斯繪。

弗拉季斯拉夫四世執政時,避免參加歐洲三十年戰爭,並採取宗教寬容態度。與奧地利聯盟,同瑞典議和。

1632-1634年,俄皇米哈伊爾一世趁波蘭新喪,派軍隊進攻斯摩稜斯克,挑起了斯摩稜斯克戰爭。但最終被波蘭擊敗,雙方議和,波蘭保全了此前在俄國動亂時期佔領的領土。不過,俄國用兩萬盧布換來了波蘭國王不再自稱莫斯科大公,並贖回此前被俘獲的沙皇珍寶。

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一)

1634年,俄軍圍攻斯摩稜斯克。

1633-1634年,他又擊敗了入侵的土耳其軍隊,成功地把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變成了土、波共有的領土。

弗拉季斯拉夫四世是一位軍事專家,他改革了波蘭軍隊,增加了火炮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步炮協同訓練。然而,主要由什拉赫塔組成的議會害怕國王會把軍事勝利變成強化其專制統治的手段,拒絕了1634年後的大多數戰爭計劃,拖了國王的後腿。議會還阻撓國王建立海軍的嘗試,致使其失敗。

弗拉季斯拉夫執政後期,國家東部爆發大規模的哥薩克起義,特別是最大規模的博格丹·赫梅爾尼茨基起義;西部遭到瑞典入侵,國家陷入大危機。

瓦薩王朝時期,波立聯邦平獨鎮露,達到歷史上的極盛。面積超過90萬平方公里,人口達900萬以上。但是,從17世紀中期開始,由於糟糕的制度,這個國家開始陷入無可挽回的衰退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