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故事

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收到父親的來信,看到父親那剛勁有力的筆跡,心裡既溫暖又寬慰。父親已年逾八旬,退休後一直在家鄉的小山村裡勞作,過著他的自在日子。父親的信一如既往先談論天下時局,還讓我一定給他寄一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他要抽空學習。父親一直強調要關心國家大事,說一個人如果不關心時政,就容易迷失方向。他在信裡提到他為什麼要80多歲還種玉米,因為他了解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缺糧食,希望儘自己的微薄之力,為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做出點滴貢獻。父親的這份心意我懂,這麼多年來,他的博愛之心溫暖了許多人。蹲隊工作時,常常資助隊裡的鄉親;退休後,省吃儉用,捐錢給家鄉修路修橋。父親還傳承了太爺爺的醫術,醫好了許多人的病。

父親在信中囑咐我,在生活中一定要樂觀向上。從小我就非常崇拜父親,感覺這個世界好像沒有什麼事情能難倒他,不論是腦力活還是體力活,他都不在話下。記得上初中時,為解我的一道幾何難題,他想了一個通宵,第二天興致勃勃地給我講題。我上大學的時候,父親退休工資不夠我的學費,他當機立斷,和母親連續4年在家養豬,最多的年份養了9頭豬,賣了給我交學費。父親總是樂觀中透著堅毅,在我們面前不露一絲辛勞和疲憊。在我們家,父親就像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給人希望和夢想,也幫我們養成了積極樂觀的品性。

父親對我們姐妹既嚴厲又溫暖。記得一次他讓我和二姐下山去鎮裡買肥料,回家途中下起了滂沱大雨。在暴雨中我們挑著重擔翻山越嶺,回到家全身都溼透了,滿腹委屈,滿眼淚水。父親讓母親燒好熱水叫我們沖澡,熬了薑湯給我們散寒,當晚給我們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告訴我們勞動的意義,說我們做了一件讓他驕傲的事情。當我們看到這封信時,那種心中的感動和溫暖會一輩子刻在心裡。現在我已為人母,很多時候也讓孩子去經歷各種困難和挑戰,但是也不忘鼓勵和溫暖孩子們。

讀罷父親的信,感慨萬千,在這個通信非常發達的年代,電話和微信早就取代了書信,而我卻還能收到如此彌足珍貴的家書,人到中年,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此。字裡行間,父親自強樂觀充滿精氣神,仁慈溫暖充滿愛心,他的這些品質深深地感染了我們,這也是我們最應該傳承的瑰寶。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