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蟬》:我都這麼可憐了,為什麼你都不理我?

說起李商隱,大家都會很熟悉他的那首《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度思華年。”

但是作為晚唐的一位非常著名的詩人,他還有很多其他的詩句都膾炙人口,例如這首《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蟬》:我都這麼可憐了,為什麼你都不理我?


站在高處的蟬在不停地叫,每天餐風露宿怎麼可以飽腹呢?再怎麼叫,也只是徒勞而已。夜已至五更,叫聲逐漸稀疏,快要絕然於耳了,但是那大樹的枝葉依然鬱鬱蔥蔥,無動於衷。

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官吏,猶如在河水中四處漂浮的木偶,居無定所,想要回到故鄉,奈何不知家在何方。勞煩你每天鳴叫提醒我,我一直都是兩袖清風,舉家清貧,不敢僭越半步。

清朝的朱彝尊稱這首《蟬》“詠物最上乘”,錢良擇更稱“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為神句。

蟬和大樹本來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是在李商隱構建的意境中,偏偏就把它們兩個扯上關係,怪大樹冷眼看蟬嘶叫得聲嘶力竭,自己獨自開得一身碧色燦爛。


李商隱《蟬》:我都這麼可憐了,為什麼你都不理我?


其實這一句主要是抒發了李商隱心底的愁緒和不平,映射了他當時的處境。

李商隱幼年喪父,跟隨著母親過著艱辛清貧的生活,後來回鄉跟一位堂叔學習書法和古文,因此也習得了漂亮的一手字和好文章。

後來,他認識了令狐楚,令狐楚對他的才華十分看重,讓兒子令狐綯跟他結識交往。

當年李商隱應試屢次失敗,在令狐父子的幫助下,他終於中舉。

後來,在令狐楚去世不久,他去當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正是這一嫁一娶,李商隱便陷入了當時朝廷的牛李黨爭的漩渦。

當時的朝廷,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鬥爭了近四十年才休止。


李商隱《蟬》:我都這麼可憐了,為什麼你都不理我?


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則屬於李黨。

也不知道為什麼那麼不好運,每當李商隱躊躇滿志想在官場上有所作為的時候,他總是錯失機會,於是每次都只能都進不了權力中心,只能做一些小官小吏。

他曾經多次請求身處高位的令狐綯幫一下他,但是令狐綯認為認為李商隱背信棄義,背叛了他們,對他不加理睬。

而《蟬》中的“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就是蟬比作自己,大樹比作令狐綯,埋怨自己的多次請求都得不到回應。

於是,最終一生都不得志的他,只能抑鬱寡歡病故在鄭州。


李商隱《蟬》:我都這麼可憐了,為什麼你都不理我?


東邊不亮西邊亮,在官場雖不得志,但在文學領域卻熠熠生輝,李商隱流傳下的約600首詩歌卻讓人們牢牢記得了晚唐的這一位著名的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