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而工作?

前陣子我看到了一本名字很雞湯的書,叫《你為什麼而工作:價值型員工進階指南》。呵呵,我為什麼工作這還用問嗎,我是為了成為價值型員工嗎?我當然是為了錢吶喂。

你为什么而工作?

於是乎,抱著一股嗤之以鼻和隨時吐槽的心態,我在微信APP上用免費的無限卡開始了閱讀之路。讀完之後,我的臉削微有那麼點疼,因為發現這是本被書名耽誤的好書。

雖然只有128頁,但它在幾個常見的事情上給讀者們提供了新思路,起碼能讓我跳出現有的侷限,重新認識工作的動機和了解背後的深層原因。這還真是一碗有營養的好湯。

  1. 我們工作的動力是錢還是其他因素?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滿意自己的工作?

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無比堅信工作就是為了錢,剛畢業的大學生亟需工作養活自己,工作幾年的青年亟需工作積累財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朋友們更是要工作,這樣才有足夠的錢養活全家。

即便像我這種中年單身漢,沒有老婆孩子要養,但也需要工作賺錢才能滿足物質慾望和安全感。和朋友們的聊天中也時常充斥著這樣的對話“……要是我有錢了我早就退休了,要是我有錢了,絕對不會再做這份工作……”,諸如此類的類比句。所以我工作,當然是為了錢。

然而書中引用各方研究數據,用事實說話,我們雖然工作是為了錢,但這不是唯一的目的,更不是首要的原因。當人們給自己從事的工作賦予意義,從內心把“工作”視為“職業”時,滿意度、成就感、自主權會隨之而來,人們也會變得更享受工作。也許薪資沒那麼滿意,但是這些附加值讓人們心甘情願繼續工作,並不斷創造好的價值。

如果只是把工作純粹當做養家餬口的工具,人們就變得只在乎報酬,隨時準備換工作,迫不及待想退休,並且消極怠工,也不會鼓勵別人去工作。

那麼現實是怎樣的呢?現實的情況是還沒等我們賦予工作意義的時候,公司的獎勵機制就已經把大家拉到現狀——幾乎每個公司都採用物質獎勵機制。該機制在過去無數次的失敗案例中都證實它根本無法提高所追求的專業性,因為一旦物質為中心,那麼對員工很重要的其他價值變回被遺忘和摒棄,我們被設計成眼裡只有錢的員工,我們在工作裡得不到其他的成就感。唯一衡量工作的物質獎勵又讓人們心存不平衡,哪裡又會滿意自己的工作? 除此之外,書裡還提到獎勵機制和道德性質的一個案例,

物質獎勵的存在,將原本很多植根人們心中的準則去道德化,一切變成用物來衡量,而且道德尺寸一旦被破壞,很難修復。作者表明動機和經濟動機是對抗性而非互補性的。所以,當我們用經濟的手段去試圖扭轉社會的狀態時,那結果一定是南轅北轍。也難怪我們時常感嘆如今的社會價值觀是扭曲的,一切沒有道德可言。就是因為當一切由錢作為標準來判定時,人們的想法就會從由原來的“是對還是錯”的道德問題轉為了“值還是不值”的經濟問題,那這個世界能變好嗎?

既然物質獎勵帶來的後果這麼嚴重,我們不禁要問,人類是怎麼走向只有物質獎勵機制的模式的?從工業革命到現在,各種機制層次不窮,物質獎勵機制一直是主流,那是不是證明該機制就是正確的?是我們要的太多嗎?除了錢還想要心裡的自行車?

這就引出了書中另外一個思考點——意識形態與行為實踐,到底是誰影響誰。

2. 思想的力量有多大?

在書中的第四章,作者從發明與發現的區別入手,慢慢引入了意識形態與行為實踐的辯證關係。用過去研究學者的數據證明了意識形態是如何先影響實際行動。

意識形態不同於科學研究,無論是天體還是基因的研究,畢竟無論人們怎麼看待天體或者基因,他們一直是如此存在。而意識形態卻不同,它可以通過改變人們看待自己身為的方式,和所謂的“自我實現預言”,由假變真。

通俗來講,第一個就是周圍暗示,第二個就是先入為主。用錯誤的事情去論證一個錯誤的觀點,最後竟然負負得正,你瞧,就是這樣。

亞當·斯密的人性私自觀點在工業革命的時候給奠定了人類天性自私的觀點,基於此觀點,人們工作自然是為了錢。獎勵機制也由此誕生、使用並還會繼續沿用下去。

工業革命的出現緩解了人類物質上的貧窮,但是卻以精神上的貧窮為代價,現今如果仍舊以犧牲精神富足來換取物質富足就太說不過去了。

讀完此書後,我不能改變自己工作的現狀,也無法撼動書中提到的錯誤形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但卻清晰明瞭了一些之前想不通的事情。感嘆人性的變化發展,正視意識形態的重要,驚奇一系列“洗腦”行為的力量。

我想兩個小時的時間換來這些知識和思考,是值得的。

<code>注:除標題外,加粗語句為原文摘錄。/<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