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已死?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華語樂壇已死?


我最近看了一些音樂榜單,感慨萬千,因為榜單上的許多作品對我來說已然陌生,不知大家是否有這個感覺。

比如某音樂的巔峰人氣榜,藝人名字我都知道,但歌是真的都沒聽過。

華語樂壇已死?


再比如xx雲的巔峰人氣榜,我數了一下,20首一共聽過4首,華晨宇《神樹》(還是因為《歌手》節目),《大眠》(上榜的還不是王心凌版本),周深《達尼亞》(還是因為《歌手》)以及八三夭的《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

華語樂壇已死?


華語樂壇已死?


總結起來,我聽過的歌主要來源於音綜的出色作品、大熱影視劇插曲、以及帶有時代印記的王心凌等人。

真的是我老了嗎?時代拋棄我沒留下一句提醒?

基於上述的懷疑,我們專門找了幾個年輕人,組個圓桌局,聊聊年輕人眼中的華語樂壇,探討下“熱歌不熱”的現狀。

提出第一個問題,你們會經常看音樂軟件榜單麼?

華語樂壇已死?


這是個扎心的問題,圓桌局裡的很多人都沒有看的習慣。

華語樂壇已死?


首先,各種榜單真的有夠多,巔峰榜、人氣榜、原創榜……

要我說就一個好聽榜,完事。

其次,榜單上的很多歌,如我前文所言,我沒聽過。

比如這個榜,只聽過第6和第10,而且我發現一個現象,這些榜單上的所有翻唱,都沒有標明原唱是誰。

華語樂壇已死?


過去音樂榜單是歌曲試金石,上了的不說都好聽,但基本不會踩雷。

現在的呢,還是拿xx雲的舉例,基本上我看到歌曲右下角的“應援”,心裡的期待就打了個折扣。

華語樂壇已死?


圓桌會議過程中,我們也試聽了前兩首。

對於王一博的《無感》,大家普遍沒聽過,沒聽前覺得挺無感,聽了覺得還可。

華語樂壇已死?


至於華晨宇的《神樹》,很多人看了《歌手》,而且局裡有太多他的粉絲,自然也是有好評。

華語樂壇已死?


只是就我個人而言,如果不是參加這個圓桌會,基本是沒有可能聽到榜單上的歌的。

所以可以順勢提出第二個疑問。

音樂榜單對歌曲出圈真的還有作用嗎?

不怕死地說:感覺沒有。

想起鄭鈞的名言:榜單上的都是shit。

華語樂壇已死?


雖然有點誇張,但的確大量粉絲的湧入和應援打榜,已經逐漸讓榜單失去了公信力。

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即粉絲想讓偶像出圈→打榜→榜單公信力喪失→沒人看榜單→出不了圈。

華語樂壇已死?


這另人窒息的死循環啊。

那麼歌曲該如何出圈呢?

靠歌曲本身硬出圈很難,這已經不是千禧年一首好歌千萬人聽的時代了。

華語樂壇已死?


想出圈,我只能想到一點,那就是靠音樂綜藝。

比如前面說過,我之所以聽過《神樹》和《達尼亞》,就是因為《歌手》,跟榜單無關。

所以音樂綜藝或許對歌手及作品的加持遠大於榜單。

近兩年真正的出圈的歌手都有共同點。

華語樂壇已死?


毛不易、鄧紫棋、華晨宇、李榮浩等人不用多提了吧。

他們之所以能出圈,歸根結底是大眾對歌手的審美和要求在上升。

過去我們選形象,後來我們選聲音,現在我們選創作才華。

華語樂壇已死?


大眾審美的提升,要求歌手必須有亮眼的人格魅力、才華、演唱功底、以及作品的共情力,才有希望殺出重圍。

因此,歌手與歌曲的靈肉合一,成為了一個人一首歌出圈的絕對標準。

在這點上,過去的《中國好歌曲》,以及《我是唱作人》等對原創、作品有執念的節目,必須要提及。

比如《我是唱作人》,第一季節目對樂壇影響其實頗深。

王源因為這個節目向大眾展現了自己的歌手身份。

會創作+能rap+敢唱敢突破,其實讓人蠻改觀,我們在討論中,也提到了他,甚至有人說,這檔節目成就了歌手王源。

華語樂壇已死?


同樣為自己正名的還有白舉綱。

《快男》過後,白舉綱的歌手身份幾乎消失湮沒。

上了節目大家才發現,原來他還會創作。

然後在今年,他以歌手的身份上了《歌手》。

是《我是唱作人》讓他重回歌手之路。

華語樂壇已死?


還有梁博和毛不易。

對於這兩位已經出圈的歌手來說,《唱作人》這個節目讓他們又紅了很多歌。

這個最實惠毫無疑問吧。

梁博的《出現又離開》和《表態》,毛不易的《東北民謠》和《小王》,我真的聽了不知道多少遍。

原創被看見,被揀選,被喜歡,這或許才是樂壇該有的樣子。

前幾天我看到《我是唱作人》第二季官宣了,本以為不會有驚喜,看了以後發現我錯了,其實亮點大於第一季。

這一次為自己正名的頂流是張藝興。

一向以音樂和舞臺為摯愛的張藝興不知這次是否可以用作品證明自己。

華語樂壇已死?


還有大佬鄭鈞,我可太想看了。

想想他以前罵過的排行榜的歌,就很期待他能交出什麼答卷。

感覺到時候會是一番腥風血雨。

華語樂壇已死?


Gai和陳粒,不用多說了吧。

絕對個性的代表。

華語樂壇已死?


還有霍尊和隔壁老樊。

也是值得期待。

華語樂壇已死?


除了他們,還有馬頔和劉思鑑。

華語樂壇已死?


不過這個劉思鑑是誰,我還真不認識。

去搜了一下,是個新人。

華語樂壇已死?


再仔細看,竟然是00後?

華語樂壇已死?


00後果然已經開始佔領地球了。

我們其實也有討論00後到底喜歡聽什麼歌。編輯

華語樂壇已死?


或許這個劉思鑑可以帶來驚喜!

也可展示00後的音樂審美,期待00後音樂人與00後聽眾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

坦白講,相比第一季的陣容,我更喜歡第二季。

因為這一季的選人,覆蓋了華語歌手的眾生相。

張藝興是音樂狂熱頂流,鄭鈞是老一輩的實力大佬,陳粒、Gai、馬頔完美cover小眾個性人群,霍尊是藝術派代表,隔壁老樊則代表了更普向性的聽眾喜歡的歌手,劉思鑑則為00後發聲。

垂直、兼具流量話題、以及歌手實力。

很妙的人員組合。

想必屆時又能讓樂壇顫一顫。

華語樂壇已死?


對《我是唱作人》的期待,其實很簡單,就是期待好作品。

對那種無需任何榜單露出,無需彩虹屁,一張嘴就直擊靈魂的好歌的期待。

華語樂壇需要好作品一掃陰霾。

聽眾需要洗耳朵。

華語樂壇已死?


迴歸文章開頭的那個話題。

華語樂壇已死?

總有人這麼說,也總有人會反駁。

只是無論是暫時沉睡還是回天乏術,我們總要承認,樂壇已經不是我們熟悉的樂壇了,自媒體和短視頻的崛起,讓無數新力量湧入大眾視線,同時不可避免地混雜著良莠不齊的血液,好壞參半,優劣難辨。

但好在,無論牛鬼蛇神有多多,人們總懷有對真誠的才華、閃光的人格的期待和認可。

人歌合一的唱作人們,依然有廣闊天地。

只要足夠動情、足夠真摯、足夠真實,總有人可以俘獲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