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們:先做自己,再尋求庇佑

01.

上週五的時候,閨蜜打電話吐槽自己的母親,原因還是:你為什麼不結婚。

閨蜜工作三年了,中間談過一個男朋友,但囿於那個男生只想睡她,而並沒有什麼感情,所以分手了,後來相過幾次親,都因為各種不合適的原因作罷。

閨蜜是個很上進的姑娘,平日裡看書寫文章健身一樣不落,活的瀟灑又自在。我問她想找一個什麼樣的對象,她說要找個疼自己的,有感覺的。我說那你告訴你媽不就好了,閨蜜說,我說了,然後我媽說:感覺又不能當飯吃。果然,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我信服。

她上班的單位原來在市中心,很繁華,後來單位搬遷,整個去了新區,新區剛剛修建,還有點荒涼,她的媽媽去看過她上班的地方之後,直言她找不上對象的原因是因為新區人少,要她換工作,哪怕她現在的單位是一個不錯的國企。

她媽媽很喜歡我,是因為我曾經給我的閨蜜介紹過一個對象,哪怕沒成,但是也好歹介紹過。她媽媽很不喜歡閨蜜單位的同事,因為那些同事都不知道給她閨女介紹對象。

看,神奇的邏輯!

可能真的是因為兩代人的生活理念有著太大的差距,所以才會出現這樣不一樣的認知。閨蜜說我媽嫌我丟人,28歲了還沒有對象。So,女生沒有對象,嫁不出去真的就是人生的失敗嗎?

閨蜜說,我一個月掙得工資全花在我身上,我敷面膜,做SPA,還不用給其他人買衣服,買鞋子,不用去操心今天回家做什麼飯,不用記住老公喜歡喝什麼湯,不用去處理兩家的交際關係,不是很好嗎?這樣的生活不是很幸福嗎?為什麼他們非要我們放棄呢?

我也不知道,無從解答。

女孩們:先做自己,再尋求庇佑

02.

我以前看過金庸的幾本小說,印象最深刻的是《神鵰俠侶》,郭靖有兩個女兒,郭芙和郭襄,但是她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一個任性刁蠻,武藝低微,卻能嫁得好人婚姻美滿幸福人生,一個聰明伶俐,武學造詣深厚,卻只能單相思求而不得最後當了尼姑。

每次看到這樣的情節,都會讓人覺得嗟然一嘆,感慨萬千,似乎萬千愁思,百感交集,一時無從說起。

但事實上,射鵰系列中情路不順,終身未嫁娶,思緒萬千的人,不止郭襄一個,很多人都容易忽略另外一個人:張君寶,也就是張三丰。

但是張三丰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一生,精彩的一生,但是在情路上,他也一樣是求而不得,終身未娶。

那麼同樣是終身未婚,為什麼張三丰就給人感覺是瀟灑,逍遙,偉大,波瀾壯闊的精彩人生,而郭襄卻總是讓人覺得充滿了幽怨和遺憾呢?

這是因為金庸的人物設定基本如此:

男主角基本都是有素質,有才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

但是女主就未必,她可能一樣都沒有,只要有情郎,就夠了。

那麼問題來了,女性是不是天生就容易沉溺於男女私情,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沒有獨立人格呢?

女孩們:先做自己,再尋求庇佑

當然,目前並沒有科學依據可以證明這是女性的劣根性。況且我身邊也有很多獨立上進的女性也在證明這是錯誤的。

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如果我們一旦接受了金庸書裡的這種設定,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陷入一種不斷循環輪迴的自我洗腦過程,也就是女性最重要的是情情愛愛和跟對人,什麼理想,事業,野心,那是什麼我從來沒聽過。

這對於女性和男性來說,都是悲哀的事情。

這種自我洗腦深入後,會讓女性失去自保如待宰羔羊,軟弱不堪;會讓男性失去禮貌和尊重,庸俗不堪。

不過金庸是上個世紀的人,他寫出這樣的人物設定大概是故事情節需要,也或許是時代的侷限性。

但是讓我頗感好奇的就是眼下的這種思想:女生一定要嫁人,剩女是可恥的這類糟粕思想。

這不是在內心深處仍然持有與金庸書中相同的觀點嗎:對於女人來說,事業不重要,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個好老公,女孩子就應該沉溺在情情愛愛裡不思進取。

可是女生一定要這麼快放棄自己嗎,這不是給自己自斷後路嗎?

閨蜜的母親說,因為她不想結婚,所以很失望。但是憑什麼?她從小好好學習,努力考上大學,畢業之後,認真工作,不靠關係,學著慢慢獨立,慢慢自強,慢慢長大,這些我看起來很美好的品質難道因為她不想結婚就被全部否定了嗎?

難道我們只能變成平凡的大多數嗎?

文章的最後,寫給各位,來自波伏娃的名言: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女孩子,先做自己,在尋求庇佑,大多數人選擇的生活,不代表你也要這樣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