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兩週射禮的歷史作用及對後世影響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兩週射禮的歷史作用及對後世影響

仿古射禮一

禮、樂、射、御、書、數”是孔門六藝。其中以射禮最盛,射禮是古人必備技能。書籍記載,射禮起源於黃帝時期。

《易·繫辭》黃帝篇有關於射禮的記載:“古者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世本》雲中也有射禮的描述:“揮作弓,夷牟作矢。

東西周時期,射禮是貴族必備技能和禮儀:“男子生而有射事,長學禮樂以飾之。”。當時社會普遍崇尚武力,學校都會專門開設射禮課程。

當時的射禮已有成熟制度,並且有成套比賽規則。有的射禮是為選人才,有的是為軍事,有的是為考察品德,有的是為籠絡人心。兩週射禮歷史地位極高,對後世也有深刻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一一述之。

一、射禮的歷史作用和對後世射禮及生活的影響

首先,在古代射禮發展史上,兩週射禮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承接前朝,指它繼承五帝到商朝的射禮。比如兩週盛行的巫術性射禮,射牲牢,射侯,射於澤,射魚禮等都是繼承前朝射禮制度。

啟發後朝指其對後世發展有重要意義。東周時射禮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制度,文本和侯製得到統一。此外,它還把戰國流傳的五型十式射侯統一為三種射侯制。

鄭玄《儀禮》中記載:三種射侯製為:大射張皮侯,賓射五采侯,燕射張獸侯。這皮侯,獸侯,五采侯成為後代沿襲的射禮模式雛形。可以說:兩週時期形成的射侯禮儀制度,對後世射禮禮儀發展有重要意義。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兩週射禮的歷史作用及對後世影響

仿古射禮二

其次,兩週射禮對後世有深刻的影響。

1 兩週射禮對後世朝代的影響

秦朝時,射禮活動開始日漸衰弱,到西漢時期才有所恢復。西漢有心恢復射禮,卻不得其法,只好根據《周禮》中對射禮的記載進行復原。西漢根據“兩週射禮”恢復禮制,射禮由此盛行。

《史記》中記載:

上雲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禮儀,而群儒採封禪《周官 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從西漢文帝開始,學者們為推廣兩週射禮,開始四處講學。經過學者們的努力,射禮制度初步恢復。

然後,射禮被推行到地方各處郡國。東郡太守韓延壽、西漢博士董仲舒,都曾參與推廣射禮活動。當朝,宮中還設置專門學習射禮的處所,供皇帝學習射禮使用。

此外,漢朝射禮制度也是依據周朝士階層禮制實行。《漢書》記載

立秋之日,自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乘車御戎路,白馬朱霞,躬執弩射牲。

這是關於漢朝射禮的描述,和周朝射禮中的射牲禮雖略有不同,但基本類似。由此可得,漢朝射牲禮沿襲兩週舊制。

西漢以後,射禮制度漸漸盛行,一直流傳到明清還未衰敗。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兩週射禮的歷史作用及對後世影響

投壺

2 兩週射禮對後世的軍事影響。

射禮能提高整個民族的射技,深入人心培養古人習武的概念,對提高將士戰鬥力,尤其是車戰戰鬥力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兩週射禮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春秋戰國時,許多名人都是當時神射手,像齊國的管仲,出國的樂伯,晉國的公子城,狐偃,魯國的顏息等。

當然,由於射禮主要為禮樂而非戰爭,發展到春秋時人們常“以禮制射”,過於保守和形式主義,鬧出不少笑話。在軍事戰鬥中,這種思想不利於士兵俘獲俘虜和射殺敵人,我方常會因禮制而會處於被動之中。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兩週射禮的歷史作用及對後世影響

弓矢

2 兩週射禮對後世生活的影響。

兩週射禮有利於人們強身健體,修生養性。古代射禮對行為和道德都有約束,有利於塑造男子的完美人設與君子風度。

《禮記 射義》中記載

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也。

由此可得,射禮不僅僅要求人們精通射箭,還要約束德行,要求此人品德端正,道德高尚。

《 射義》還記載

射之言者,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則射中矣。

射侯能否射中,取決於射箭人的體態和心態。人生總會有挫折,一時成敗不重要,重要的是放平心態。射箭如做人,體態正了,心態好了,遲早要成功。

《 射義》雲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這裡的“仁之道”就是說在射箭中要踐行仁道。如果不能射中,那就反省自己,是否道德品正。

