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大白”艙內日行萬步

變身“大白”艙內日行萬步

變身“大白”艙內日行萬步

武漢戰“疫”,給張倩留下了點點滴滴讓她覺 得幸福的回憶。

14歲兒子一下子長大 懂得安慰媽媽:

媽媽,我會照顧好家裡

張倩是80後,她所在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是全省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從1月20日開始,這裡的戰“疫”就打響了。那時關於新冠病毒的認識還不多,不過,醫院剛剛組建起病區時,張倩就第一時間報了名,參與一線救治工作。

從大年初五進入負壓病房,到2月4日,病區收治了超過10名確診患者,張倩協助完善病區工作流程,全力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

“這兩個日子我都記得牢牢的。”張倩說,因為“國有難,召必來,戰必勝”,出征武漢那天,她剛剛從隔離病區下班,情況緊急,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遲疑,物資準備、人員出發都要在3小時內完成,張倩甚至來不及跟家裡人解釋“怎麼工作的病房從廣州到武漢了”。

臨行前,張倩與兒子約好,抵漢後每天打視頻電話報平安。讓她淚目的是,14歲的小小男子漢彷彿一下子長大了,他說:“媽媽照顧好自己,我會照顧好家裡!”

2月4日當天,張倩和隊友抵達武漢,2月6日,張倩所在的廣東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就出動接管了江漢方艙醫院的227張床位,之後在這裡累計收治了298名患者。

作為護理組長,張倩進入方艙,迅速調整心態,認真完成方艙的行政協調、接診確診患者、搬運物資、整理病床等工作。

2月21日,根據國家調度,張倩又與同事們轉戰武漢江漢開發區方艙醫院,作為主要管理團隊接管244張床位。

在轉戰中,張倩是“廣東經驗”——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首創的“感控觀察員”制度在方艙應用的實際執行人。她主動承擔起隊內所有醫護及後勤人員的穿脫防護培訓工作,同時還培訓了吉林應急醫療隊感控員。她與院感專員一起規劃建立了駐地的半汙染區、清潔區,協助制定感控觀察員職責,有效加強了隊員們的防護意識。

厚厚的防護服、緊繃繃的多層口罩與護目鏡,讓人感覺缺氧、頭痛。張倩從未退縮,嚴格堅持6小時一班工作,常常穿著防護服步行上萬步。

儘管穿上層層的防護裝備行動受限,但張倩和隊友們對患者的細緻照顧並沒有減少,她們在工作中經常與患者交談,及時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態,給予他們優質的護理服務與心理疏導。

讓同事們都驚訝的是,張倩還在休息時間主動擔任“感控觀察員”工作,保證全體隊員“大白”無一人感染。

107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艙,累計管理床位471張,收治患者404人,醫護人員零感染,這是作為“特種部隊”的廣東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交出的答卷。3月5日,這支隊伍獲得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這是目前抗疫期間國家頒出的衛生系統最高集體榮譽。

在武漢戰“疫”時每天有同樣的心願——

“今天出的比入的多”

目前張倩已隊返粵,回憶在武漢的戰“疫”經歷,她說起自己每天進艙前的心願:“希望今天出的比入的多!”

她記得,3月4日,一上班,準備交接的同事優鳳就很高興地說:“今天要出16個呢,我班上出了4個了,剩下的你班上出。”

其實,辦出院流程挺繁瑣——核對信息,做好宣教,寫放行條和出艙證明,全身消毒後還要把病人送到出口處的車上,可是他們特別開心。

方艙內事務繁瑣,醫療資源有限,她們為了節約防護服,上班前故意幾小時不喝水;穿著厚重的防護服,走路、說話一快就會上氣不接下氣,但是大家依然乾得很努力,累了就在椅子上坐一會,鬆口氣。

上完6小時的班,張倩與同事們休息時還會不時想艙內的事:1004床方阿姨的心情怎樣了呀?明天上班要怎樣安慰她呀;1129床的叔叔要薄被子的事情不知解決沒有呀;1132床18歲的弟弟第二次核酸結果出來沒有呀,他可是急得很想要出艙呀……

張倩說患者們總是在出院路上不停地感謝醫護,還追著要地址和電話,說要寄特產到廣東。“每次上班,最幸福的時刻不是下班,而是這些讓人動容的點點滴滴。”張倩說。

張倩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產科助產士,廣東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1月20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第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疫情襲來,張倩第一時間請纓上陣,參與救治10多名患者。

2月4日,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受國家衛健委調度支援武漢,張倩又是第一時間參戰,前腳出負壓病房,後腳奔赴武漢馳援。

在武漢的方艙醫院裡,張倩穿成“大白”,日行萬步,以生命守護生命。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高龍

戰“疫”40天

心語心願:

最幸福的時刻不是下班,而是那些讓人動容的點點滴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