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人必須要掌握的研學旅行六大法則

從20世紀90年代起,因為學校考慮到安全問題,原本每年的春遊、秋遊、勞動實踐體驗活動相繼被取消,使學生失去了很多實踐體驗的機會,不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因此,國務院於2013年明確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2015年,國務院再次提出“支持研學旅行發展”;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中小學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積極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研學人必須要掌握的研學旅行六大法則

那麼,應如何高效而有意義地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呢?總結實踐發現,這六大法則務必要遵循:

一、重視實踐

學校開展研學旅行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從而激發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可以根據不同地域,因地制宜地設計研學旅行方案。例如,在紅色教育研學中,可設計一個“重走長征路”的研學旅行活動,而且方案的設計要突出學生的實踐體驗。具體可設計一個20公里的徒步拉練,讓學生在行走中體驗當年紅軍戰士的艱難,認識團結與互助的重要性,從而鍛鍊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學生間的友誼。

二、引人探究

調查顯示,有7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遇到問題或難以解決的事情時會選擇退縮和逃避,即有畏難情緒。而探研性研學旅行則有利於學生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探究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在面對問題時,需要作出各種猜測,想盡辦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進行推理、分析、判斷,從而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通過觀察、實驗來進一步驗證。而研學旅行恰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驗證機會。


研學人必須要掌握的研學旅行六大法則

三、設計梯度

梯度性原則是指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設計研學旅行方案,其難度應有層次性,範圍應有延展性,形式應多樣化。而且要避免一刀切、難度相當、形式相近、訓練能力模式化、活動開展機械化、研學方式簡單化等情況。例如,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掌握的文化知識、生活技能有限的特點,較適合就近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鄉土鄉情類研學旅行活動;對於初中生,則可更深入地開展一些有關縣情、市情的研學旅行活動,而且應側重於實踐性、探究性;對於高中生,可開展有關省情、國情的研學旅行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國家的教育。在設計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方案時,也應充分考慮到低、中、高年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知識技能等。

四、學科融合

研學旅行應與學科相結合,不能把它當成一種簡單的旅遊。例如,將研學旅行與語文學科相融合,可結合新課標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裡的一個綜合性學習題目———“走進田園”開展活動。雖然部分學生有過在鄉村生活的經歷,但並未有意識地去調查瞭解、深入感受田園生活。因此,教師可設計一個“走進田園,熱愛鄉村”的研學旅行活動。首先要確定研學目標;採用多種方法觀察、領略田園四季景色的變化、農作物及農家生活的變化;採用各種方式感受、體驗鄉村生活;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觀察探究、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此後要針對目標選定主題,如以領略田園風光、體驗農村生活、暢想未來新農村等為主題。

研學人必須要掌握的研學旅行六大法則

五、研學評估

主要看能否完成事先設定的目標,並進行驗證展示評估,以強化研學所得。因此,為了提高研學旅行的有效性,研學目標一定要明確。可設定任務單,要求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做好記錄,研學結束後進行成果彙報答辯,進一步鞏固並深化研學成果。例如,在設計開展“走進田園,熱愛鄉村”的研學旅行活動時,可將研學目標設定為:走進農村鄉間,開展拍攝美麗的田野風光、農民生活勞動場景、家禽家畜的活動;開展田園詩歌朗誦活動,查找描寫田園風光的詩歌;參與農民生產勞動,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瞭解農作物生長和家禽、家畜養殖等情況,收集農業諺語等等。

六、安全第一

為了提高研學旅行的安全性,在設計研學旅行方案時就要充分考慮到每個環節的安全問題,要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職責落實到位。同時,要制訂好安全預案、突發事件處置預案等,確保活動順利進行。為保障師生安全及解決後顧之憂,學校應為每位師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保額不應低於所在地的平均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