發而不中,不怨天,不尤人,不怪射中者,而是反而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德行過關,遲早必中。

東周禮書中講究道德倫理和精氣神,以及為人的內在含義,對後世人們的道德,品性的糾正有重要意義。可以說,射道無論對強身健體,還是培養正直健全性格,都有積極的作用。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兩週射禮的歷史作用及對後世影響

仿古射禮三

二、兩週射禮對鄰國的影響

1 對韓國和朝鮮的影響

兩週射禮對鄰國射禮文化影響入髓。在古代,射禮及弓箭製作技術曾傳到古朝鮮(高句麗),對周邊國家射禮技術,以及儒學思想的傳播都有重要的意義。

商朝時,我國就和朝鮮有射禮文化交往。高句麗建國首領朱蒙善射箭,其射箭技術源於國內。《三國史記 高句麗本記》中記載:朱蒙“年甫七歲,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

在那個時代,善射之人,大多天賦異稟,被老百姓認為是神之驕子,能和神界溝通而被擁護,這也是朱蒙能成為高句麗王的重要條件之一。

射禮間接影響到王的任命。

兩週時期,經儒家思想薰陶後,射禮文化經改頭換面,再次傳播到朝鮮半島,然後被高句麗大肆發揚。

據記載,當時高句麗王朝,上到皇帝百官,下到平民百姓,家中必備弓箭,人人都要學習射禮。“文官四品以上,未達六十,每暇日習射於東西郊”。此後兩週射禮在高句麗沿襲,傳播,發展。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兩週射禮的歷史作用及對後世影響

射禮發展成競技項目


三國時期,射箭成為高句麗王國的比賽項目之一,此後一直影響至今。

到如今韓朝兩國依舊盛行射禮:每年春秋季節,朝鮮都會在射亭舉辦射箭大會;韓國更不用說,如今弓道協會會員已達二十六萬+。

此外韓國人深受兩週射禮的道德觀念影響:他們認為射箭不只是一門體育,而是“弓道”,內含深刻的哲理。射禮不僅能鍛鍊健身,還能修生養性。“發而不中,反求諸己”已成為韓人信仰的射箭之至理名言。由此可見,兩週射禮對國外射禮文化的深入骨髓的影響。

2 對日本的影響

中國古代射禮對日本影響很深。秦朝時,傳說徐福曾把弓箭技藝和射藝傳到日本。

到唐朝時中日在交流學習時,射禮在日本得到大肆傳播。據《文獻通考》記載,唐高宗時期,北海道原住民在唐朝表演射禮:

“其使者鬢長四尺,珥箭於首,令人戴瓠立數十步,射無不中。”

這是史書記載中中日首次射禮交流。之後,入唐的日本官員把周朝發明的角弓和弓箭製作技術,以及射禮帶回日本,經儒家思想薰陶後的兩週射禮被引入日本。

到明清時期,日本仍對中國射禮有濃厚興趣,不僅多次派使臣學藝,還曾以高薪吸引中國射師到日本“傳道受業解惑”

兩週射禮對國際影響力之深,之廣是其他文化不可比的。它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對古代禮儀制度和儒家思想傳播有很大作用。

三、 結語

子曰: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如果必定要說君子有爭的話,那一定是射箭了。

連孔子都這麼重視射禮,由此可見射禮在古代的重要程度。

兩週射禮是古代射禮的重要部分,在古代射禮史上起重要作用。

古代射禮史上,兩週射禮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繼承五帝到商朝的射禮制度,後廣泛傳播後世。

西漢能重建射禮是因為兩週射禮舊制。如果沒有兩週射禮,西漢射禮的興盛場面則不復存在

此外,兩週射禮對後世射禮和社會生活,以及文化傳播都有深遠影響。

日韓和朝鮮引進古代射禮和弓箭製作技術,同時也引進古代射禮和獨特的儒家思想文化。在文化傳播和技術交流過程中,兩週射禮功不可沒,為國際文化交流做了突出貢獻。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兩週射禮的歷史作用及對後世影響

運動員研習“投壺”

參考文獻

兩週射禮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