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影响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影响

仿古射礼一

礼、乐、射、御、书、数”是孔门六艺。其中以射礼最盛,射礼是古人必备技能。书籍记载,射礼起源于黄帝时期。

《易·系辞》黄帝篇有关于射礼的记载:“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世本》云中也有射礼的描述:“挥作弓,夷牟作矢。

东西周时期,射礼是贵族必备技能和礼仪:“男子生而有射事,长学礼乐以饰之。”。当时社会普遍崇尚武力,学校都会专门开设射礼课程。

当时的射礼已有成熟制度,并且有成套比赛规则。有的射礼是为选人才,有的是为军事,有的是为考察品德,有的是为笼络人心。两周射礼历史地位极高,对后世也有深刻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一一述之。

一、射礼的历史作用和对后世射礼及生活的影响

首先,在古代射礼发展史上,两周射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前朝,指它继承五帝到商朝的射礼。比如两周盛行的巫术性射礼,射牲牢,射侯,射于泽,射鱼礼等都是继承前朝射礼制度。

启发后朝指其对后世发展有重要意义。东周时射礼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制度,文本和侯制得到统一。此外,它还把战国流传的五型十式射侯统一为三种射侯制。

郑玄《仪礼》中记载:三种射侯制为:大射张皮侯,宾射五采侯,燕射张兽侯。这皮侯,兽侯,五采侯成为后代沿袭的射礼模式雏形。可以说:两周时期形成的射侯礼仪制度,对后世射礼礼仪发展有重要意义。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影响

仿古射礼二

其次,两周射礼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1 两周射礼对后世朝代的影响

秦朝时,射礼活动开始日渐衰弱,到西汉时期才有所恢复。西汉有心恢复射礼,却不得其法,只好根据《周礼》中对射礼的记载进行复原。西汉根据“两周射礼”恢复礼制,射礼由此盛行。

《史记》中记载:

上云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礼仪,而群儒采封禅《周官 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从西汉文帝开始,学者们为推广两周射礼,开始四处讲学。经过学者们的努力,射礼制度初步恢复。

然后,射礼被推行到地方各处郡国。东郡太守韩延寿、西汉博士董仲舒,都曾参与推广射礼活动。当朝,宫中还设置专门学习射礼的处所,供皇帝学习射礼使用。

此外,汉朝射礼制度也是依据周朝士阶层礼制实行。《汉书》记载

立秋之日,自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乘车御戎路,白马朱霞,躬执弩射牲。

这是关于汉朝射礼的描述,和周朝射礼中的射牲礼虽略有不同,但基本类似。由此可得,汉朝射牲礼沿袭两周旧制。

西汉以后,射礼制度渐渐盛行,一直流传到明清还未衰败。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影响

投壶

2 两周射礼对后世的军事影响。

射礼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射技,深入人心培养古人习武的概念,对提高将士战斗力,尤其是车战战斗力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两周射礼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春秋战国时,许多名人都是当时神射手,像齐国的管仲,出国的乐伯,晋国的公子城,狐偃,鲁国的颜息等。

当然,由于射礼主要为礼乐而非战争,发展到春秋时人们常“以礼制射”,过于保守和形式主义,闹出不少笑话。在军事战斗中,这种思想不利于士兵俘获俘虏和射杀敌人,我方常会因礼制而会处于被动之中。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影响

弓矢

2 两周射礼对后世生活的影响。

两周射礼有利于人们强身健体,修生养性。古代射礼对行为和道德都有约束,有利于塑造男子的完美人设与君子风度。

《礼记 射义》中记载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也。

由此可得,射礼不仅仅要求人们精通射箭,还要约束德行,要求此人品德端正,道德高尚。

《 射义》还记载

射之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

射侯能否射中,取决于射箭人的体态和心态。人生总会有挫折,一时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放平心态。射箭如做人,体态正了,心态好了,迟早要成功。

《 射义》云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这里的“仁之道”就是说在射箭中要践行仁道。如果不能射中,那就反省自己,是否道德品正。

发而不中,不怨天,不尤人,不怪射中者,而是反而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德行过关,迟早必中。

东周礼书中讲究道德伦理和精气神,以及为人的内在含义,对后世人们的道德,品性的纠正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射道无论对强身健体,还是培养正直健全性格,都有积极的作用。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影响

仿古射礼三

二、两周射礼对邻国的影响

1 对韩国和朝鲜的影响

两周射礼对邻国射礼文化影响入髓。在古代,射礼及弓箭制作技术曾传到古朝鲜(高句丽),对周边国家射礼技术,以及儒学思想的传播都有重要的意义。

商朝时,我国就和朝鲜有射礼文化交往。高句丽建国首领朱蒙善射箭,其射箭技术源于国内。《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记》中记载:朱蒙“年甫七岁,自作弓矢,射之,百发百中。”

在那个时代,善射之人,大多天赋异禀,被老百姓认为是神之骄子,能和神界沟通而被拥护,这也是朱蒙能成为高句丽王的重要条件之一。

射礼间接影响到王的任命。

两周时期,经儒家思想熏陶后,射礼文化经改头换面,再次传播到朝鲜半岛,然后被高句丽大肆发扬。

据记载,当时高句丽王朝,上到皇帝百官,下到平民百姓,家中必备弓箭,人人都要学习射礼。“文官四品以上,未达六十,每暇日习射于东西郊”。此后两周射礼在高句丽沿袭,传播,发展。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影响

射礼发展成竞技项目


三国时期,射箭成为高句丽王国的比赛项目之一,此后一直影响至今。

到如今韩朝两国依旧盛行射礼:每年春秋季节,朝鲜都会在射亭举办射箭大会;韩国更不用说,如今弓道协会会员已达二十六万+。

此外韩国人深受两周射礼的道德观念影响:他们认为射箭不只是一门体育,而是“弓道”,内含深刻的哲理。射礼不仅能锻炼健身,还能修生养性。“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已成为韩人信仰的射箭之至理名言。由此可见,两周射礼对国外射礼文化的深入骨髓的影响。

2 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古代射礼对日本影响很深。秦朝时,传说徐福曾把弓箭技艺和射艺传到日本。

到唐朝时中日在交流学习时,射礼在日本得到大肆传播。据《文献通考》记载,唐高宗时期,北海道原住民在唐朝表演射礼:

“其使者鬓长四尺,珥箭于首,令人戴瓠立数十步,射无不中。”

这是史书记载中中日首次射礼交流。之后,入唐的日本官员把周朝发明的角弓和弓箭制作技术,以及射礼带回日本,经儒家思想熏陶后的两周射礼被引入日本。

到明清时期,日本仍对中国射礼有浓厚兴趣,不仅多次派使臣学艺,还曾以高薪吸引中国射师到日本“传道受业解惑”

两周射礼对国际影响力之深,之广是其他文化不可比的。它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对古代礼仪制度和儒家思想传播有很大作用。

三、 结语

子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如果必定要说君子有争的话,那一定是射箭了。

连孔子都这么重视射礼,由此可见射礼在古代的重要程度。

两周射礼是古代射礼的重要部分,在古代射礼史上起重要作用。

古代射礼史上,两周射礼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五帝到商朝的射礼制度,后广泛传播后世。

西汉能重建射礼是因为两周射礼旧制。如果没有两周射礼,西汉射礼的兴盛场面则不复存在

此外,两周射礼对后世射礼和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传播都有深远影响。

日韩和朝鲜引进古代射礼和弓箭制作技术,同时也引进古代射礼和独特的儒家思想文化。在文化传播和技术交流过程中,两周射礼功不可没,为国际文化交流做了突出贡献。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影响

运动员研习“投壶”

参考文献

两周射礼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